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发展面临的不只是军事威胁,而是多种安全威胁。要打赢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应把握新的时代特点和要求,用好人民战争这个法宝,坚决夯实人民战争的制胜之基。
以核心军事能力为支撑。军事力量作为保底的手段,关键看核心军事能力强不强。未来作战,无论是强敌还是弱敌,是境内作战还是境外用兵,均强调精兵制胜。在信息化战争中,需更加突出人民军队的主体作用。我们要在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持续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核心能力,重点突出新质作战能力,解决制约作战体系的短板,围绕能打胜仗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不断强化胜战之道。
以军民深度融合为抓手。军民融合是世界主要国家打造强大军队的战略利器,是致力于富国强军的普遍选择。在高技术装备研发中,美国关键技术80%左右军民重叠,韩国80%以上的军工企业军民结合,日本15%的制造业转产坦克后年产量可达3万辆,均有很高的融合度。习主席强调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目前,由于“民参军”的渠道不够畅通,“军转民”机制不够健全,各种思想痼疾、体制障碍、利益藩篱依然存在。必须以军民深度融合为抓手,通过丰富融合形式、拓宽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不断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这是夯实人民战争基础工程的必由之路。
以密切军民关系为基石。“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坚如磐石的军民关系是战胜艰难险阻的法宝。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我军独具特色的传统。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密切军民关系,凝聚全民意志,为打赢未来战争蓄能聚力。
探寻制胜之道
创新和发展人民战争,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必须依靠人民着力提升基于经济、科技、军事等因素的综合实力,在综合对抗中谋求整体优势;另一方面,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多法并举,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强化忧患意识,凝聚广大民众的意志力量。“民心所向”是人民战争胜利的重要政治基础。信息化战争是钢铁、技术的较量,更是意志、民心的对决。当前,人民群众思想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更为关注自身利益。信息传播的途径也发生变化,网络、自媒体等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应积极运用新媒体,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动力,提升信仰、意志、价值观等软实力,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军事胜势。通过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人民战争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转变思维理念,探索参战支前的方法途径。信息时代的人民战争,不是简单地将人民推上前线,民众通常不再走向常规战场。在参战方式上,由直接参战向间接参战、由手持“硬”武器向使用“软”武器转变;在支前方式上,由人力支前向智力支前、由物资送到手上向装到车上转变;在支援方式上,由保障陆军作战向保障联合作战、由努力生产向舆论声援转变。因此,应坚持全民参与局部动员结合,既依靠群众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战争,形成力量互补;也要科学进行动员,努力把战争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突出科技动员,深入挖掘蕴藏在群众中的强大科技含量。加强领导,发挥民众在经略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的技术作用,变体力参战支前为知识参战、技术支前,从根本上提升人民战争的实施层次。
坚持自主作战,在人民战争基础上创新战法。“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战争年代,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一招是不与“龙王”比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未来作战,必须把握人民战争的时代脉搏,深入研究探索敌变我变、克敌制胜的战法,为人民战争注入新的活力。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时,不能只单纯考虑军队力量,还要把群众力量和参与方式综合考虑,防止新的“单纯军事观点”。我军战法创新一定不能脱离人民战争这个基础,更不能简单模仿借鉴外军。只有围绕自身固有优势,不断探索,找准敌人软肋死穴,运用非对称作战方法,才能让人民战争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