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国内新闻 > >> 聚焦城市变革经纬:产经互动政商共赢

聚焦城市变革经纬:产经互动政商共赢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3-14 13:32:51

江阴市夏港街道大型广场环境优美。 资料图片

产与城

青山绿水驱动GDP

新型城镇化,变青山绿水为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提升城市环境与城市品质,收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动力。

“江阴的城市生活挺有滋味的,下班后很多人会到黄湖公园散散步,或到旁边的体育馆、游泳馆运动一下。周末,三两好友相邀,到离城区不远的乡村去种种小菜、玩下摄影、摘个草莓、当下吃货,工作之余尽享慢节奏的舒适生活。”江阴市青商会《澄商杂志》编辑李红这样描述江阴人的幸福生活。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江阴已连续获得“八连冠”,在这座仅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300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和250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这是何等令人赞叹的成绩。

然而,在本地媒体《江阴日报》连续数日的报道中,却是以“美化家园”“绿色江阴”“精品城市”等主题一路贯穿。政府提出,要“在花园中建城市,在城市中建花园”,为市民再现江南水乡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

这些并非遥远的目标。江阴一直践行着“让青山绿水成为永续利用的GDP”的路子。

2007年,江阴搞起了“不开发区”。有些镇街的近60%面积被定为“不开发区”。徐霞客镇是江阴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镇,也是“不开发区”一个重要的承载空间。徐霞客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其中,阳庄的大学生村官们更是创意十足,将网上的“菜地”游戏移植到了现实中,利用当地3000亩大型蔬菜基地的优势,办起了生态“开心菜地”,引来市民认养、耕作,享受乡村情趣。李红所提到田园享乐的生活则在这些地方。

在昆山,从老城区到新城再到工业园区,凡有公路的地方就有大片的绿色植被相伴,众多崭新的城市建筑在清新绿色的氛围中,显得朝气蓬勃。昆山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该市新增绿化面积达16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45%和19%。而在2013年,该市计划新增绿化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的一篇署名文章提到经营城市的理念,经济增长、群众富裕不是现代化的唯一内涵;而生活城市化、环境田园化等都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建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产与城的融合当属里面较难的一大方面。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多数单纯围绕“二产”造城,结果城市往往停留在“制造城”的概念上。长此发展下去,产业与城市都停滞不前,难以升级。“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承载什么样的产业。”一出昆山市政府,对面建的是昆山科技博览馆,政府与博览馆仅一广场之隔,而在江阴较多镇街,调研组,见到大型的文化展览馆。“这些细节传递的是一个城市的内涵与韵味,这正是城市品质的表现。”调研组一组员如是感叹。

城市品质正成为江浙城市吸引高端产业、国际人才的重要因素。在昆山一家高科技企业,一位企业高管向记者表示,“这里有小城市的清净,房价不算太高,而去上海又很方便,高铁只需十几分钟。平时我和上海的同学到市中心聚会,我从昆山出发,比他们从上海本地出发要更快到达。”

江浙城市通过提升城市环境,收获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效果。在徐霞客镇,光伏、化纤纺织、轻工材料、机械等为主导产业,形成了分块轻型产业集聚带和以若干产业集团为主体的生态工业网络,使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吸引外资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服务业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其发达程度常被视为判断城市是否宜居的标志之一。在地处温州中心的鹿城区,这里商贸业繁盛,交通秩序井然。据介绍,鹿城区服务业已经占到了GDP的7成。记者获悉,去年该区大力推进了商贸升级,改造提升了信息数码特色街、咖啡美食休闲街、汽车服务街等特色街区,并加速了温州电子商城等高端专业市场的建设。

聚与散

乡镇里的城市生活

星城的概念,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城市病,比如说交通、医疗、卫生资源可以较为分散地分布,而不至于全部集中在中心城区,在乡镇同样可以过上城市生活。

在江阴一机械装备企业任职技术主管的刘辉,两年前由珠三角来到江阴出差交流学习,发现这个城市配套十分舒适,决意放弃原来的工作来到江阴。“珠三角城市毗邻港澳,当年经济发展起步快,但相应的城市建设却没有跟上。往往是厂区一片连一片,在工业区里连个像样的小餐馆都没有,也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而这边的大企业,多数有提供给员工的运动、上网休闲的场所。小企业虽没有,但园区或镇街都有图书馆、文化馆、大公园。”

在江阴街头,可以看到海澜之家、阳光集团、新长江实业等大型企业的班车来回地接送员工,但由于乡镇配套同样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选择在乡镇居住生活。

调研组成员在走访夏港街道、周庄镇、华士镇、新桥镇等镇街,对刘辉所描述的江阴城市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夏港街道,街道整齐有序,小区环境优美,在街道中配套了“海纳百川”的主题公园和大型文化场馆供民众休闲、学习。“生活也挺方便,特别是红星美凯龙家具城项目在这里落户之后,相应的商业配套项目也一并抱团聚集,大型商场、餐饮店、电影院都有配套,许多企业管理人才也乐于居住在这里。”夏港街道一间民企的负责人如是称。

江阴、张家港、昆山等地方,在中心城区的规划上,已鲜少有工业园区。而乡镇的布局,提前通过规划明晰功能区的范围后有序开发,像在全国“三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镇小区集中的试点——新桥镇,已全然不是农村的模样,而是商业中心、工业园区、花园小区等各成板块,尽显大城市的繁华。

早些年的城市经营理论强调的是城市中心的建设,即服务性的资源多集中在中心区进行配套建设。江阴在回答城市经营中的聚与散这一问题上,并不完全强调核心区“聚”的效应,在乡镇区域也引导服务性资源进入聚集,以服务于区域的经济发展,这与欧美精品小城镇经营理念较为相似。“其实就是卫星城的概念,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城市病,比如说交通、医疗、卫生资源可以较为分散地分布,而不至于全部集中在中心城区,在乡镇同样可以过上城市生活。”蒙娜丽莎执行董事张旗康认为,“在佛山,好的医疗教育资源还是较集中在城区,这一块,政府可以做一下文章,引导资源向下布局,这会成为区域产业、企业吸引人才的一种竞争力。”

然而,城市经营聚与散的科学发展之路,还远无止境。在去年江阴政协会议上,江阴在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上再提出思考。江阴工商联提出以下的分析:“一,江阴不少企业都是由以前的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对于企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不高;二,江阴土地开发强度不高,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每平方公里为9.6亿元,只有新加坡的1/5,江阴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不足.45,而新加坡的已达到1.5,因而,江阴集约利用土地还有很大空间。三关联产业集中度还不够高,导致污水处理、发电、研发、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土地资源。”

政与商

政商同道互利共赢

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则会承担地区城市环境的一些项目,经济发展反哺城市建设,而城市建设又将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江阴夏港街道记者了解到,镇街的公共设施较多是由镇街中的大企业投资建设的。

年营业总额超400亿元的西城三联控股集团是夏港镇街的大型企业,夏港的幼儿园、敬老院均有这家企业投资的身影。

“江阴企业多数不满于现状,一定要将‘小鱼’养成‘大鱼’,因而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江阴板块。”江阴青商会秘书长周东说,这一方面在于企业家进取精神,有一种天然的拼搏劲,另一方面在于政府的大力扶持。针对规模企业,江阴市由市领导挂钩全市200家重点企业,俗称“双百工程”,其他的经信部门挂钩规模以上企业,规模以下企业由乡镇进行挂钩,从而形成发展的梯队。

大企业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较高,也会有意识、有能力协助政府造好环境。这正是政与商在打造城市环境上的共赢点。较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选择多元化道路时,会在原来的制造主业的基础上,涉足房地产、金融、物流等第三产业。“这是应区域发展的需要,也切合企业自身转型的需要。”周东认为。比如,江苏新长江集团公司旗下的江阴市长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新长江集团是以钢管、化工等为主导产业的企业,长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却是应城镇化建设而重新建立的新公司。成立之初,注册资金只有1000万元,员工仅10人,而今天公司净资产增至3.8亿元,拥有员工一百多人,在其所在的夏港街道,就承担开发了夏港的实验幼儿园、新卫生院、新敬老院、夏港综合商场等一系列公共配套设施。

企业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则会承担地区城市环境的一些项目,经济发展反哺城市建设,而城市建设又将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江阴澄商这个群体主要是以江阴本土户籍的企业家为主,有着‘人心齐’的精神,大家既想共创业共享富,又想共享一片天,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老板多数是在乡镇中最德高望重、有思想有远见的精英人物,他们通过创业积累了财富,一般都有将财富返还社会,让资本更好地为城市服务的意识。”周东介绍说。

无论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上,南海与江阴的对比,显得江阴的政府反而投入得少。南海区委常委梁耀斌提出,“可以这样打比方,江阴地区的财政资金是‘酱油’,企业才是‘鸡’,而我们呢?政府是‘鸡’,企业是‘酱油’。这里有一个主动性和主体的问题,事实上,企业应该是发挥主体作用。”

南商再出发,即是通过重塑南商精神,让南商更具凝聚力,让企业家们能共同认识到城变的重要性,最终政商同道,共同发挥作用。

一点启示

城市经营,需要制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并按规划分步坚持实施。

从江浙城市的城市经营经验来看,首先在于以政府为规划主体,多向新加坡、欧美发达国家取经,再邀请规划设计机构调研并定出规划。难能可贵的是,在城市经营中,政商实现良性联动,企业家十分重视本区域的竞争力,与政府成为利益共同体,主动参与区域城市经营,分担了较多城市项目的建设。

“造湖兴业”在

三大片区复制

回望南海

“南商再出发”抛出“南商十问”,其中一问即是“南商如何活化土地资源?” 有网友提出,自南海1992年施行土地股份制改革至今,“南海模式”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在城市升级,广佛同城等背景下,界定历史遗留建设用地范围,不同权属土地之间的交易管理监督,集体土地交易的土地出让金收取细则等仍是制约着南海民营经济发展。

目前,南海存量土地大多数掌握在农村集体手里,租赁的土地又无法融资增资扩产。南商再出发,南海势必要研究出适合自身的城市经营聚与散、产与城、政与商的科学和谐发展之路。

事实上,南海一直以来也在不断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方式。在园区建设上,近年来南海引导产业群集聚发展,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题的新型工业园区,并且实现园区的都市化高端配套。

在中心城区,南海则通过“三旧”改造拓展空间,以瀚天科技城为例,该地块原是钢铁加工交易场和低矮厂房,环境脏、乱、差,缺乏配套设施。自2006年开始改造,涉及的土地面积约480亩,属于“三旧”改造的典型项目,目前已进驻了170多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产业19家,实现了产业集聚化发展。

同样,南海在生态环境上也做足水文章。“造湖兴业”之举最早是千灯湖,如今,千灯湖的“造湖经济效应”正在南海三大片区复制。在南海的城市规划中,“一山两站三湖三核三轴”便是骨架。其中,“一山”指西樵山,“两站”指广州南站和佛山西站,“三湖”是指东部的千灯湖、中部的博爱湖和西部的听音湖。而从地图上看,将这些战略节点串起来的城市轴线,完整地撑起了南海三大片区的城市格局。

  南海区有关规划人士表示,不论是千灯湖、博爱湖还是听音湖,南海借湖造城的思路,都是想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好地满足人的生活感受和需求。(吴晓芳 赵越 李慧君)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