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对42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企业总产值同比增幅为26.5%,特别是德鹰、强信、华一、飞虎、振盛、慧捷、勇耀、华洋等一大批骨干企业的产值增幅普遍超过30%,年产值均超过5000万,创历史新高。
骨干企业之所以规模增幅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和基础,能够迅速克服困难把握发展机会;二是通过2010年以来的零部件严重短缺危机,整机企业纷纷开始重视零部件,积极改善整零关系,通过优化供应商体系,减少供应单位数量,不断将采购资源向规模大、质量好、实力强的零部件企业倾斜,加快了骨干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步伐。
2012年,虽然零部件行业经济水平整体下降,但也与整机企业一样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特征,强者愈强,行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骨干企业的产销降幅多小于行业平均降幅,一些企业还呈现逆势增长。与此同时,中小型企业的经营压力增大。
整、零协作紧密
由于近两年市场较快复苏和零部件产能恢复的相对滞后,零部件作为行业紧缺资源得到了整机企业的高度重视,谁掌握了零部件,谁就拥有了市场发展主动权。因此,虽然当前行业低迷,但考虑到未来发展,整机企业纷纷加强了供应链的维护与建设,增强整零的战略协作。
通过缩短货款支付周期、提高订单下达计划性、组织供应商培训、举办战略供应商恳谈会等措施,整机企业增强整零之间在企业文化、发展理念、共赢互信等方面的认同度。
许多零部件企业的老总表示,希望行业中这种整零关系能得到更进一步巩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和战略伙伴关系。但行业波动导致整零之间的供求关系再一次反转,拖欠货款的现象也偶有出现。
理性的多元化发展
为了克服行业经济波动对零部件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风险和影响,发挥装备优势,零部件企业近年开始向相关机械行业零部件加工领域进行多元化拓展。
据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对42家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五菱、德艺、双英、金采阳、双海、零一等14家行业零部件企业进入了非缝纫类零部件加工,占42家企业总数的33.3%,同比提高12%,吴江金明等部分企业,也在积极推动开展主业外零件的试制和相关合作。
据初步统计,各企业涉足的机械加工领域主要包括:汽车、电动工具、医药机械、军工、纺机等领域的零部件制造,部分企业的行业外零件加工产值甚至占到企业年产值的50%以上,成为企业利润和发展再投入的重要来源,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在行业经济低谷时期“吃不饱”的状况,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吴吉灵 王凌云)
来源:中国服饰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