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雅安芦山4月22日电 题:龙门镇村民李琼一家的“房殇” 中新社记者 石岩 为了重建自家的房子,不得不去外地帮人盖房子——这便是摆在芦山县龙门镇村民李琼面前的尴尬。 由于招了个“上门女婿”,30岁的李琼至今与父母住在一起。20日地震发生时,正在甘肃某建筑工地打工的她,由于联系不上家人怕出意外,“心急火燎”地往家赶。次日到家时,悲喜交加的她发现——家人都在,房子没了。
准确地说,李琼家的房子并未彻底“没了”,可爬山虎一样纵横交错的大裂缝,已宣判了这座尚且崭新的二层小楼“死刑”。地震以来,由于余震不断,没有一个人再敢回房拿哪怕一丁点食物。李琼一家所有人的口粮全靠政府和邻居救济,晚上则和街坊们挤在“翻身都翻不了”的帐篷中。 “几十万的房子啊,全家大半辈子的积蓄都砸在里面不说,还有很多亲戚家的欠账和银行十一万的贷款没还。”李芬的母亲搓着手,一脸的愁容。 李琼的姐姐李芬对中新社记者解释道,与龙门镇很多村民一样,李家的房子建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几个月。倘在以往,盖一所这样的楼房其实不需要那么多钱,可汶川地震的巨大破坏力让距灾区不远的龙门镇人看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性,这便在无形中增加了很大一部分成本。 “那时这边很多人都花大钱盖起了房子,很多还是精装修,都想着那么大的一次地震过去了,至少最近肯定不会再有大震了,谁想到刚过两年就震了,而且这次的地震这么强。”李芬抬头望着房上的裂缝,摇头苦笑着说。 在与李琼一家及其乡邻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房子在当地村民心理需求金字塔中处于显而易见的顶端位置,为盖一幢房子省吃俭用一辈子的例子俯仰皆拾。“什么是小康?不就是能住得下一家人的大房子吗?!”李琼母亲的上述解释,引来在场乡邻的一片点头。 一片喧哗声中,李琼仍在埋头用记者的电脑上网查自成都飞往兰州“最便宜的机票”。在被问及回家一天便要离开的感受时,李琼疲倦地抬起头正要作答,却被她的母亲抢了一嘴:“家里修房子没有一点钱,怎么办啊?!”李琼苦笑了一下,旋又埋头继续上网,嘴里却在喃喃自语:“25日,641块,包不包括燃油附加费啊……”。 “凑合这两天肯定没问题,雨季马上就要来了,我们这边一下起雨又猛又大,有时涨得膝盖那么高,总不能老睡帐篷吧?”李芬比划着对记者说道。 又一阵喧哗,打破了片刻的宁静。一位邻居拎着一块腊肉风风火火地“冲”入人群,“快做上快做上!我刚从家里冰箱抢回来的,再不做就放烂了!”她说。 “我们最近都是这样,大锅饭,谁家有就吃谁的,大家在一块说说话也能暂时忘掉一些事儿。”李芬边忙活着边说,“只剩下一个人时,老想些悲伤的事儿,想着自己未来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可能翻不了身,可再想想自己上有老下有小,总还是得活下去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