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节能减排 > >> 玛曲高原湿地的“三害”困局

玛曲高原湿地的“三害”困局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7-03 10:39:16

点击浏览下一页

  当地牧民明确表示,既然自己为保护湿地作出了牺牲,自己的生活就应由政府管。

  “三害”困局

  上个世纪60年代,玛曲湿地的面积是45万公顷,如今仅存不足40万公顷。湿地沙化,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储水量的减少。相比半个世纪前,玛曲一带的地下水位下降了近20米,湿地大面积干涸萎缩。这导致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种群大量消失。据考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玛曲各类珍稀动物达230多种,但现在,仅存国家规定的保护种类140多种。

  玛曲县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该县沙化土地面积达80万亩,其中沙丘面积10.5万亩,沙化草地面积69.5万亩。玛曲草原每年增加沙丘面积达3000多亩,黄河沿岸已经出现220公里的沙化带,占县境内黄河总长的50%。

  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昔日水草丰美的甘南草原出现了片片黄沙和黑土滩,使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该区域植被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湿地、草地、森林等植被覆盖逐渐减少,加剧了该区域的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水资源涵养功能急剧减弱,给黄河补给的水资源大量减少,导致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旱涝灾害频繁、河水频繁断流。

  超载过牧和啮齿类动物危害草原植被是沙化的重要的原因。

  6月9日,采访车队向位于玛曲县的尕海湖进发。一路上,记者发现,在空旷的湿地草场上,经常会出现一种类似树干的木桩,木桩的顶部,是一个貌似博士帽的横板。甘肃省林业厅动管局党委书记杨宇翔告诉记者,这种装置叫“招鹰架”,是高原灭鼠的一种传统方式。

  当地林业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成年鼠兔(没有尾巴,习性如鼠,形似兔,故名鼠兔)的体长,一般在15厘米左右,妊娠期约23~24天,每窝产仔5~10只,繁殖力惊人,“高原鼠兔主要吃牧草的芽、叶、茎、花、种子及根,我们曾做过研究,一般一只鼠兔平均每天能吃鲜草80克。”

  “鼠害严重,而鹰是高原鼠兔的天敌,为了方便鹰消灭老鼠,保护区特地为鹰搭建了休息和‘观察敌情’的‘哨卡’。”杨书记表示,这种方法不能彻底解决鼠害,但却是最环保、成本最低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招鹰架”,甘肃省更是组成无数支灭鼠小分队,常年深赴湿地草场,展开人工灭鼠工作。

  在陈克林看来,玛曲湿地之所以沙化严重、湿地面积逐年缩小,除了“天灾”,还有“人祸”。“经过多方调研、求证,我们发现,近10年来,玛曲湿地的平均降水量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但沙化现象却愈演愈烈。湿地草场的退化,和过度放牧有直接原因,牛羊多了,草就少了,鼠害就严重了,沙化加剧了,沼泽就消失了……恶性循环。”

  湿地、草原、牛羊、牧民是草原上的生物链。玛曲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纯牧业县,人口3.7万。自汉代以来,玛曲草原就以“羌中畜牧甲天下”而著称。然而,时过境迁,当年的“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已今非昔比。

  如今的玛曲湿地明显更加“硬朗”,沼泽低湿草甸植被逐渐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过度放牧、森林采伐等生产经营活动,又大大加剧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

  藏民族一直视牛羊的多少为财产的象征,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按照目前现有的草场面积,玛曲县天然草原理论载畜量已经超出两倍多。

  陈克林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政府为了扩大畜牧业生产,对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实施大量排水作业,排水增加了植被生产力,扩大了草场,使牦牛和羊的数量成倍增长,使得若尔盖地区(包括四川红原、若尔盖,甘肃玛曲、碌曲)的牛羊总数已约在400万头(只)羊单位,大大超出承载牲畜的数量。

  王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牧民想要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就要多开牧场多养牛羊;地方政府想拉动GDP,就要招商引资,这其中,每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的规划,都离不开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景观用水,“老少边穷地区一样有追求自己的幸福感和中国梦的权利,在他们为大家守护一捧净水的同时,我们难道不能想想如何补偿和反哺这些淳朴的同胞吗?”王蕾认为,湿地生态补偿应该由国家主导,而不是地方政府“自己补自己”。

相关热词搜索: 玛曲高原湿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