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问题,本月9号到10号,郴州17岁少年卖肾案开庭审理,包括多名医务工作人员在内的被告以故意伤害罪提出诉讼,其中一个云南来的主刀医生宋医生说自己是医学方面的专家,他只是在技术上把关。对于该案及主刀医生的辩称作为主管器官移植医疗行为和执业医师行医资格的行为是如何看待的,下一步是否有相应的措施出台,来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
严卫星:关于标准的清理,刚才苏局长介绍的“十二五”规划当中都提出了对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这样四套标准,涉及到食品的内容要进行全面的清理整合。我们现在大致计算了一下,大概是5000个标准工作量,当然这些标准的制定工作,卫生部一直组织牵头负责,这5000个标准清理是原有清理工作的继续,100多项乳品标准最后清理出68项。总体的经费,目前标准制修订经费相应来说还是偏低的,当然,标准的制定经费,我们理解更多的是前期标准的基础研究,是把标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如果一个标准从零开始起步做,从研究开始做,一直到最后成立,那这个经费量远远高于现在的标准。随着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标准经费的投入也在逐渐的加大。从事标准工作也是几十年了,过去从几千元,到现在每一个标准差不多5万,平均10万元的情况,大家更多的还是要看到这是一个标准研究成果转化为国家的一项政策和制度法规,而不是从零开始。
我们这次标准清理,卫生部正在网上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在清理工作方案,也会配套预算,当然整个标准清理工作不是说完全从零开始,是把现有的标准进行整合和深入的研究,这些预算我们已经做了。尽管标准经费还是不足,但是我想标准的质量,尤其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宗旨下不是有任何含糊的,这一点请大家尽管放心。
邓海华:关于器官移植的问题,卫生部是高度重视器官移植方面的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器官移植条例,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包括我们建立人体器官移植的工作体系,对人体器官移植资质进行准入管理,动态的监测人体器官移植的数据,严格管理旅游移植,一方面加强人体器官移植的日常监管,同时还开展专项的整治活动,打击违法违规的一些行为。特别在打击器官买卖方面,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2009年,卫生部印发了《关于规范活体器官移植的若干规定》,要求各省级卫生部门加强活体器官移植,对辖区每一例活体器官移植供受体关系进行严格的审核。各医院也对活体器官移植自查自纠,规范活体器官移植的流程,并且开展了专项的整治活动。2011年4月,卫生部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体器官移植监管的通知》,要求各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体器官移植专项整治行动,并且卫生部与公安部建立了协作机制,对社会上出现的“黑中介”组织进行严厉打击。你刚才说到的这个案例,包括最近公安部通报的18个省市的公安机关打掉了28个“黑中介”的工作情况,媒体有一些报道,据我了解,公安部近期将公布28个“黑中介”涉案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名单,卫生部将配合有关部门对涉案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据其在非法器官移植活动中的情节和实施的情况,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下一步,卫生部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严厉打击无器官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违法违规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活动,严厉打击医务人员从事违法违规人体器官移植活动,加大对无器官移植资质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违法违规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及相关的责任人,卫生部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格执法,绝不姑息。谢谢。
中国青年报记者:现在社会上对食品安全普遍有一种忧虑,很多人吃蔬菜觉得有农药残留,喝饮料觉得有添加剂,特别是牛奶。我不知道苏局长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大家是不是忧虑过度?5000项标准投入到底是多少钱,能不能公布一下?谢谢。
苏志:如何看待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国务院食品安全办领导以及我们国家有关专家,都对这个问题有很多这方面跟社会的沟通。我作为一个食品安全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又主管这方面工作,我的看法是,中国的食品安全总体形势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在13.4亿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又有众多的中小企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可能免不了会有一些食品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甚至还有一些很严重的犯罪。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有关执法部门发现一起坚决打击一起,最近特别高兴看到国家公安部加大对食品安全方面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和治安整治力度,这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使我们更加进一步增强信心。其实,从我们一些健康的指标来看,食品膳食是影响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家可以在网上去查卫生部公布的一些健康指标,包括期望寿命等等,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是在稳步提高的。现在大家在关注一些报道,认为违法使用添加物、“地沟油”等导致了健康危害,主要是这种违法犯罪的性质恶劣,应当严肃查处,但是真正会造成多大的健康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但从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的健康水平是在提高的,我们对食品安全都应当树立信心,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这么大的工作力度,各个监管部门和工作部门都在努力的工作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增强信心。
在增强信心的同时,对我们国家食品总体状况大家也应当是放心的。我利用这个机会想呼吁一下,我们应当改变膳食习惯,建议公众认认真真对待,比如酗酒,很多场合比如亲戚朋友在一起喝酒的时候,就有一种酒文化,就是要干、就要喝,大家觉得喝高一点才叫尽兴,我觉得这个应该改一下。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抽烟,这是确确实实在科学上有明确因果关系的一个危害因素,我建议公众能够支持政府把这项工作做好。
半岛晨报记者:在《规划》的主要目标中提到建立符合国情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在过去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出现国标低于国际标准或者制定中的企业参与或左右标准门槛等等,这些质疑降低了国标的公信力,在国标五年规划制定工作过程中,通过哪些举措和方法避免此类问题,以降低疑虑?
苏志:这个问题媒体一直在关注,卫生部也不是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了,记得在几个月前也是一次新闻通报会上,我们局里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首先对于国际标准的问题,卫生部网上有这方面的资料。各个国家的标准制定都是根据各个国家的膳食结构,确定各种污染物或者有害因素在各类食品中的限量。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吃大米较多,我们相对来说对大米的有些指标要求就要严格一些,而在国际上有些国家不吃大米,或者吃很少的大米,所以他们就希望大米的指标放宽,不能一概而论国际标准和中国标准在某个食品的某个限量上谁高谁低。如果要比较的话,要比较这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然后膳食结构看清楚了以后,再来看某一个物质、某一个食品、某一个农产品里面的某一项指标是高,还是低。
第二个问题,关于企业会不会左右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的问题,我们认为不会。我们鼓励行业参与,制定标准过程中,作为食品某一个行业来说,大家都有义务提供信息,都有权利提出意见,也都有权利拿出自己的研究资料,拿出自己的研究意见。比如对某一个行业,像酒、乳、糕点,对某一个行业的制定,这个行业对这个标准的情况最了解,我们提倡行业跟科学家要结合起来,把行业内的问题研究清楚。另外,我们希望媒体、公众,还有大专院校第三方的专家,积极地参与到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我们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标准规划四个原则之一,就是公开、透明,大家都可以提意见。我在这儿要说一个情况,不是说大家说的所有意见都会被采纳,不少的意见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意见和意见之间、观点和观点之间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矛盾冲突的,当然就要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来作出取舍。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请媒体和公众放心。制定国家标准是一项严肃的事情,卫生部牵头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就一定是强制性的,非常严肃,要严格执行,不执行标准属于违法行为。所以,要维护标准的严肃性,大家都要促进这个标准贯彻实施,只有标准贯彻实施好了,食品安全才会有真正的保障。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