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节能减排 > >> 玛曲高原湿地的“三害”困局

玛曲高原湿地的“三害”困局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7-03 10:39:16

点击浏览下一页

  本刊记者正在采访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

  “湿地保护呼吁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专访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

  6万~8万名牧民,是若尔盖湿地群牧民的总数,他们的生活状态,直接影响着占中国总人口12%的黄河流域人口的生活质量。

  在陈克林看来,有利于促进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政策不到位,是湿地不断被人为干扰且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即便是国家出资让8万牧民禁牧并不降低其原有生活水平,这笔花费与这里的生态对中国的影响相比,微乎其微。”

  在陈克林的理想状态下,若尔盖湿地群的牛羊总量和牧民人数最好减少一半。当然,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如何更好地对湿地进行生态补偿,是解决湿地环境恶化的关键因素。

  国家完全有能力划拨更多资金用于湿地生态补偿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目前对生态有很多补偿措施,比如天保工程、草原生态补偿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针对湿地的生态补偿还没有先例。对此您怎么看?

  陈克林:2009年以来,国家财政已经先后安排5期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全国累计下达补助资金近10.0亿元,补助项目范围主要包括湿地恢复、清淤、生态补水、湿地监控和管护等,但主要内容是对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补偿,主要目的是恢复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的工作能力。

  尽管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都实施了一些湿地保护补助政策,但与长效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还有很大的差距,补助的范围和依据不清晰,标准严重偏低。同时,就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参与共管建设等方面没有安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甚至保护区内牧民群众因保护与恢复湿地造成生产生活经济损失等影响并未给予补贴,已经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对湿地的生态补偿必须尽快提到日程。

  《中国经济周刊》:您觉得补偿资金应该由谁支付?我们是否已经具备相应的财政支撑能力?

  陈克林:从国内外有关实践来看,湿地生态受益补偿的主体都应当是政府为主,补偿方式也应是公共支付为主,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公共财政资源。

  近10年间,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增长了近6倍,而国家对若尔盖湿地群的总投入与过去相比,虽有增加,但远未达到需要的数额。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目前国家的财政能力以及国家对环保投入的资金规模来看,完全有能力划拨出更多资金用于湿地生态补偿的投入,为湿地保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

相关热词搜索: 玛曲高原湿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