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红,是从东升旭日采下来的光。
那片红,是老会战眼里抹不去的亮。
那片红,是石油人心中烙下印的魂。
距离轰轰烈烈的“红村石油大会战”已过去60个年头,廖宣州就在这里守了60个年头。这里曾是他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地,是万万人夜以继日的沙场,是邓小平同志激励的革命的红村。那是1965年的夏天,石油大会战在威远新场打响,这个贫瘠的山沟就此沸腾了。当年二十来岁的廖宣洲随着热流投入到这场大会战中,从成都到红村,男女老少几十个人挤坐在一辆解放碑大卡车上,早上天不见亮出发直到晚上摸黑才到达,一路颠簸,当年20出头的小伙子晕车吐得一塌糊涂。下车,看到人声鼎沸的红村,一股子热血冲上大脑,哪儿还顾得上晕不晕。迅速加入会战队伍中,扛起锄头,挑上担子,开山、取石、造屋,没有机械,放炮开山后全靠人拉肩扛,从山顶到山脚,再从山脚到山顶,无数趟的脚力跋涉,和时间拼、同太阳跑。所有的房子修好后立即住人,一个12平方米的房间,至少可以住16个人,中间再摆一张桌子当办公桌,房屋的建设非常快,红村也是一天一个样,要是几天没来,可能连路都不认得,仅用半年时间,就沿坡建起了几十栋用片石筑起的指挥机关,千人大礼堂和三层楼的招待所,筑起377级石阶直通山顶。
红村指挥机关建起来了,来自大庆油田、华北油田的钻井队、作业队、石油院校的师生陆续加入会战,上万人马涌入这里。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张恒晨大学毕业后,于1965年9月来到红村,映入眼帘的便是由数个简易的毡棚组成的临时办公室和生活用房。他背包一甩,脸都来不及洗,就立即投入威6井的钻井现场。当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工,他和队友们抬钻杆,搬设备,喊着号子,迈着步子,像蚂蚁搬家那样把设备抬上去,再来来回回数十里路挑水上山。当时威6井由于地层复杂,卡钻了整整15天,钻头上不来下不去,张恒晨和同事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经过多次研讨试验,最后下入一种法尔提升压力憋开通道,再进行一次、二次、三次的泥浆微循环,终于解决了难题,连轴转一个月、数天没合眼的张恒晨和同事们用他们当年最好的庆祝方式:睡6小时的好觉表达了他们的兴奋。而威6井也开创了全国第一口以天然气为循环介质的钻井成功先例。就是这样,川油人凭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迈,“一切为了70亿,一切为了找油田”的号子响彻云霄。成功打成了我国第一口横穿油层的拐弯多底井和第一口水平多底井,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整装大气田——威远气田。累积钻井184口,最高年产量达11.57亿立方米。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大型输气管线—威成输气管线,使得成都成为中国第一个用上天然气的省会城市。建立了中国第一套完整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净化处理、管输工业体系,四川天然气工业,从红村起航。

今天红村虽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可是我们不会忘记,他们无私无畏,奋战在最一线;我们不会忘记,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手抬肩扛,披星戴月抢时增速;我们不会忘记,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他们搭席为棚、铺地为床,克服艰难险阻;我们同样不会忘记,他们坚守深山,长年与孤寂相伴……
如今,红村100多口井由威5井中心站管理,为了全力保证荣县净化厂和提氦车间的正常运转,威远气田需要时刻保持不低于6万方每天的流量,增压机成了保产的“心脏”。 一日晚7点04分,中控室突然响起报警——3号增压机动力缸水温高报警,经过排查,发现增压机水泵皮带断裂,水循环失效,导致水温过高停机。“心脏”停了,主力气井整个瘫痪,来不及等到维修队,威5井站长兰军决定全员出动,自己修!准备好工具、材料,打手电、传工具,麻利拆除掉风扇皮带护罩,两名员工钻进狭窄的散热器下部,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两人身下一滴一滴的汗水构成了一张地图,40分钟后,水泵皮带更换完毕,来不及歇气,再次检查确认,20点10分,“心脏”重新起跳,气流复活了。对于老气田来说,这样的事情总是层出不穷,我们怀着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心情,一次次将故障排除,将风险消灭,只愿无愧于胸前的宝石花,无愧于做一名石油人。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红旗捷报纷至沓来。2009年,在距离红村不到5公里的地方,我国第一口页岩气井威201井成功获气,页岩气的发现让参加会战的老前辈们感到振奋,也坚定了我们继续在这片土地奋斗的决心。我们迈着铿锵的步伐,带着前辈们的希望,怀揣着那颗为祖国献石油的信念,走在油气开采这条路上。我们还坚守在这里,希望大家都能回到红村看看,感受那时的红村,感受那份激情岁月,红村永远在这里,欢迎你们的到来!(蜀南气矿: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