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适时推动 “三网融合”。加强县城通信网络建设,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推进邮政普遍服务,全面建设“村邮站”,实现“村村通邮”。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农村和边远山区的网络覆盖率。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提高通信网络保障水平。积极发展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构建水能、农业、矿产、旅游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省内其他经济区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五章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新村建设
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以彝家新寨为重点推进新村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
第一节城镇建设
(一)完善城镇体系。
坚持城镇带动战略,科学规划布局,着力构建以攀枝花、宜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两核,以金沙江下游沿江城镇为带,连接攀西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的城镇空间结构。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将攀枝花、宜宾培育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加强与西昌、昭通等周边城市经济联系,增强大中城市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水平规划和建设城市新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序扩大人口规模,强化产业支撑和服务功能,繁荣发展城市经济。
专栏十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
攀枝花市:中国钒钛之都、国家级钒钛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南亚热带风光的山水园林城市,川滇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百万人口城市。
宜宾市:饮料食品、能源轻纺、重装产业和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和港口城市,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百万人口城市。
发展壮大县城。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县城,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城镇功能,提高人口、经济集聚能力。积极将会理县、会东县等培育成为小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加快发展。
专栏十一县城发展定位
盐边县:钒钛钢铁、机械制造、清洁能源、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镇人口达到3.5万人以上。
会理县:铅锌、铜镍、钒钛等矿产资源加工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雷波县:水电、磷化工、脐橙加工、生态旅游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镇人口达到6万人以上。
会东县:矿产资源加工、建材、水电、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交通节点和商贸物流节点,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以上。
宁南县:水电、建材、蚕茧加工基地,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
金阳县: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城镇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
布拖县:中药食品加工基地,城镇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
屏山县:重点发展磷化工、机械制造、轻纺、酒类食品加工,城镇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
宜宾县:机械电子制造、综合能源开发、酒类及农副产品基地,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镇人口达到13万人以上。
打造特色小城镇。着力打造一批商贸集散、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和加工制造等特色突出的小城镇。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因地制宜发展一批重点小城镇。
专栏十二重点小城镇
攀枝花市:银江镇、格里坪镇、平地镇、金江镇、红格镇、布德镇、桐子林镇、新九镇。
凉山州:鹿厂镇、黎溪镇、通安镇、太平镇、益门镇、铅锌镇、华弹镇、白鹤滩镇、松新镇、葫芦口镇、竹寿镇、拖觉镇、龙潭镇、对坪镇、芦稿镇、派来镇、西宁镇、黄琅镇、汶水镇。
宜宾市:金坪镇、牟坪镇、喜捷镇、观音镇、白花镇、蕨溪镇、高场镇、锦屏镇、新市镇、中都镇、大乘镇、龙华镇、书楼镇、新安镇。
(二)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镇交通、供电、供水、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教育、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城镇防洪设施建设,健全城镇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繁荣城市经济。突出城镇发展特色,注重城镇品位提升和风貌塑造。加强城镇管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造优美舒适人居环境。
第二节新村建设
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突出抓好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统筹推进新村建设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综合配套,连片、整体、分类、有序实施新村建设。
(一)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选址、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推进 “彝家新寨”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通过规划引导、功能吸引、政策激励等措施,鼓励农民相对适度集中居住。按照“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的设计原则,突出民族、地域、历史、文化等特色风貌,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浓郁、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支撑有力、村容村貌整洁的“彝家新寨”。实施彝家新生活行动“四件套”工程。突出村落特色,探索发展城乡结合、移民安置、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选择一批有条件的乡村,配套完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功能较为齐全的农村新型社区。
(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乡村公路向较大的村民小组和聚居点延伸,大力改善人行便道和田间耕作便道条件,完善村组道路管养机制。不断改善农村居住条件,重点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困难问题。完善有线电视、邮政通信、储蓄信贷等设施设备以及边沟、路灯、标识标牌等附属设施。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四改工程”,绿化美化洁化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加强便民服务,提升新村功能和水平。
专栏十三新村建设重点
新村建设:建设新村1302个、彝家新寨401个、新农村综合体试点55个,50%以上村民入住新村。
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建设村内道路18770公里,新村村民饮水安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率新村达到90%以上,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70个。
第六章加强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
上一页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