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煤冲击波
几番变迁后,廉价进口煤终于成为“行业公敌”。限制进口能否拯救行业?它又将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2012年,我国煤炭进口量2.9亿吨,今年预计达到3.9亿吨。每多进口1亿吨煤,环渤海动力煤指数冲低15元。”刘凌云说。
作为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物流公司副总经理,他参与多年中蒙煤炭贸易,也见证了中蒙煤炭贸易的桥梁——甘其毛都口岸俗称288口岸的兴衰。
为鼓励进口优质煤种,2005年初,我国将炼焦煤进口关税暂定税率下调为零,彼时动力煤和无烟煤进口仍然分别征收6%和3%的进口关税;到了2008年,我国将所有煤炭进口关税暂定税率下调为零。相反的是,同年8月,开始对所有煤种开征10%的出口暂定关税。
与之相伴随的是,甘其毛都口岸的煤炭贸易商从最初的3家增加到四五十家,口岸附近涌现了大批厂房和建筑。
和288口岸一样,海上煤炭进口也来势凶猛。2009年,我国进口煤数量突破1亿吨,达到1.2亿吨,成为净进口国;2010、2011年进口数量分别达到1.64亿吨和1.82亿吨。
“由于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欧洲地区等煤炭进口国需求不足,国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澳大利亚、南非、印尼等国进口煤价格低廉,极大挤占了国内的市场。”一国内煤炭企业人士向记者抱怨道。
这其中也伴随着煤炭贸易商群体的崛起。据煤炭专家黄腾介绍,国内从事煤炭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有800多家。
除了神华、中煤这样传统煤炭进口企业外,潮州亚太、中国秦发、广州大优煤炭等一批贸易公司活跃在沿海港口。在印尼、澳大利亚,寻找煤源的中国身影也逐渐多了起来。
在中国海关统计的2013年1月到4月煤炭进口的排名上,去年进口第一大户神华销售集团有限公司已经跌落至第三名,作为华能集团子公司的华能国际电力燃料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出现在第二名的位置。
“从今年初,几大电力集团都在加大对采购进口煤的力度,一些沿海电厂甚至可以和外资煤炭企业直接做到岸交易。”一发电集团燃料部的工作人员对《能源》杂志记者称。
况且,电力行业近几年来大力进军煤炭。据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卜昌森介绍,到2012年,五大发电集团自产煤炭已经达到2.36亿吨,占其发电用煤的1/3左右。
自有资源加上进口,挤压了煤炭企业原有的市场空间。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进口煤的魅力着实不小。“进口量持续上涨,令让本已困境重重的煤炭企业进一步地陷入被动。”刘凌云说。
进口煤的诱惑
在业内人士看来,进口煤对于用户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价格优势。
中煤远大咨询中心煤炭分析师张志斌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澳大利亚5500大卡动力煤6月到岸价涨0.5美元,报83美元/吨,加上增值税以及折算汇率,大约为600元/吨。而基本同质的煤炭从北方港到南方港的到岸价大约在640元左右。
这样的价差无疑对沿海区域的电厂具有很大吸引力。由于进口煤价格优势明显,加上运费到达上海也相对便宜一些,所以进口煤已经开始向华东地区辐射。
“在煤炭行业转向买方市场后,进口动力煤不但是用户采购国内部分的有益补充,也是在国内价格谈判中重要筹码。”一国内贸易商称。“即使国外销售商也在关注环渤海动力指数,国内销售价格在国际市场也比较透明。”
此外,我国对于质优的焦煤也维持了长期的进口,特别是2012年9月以来,进口炼焦煤再次大幅回升。并且俄罗斯和美国在中国炼焦煤市场中进一步崛起,和澳大利亚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