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节能减排 > >> 玛曲高原湿地的“三害”困局

玛曲高原湿地的“三害”困局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7-03 10:39:16

  2011年以来,针对中国湿地保护不容乐观的现状,《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团队深入四川、湖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等地,对当地的湿地及水资源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此后刊发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

  2013年,我们再次出发,沿古丝绸之路南段,深入甘肃、四川及青藏高原东北部,对坐落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尔盖高原湿地群进行实地采访,深入了解“黄河最大天然水库”的“三害”困局,探寻湿地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的解决之道。

  在一些自然保护和湿地专家眼里,甘肃玛曲湿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湿地,没有之一。然而,草场沙化、过度放牧、高原鼠兔灾害——这“三害”正在对这片原始而神秘的湿地造成日益严重的威胁。

  高原湿地到底有多美?“三害”问题如何化解?如何对高原湿地进行生态补偿?6月7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随湿地国际组织中国办事处的专家们,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

  发现“黄河最大天然水库”

  高原反应、六月暴雪、人迹罕至、沼泽、低垂的云、牦牛群……所有与探险、“远方”有关的元素都凑齐了。6月8日下午,阴云密布。站在高原的旷野上,记者被眼前的景致所震撼。

  玛曲,藏语的意思是“黄河”。亿万年经流不息的母亲河进入甘肃后,忽然拐了个弯,一头扎进玛曲,形成了秀美绝伦的“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的“首曲”景观。流淌在玛曲的黄河,流势平缓,支流众多,造就了玛曲景色秀美的峡谷、森林、草原、湖泊、溶洞、温泉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据甘肃省林业厅动管局湿地科科长陶冶介绍,上世纪末,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专家组,在若尔盖项目区考察调研,途经玛曲时,惊讶于该区域湿地的原始及保存完整,遂提议我国将甘南辖区的两块湿地整体纳入若尔盖项目区,因此,若尔盖项目区,即“若尔盖湿地群”,事实上包括了四川省的若尔盖湿地保护区、日干乔保护区和甘肃省的黄河首曲保护区及尕海则岔保护区4块湿地。

  同行的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告诉记者,玛曲湿地保护区总面积20多万公顷,保护区内泥炭储量丰富,达16亿立方米。再加上玛曲县境内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沼泽湿地,构成黄河上游完整的水源体系。黄河,在玛曲流段达433公里,径流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7%,被誉为“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是维系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官员,同时也是坚定的环保主义者,王蕾从科技层面向记者阐述了玛曲湿地的价值:“玛曲湿地的泥炭层有数十米之厚,有力支撑了地球的天然碳排功能,对全球尤其是中国的生态保持举足轻重。玛曲湿地的天然净化功能,是一般植被系统难以相比的。”

  曾多次到玛曲湿地腹地进行科考的陈克林告诉记者,“玛曲数不清的大小湖泊和沼泽,构成了黄河上游完整的水源体系,是当之无愧的‘黄河最大天然水库’”。

  毫无疑问,无论就湿地生态而言,还是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言,玛曲的作用和价值均举足轻重。但如今,玛曲却越来越难以承受生态退化之重。

相关热词搜索: 玛曲高原湿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