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9日电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消息,最新一期的《科学》(Science)杂志将中国极地研究张清和博士等在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的重要成果作为当期亮点刊登。该研究首次直接观测到了一次强磁暴袭扰地球期间,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完整演化过程,并揭示了“磁重联”在云块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调制作用,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多年极区电离层研究基础上的重大突破。
尺度从几百到几千公里不等的“等离子体云块”常常引起极端空间天气环境,直接影响近地飞行器(飞机、宇宙飞船等)和低轨卫星等的正常运行及其与地面通讯,甚至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研究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如何形成和演化是国际空间天气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然而,由于极区的恶劣自然环境和观测数据的缺乏,这些“等离子体云块”如何形成和演化,尤其是在恶劣空间天气环境下如何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困扰国际空间天气和通讯导航等领域科学家的一大难题。 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导的国际合作团队分析研究了多年的多手段观测数据,并从中挑选出了200多个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开展相应的计算机模拟实验。这一团队首次直接观测到2011年9月26日一次强磁暴袭扰地球期间,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的完整演化过程。经过进一步的理论研究,首次发现“夜侧磁重联”在等离子体云块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开关”角色。 这一成果将更新人们对“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和演化的认识,将为极区电离层建模和空间天气预报提供重要物理依据。该研究也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多年极区电离层研究基础上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