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要兴,县域必须强。县域经济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底部基础,更是城乡融合的关键点。日前,《成都市推动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公布,绘制了新时代新征程成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路线图”。
《实施方案》立足新发展阶段,明确“两步走”战略目标:到2027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稳固进位,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29年,县市新城新型城镇化质量全面跃升,全国百强县数量稳中有升,形成“强县引领、竞相争先、协同共进”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强功能
打造各具特色县域经济引擎
城市新区强引领、中心城区强支撑、县市新城强突破是成都市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所谓县市新城,即指简阳、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大邑、蒲江8个县市,其面积占全市约2/3、人口约1/4、经济总量约1/6,是成都发展的“底盘”力量,是成都都市圈壮大的“腰部”力量,也是城乡融合的“关键”节点。
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宾对此表示,在推动新时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成都需要形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成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有更多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为此,需要县市新城立足区位优势、强化功能担当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此,《实施方案》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建设,提出增强先进制造业基地承载功能、打造国际门户枢纽节点重要支撑、擦亮世界文化名城金字招牌等任务,引导县市新城打好“特色牌”,推动形成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格局。
在国际门户枢纽建设上,加快承接天府国际机场枢纽发展势能和功能外溢,推动简阳市打造国际空港门户枢纽城市和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联动共建成都国际陆港,推动彭州市、金堂县联动青白江区、新都区打造成都北部门户枢纽。提速实施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线,争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都江堰市、邛崃市、崇州市、蒲江县建设成都向西向南门户枢纽节点。
文旅融合方面,推进世界遗产、重点景区和文旅IP等串珠成链,营造消费新场景,支持都江堰市、大邑县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支持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建设区域性文旅融合发展高地,支持蒲江县打造和美乡村典范。
兴产业
县市新城将成制造业增量来源
县市新城一直是成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阵地。过去4年,县市新城工业投资占比平均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目前8县市承载着全市1/3的规上工业企业、1/4的工业增加值,已成为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特色装备、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高地。
工业强,则县域强。为此,《实施方案》提出,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推动装备制造、先进能源、新型材料产业向简阳市、彭州市、金堂县倾斜布局,打造成都制造业的战略增量区域。运用数智赋能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白酒、家居等传统产业,做强动力电池、智能终端等细分领域,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邛崃市、崇州市先进制造业能级。
此外,《实施方案》突出园区引领兴产业,深入落实“立园满园”行动,提出做强园区承载、壮大产业能级、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优化园区环境4条任务,推动县市新城以园区为主战场,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支撑。
“八县市将成为成都未来发展的增量所在。”戴宾表示,八县市要充分发挥空间承载能力大的优势,承接先进制造功能性引领性项目,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先进能源和新型材料产业,成为成都制造业战略的增量区域。
优配套
提升县市新城民生福祉
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中,成都市的县市新城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支点,如何增强接受中心城区辐射的特殊功能,更有力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从国内外城镇发展经验看,只有县城成为引擎后,才有能力带动乡村发展。”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对此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迅速缩小与中心城区在现代化功能上的差距,以分担更多大都市的制造、商贸、物流、居住、文化旅游等功能。
对此,在优配套方面,《实施方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落脚点,提出推动公服扩容优配套,明确了交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服务、城乡宜居品质等建设任务,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此外,在镇域经济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探索扩权赋能活镇域,把握镇街经济重要作用,提出强化镇域功能、培育镇域特色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强县域经济基础单元和底部支撑。(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