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网友关于加建停车场、加大公共交通出行的建议,交管部门和院方做出回复
华西都市报:华西就医片区0.75平方公里,挤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等6大就医部门,日均8000辆次的车面临停车难。华西都市报联合成都交警,通过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和成都市交管局官方微博“成都交警”发布征集帖,针对华西医院周边停车难、交通拥堵等问题,网友建言献策。经过3天征集,网友意见分为3类:川医片区只允许公共交通通行;建立体停车场,允许周边学校停车;建议专家下社区坐诊,或者把华西医院搬到三环外。对这些意见,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实地采访,以及通过交管部门的回应,从缓堵效果和可行性方面给出了回复。
建议1
就医片区限行只能救护车和公交车进
缓堵效果:☆☆☆☆可行性:☆☆
在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和“成都交警”后面的留言建议中,有不少网友认为,调整目前华西就医片区的交通组织方案,即加大公共交通和缩减社会车辆通行,或许能一定程度缓解拥堵。
“干脆定个规矩,那段路除了公共交通工具之外任何机动车都不准以任何理由停车。”网友“大吼一声”。网友“Geosun-董腾远”则认为:“非急救车辆禁止进入医院,路边也禁止临时停车。多开公交,也可以像某些超市一样搞几条线路接送嘛。”
对此,成都市交管部门回应,现有的交通组织方案中,暂时没有把社会车辆往外赶的计划。“在华西就医区除了就诊人员,还有大量小区、酒店、公共设施,这些地方的驾车人数也占有一定比例,一刀切的方式并不现实。”
交警一分局分局长杨春介绍,将就诊车辆引导至电信路单向驶入,利用黉门后街和国学路对驶出车辆进行分流,避免多个方向车辆同时驶入形成拥堵节点的交通组织方案,“是避免区域性拥堵的现有最佳交通组织方案。”
建议2
建立体停车场凭预约门诊停车
缓堵效果:☆☆可行性:☆☆☆
在现有的交通状况下,提升就医片区的停车能力,超过半数的网友提出了这一建议。
网友“@Victorlynn”认为,“堵是因为停车位太少,车子全停路边等待进入停车场,占用车道,造成拥堵。要缓解,要么想办法增加停车位,要么在其他地方设置停车场开通摆渡车。”而网友“@无声喧闹”说,停车集中的地方,应该修建立体停车场。
昨日,记者前往就医片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在0.76平方公里的区域里,6个就医部门能提供的地下和地面停车位约1330个,周边道路能提供的临时占道停车泊位约355个车位,周边社会化停车场能提供约570个车位,共计2255个停车泊位。其中,并没有立体停车场。
“即使修建立体停车场,也只能解决部分停车问题。”交警一分局就医岗组一名交警认为,日均8000辆次的就诊车辆,导致停车缺口太大。“多利用现有的地铁、公交到达就医片区,其实比艰难找车位要有效得多。而预约门诊停车,目前我们已经部分做到,即高峰时段,进入医院的车辆先发卡后放行,减少等待时间。”
建议3
华西医院外迁医生进社区坐诊
缓堵效果:☆☆☆☆☆可行性:☆
由于就医片区地处市中心车流密集路段,也有网友提出“根治”拥堵的方法是医院外迁,或调整专家坐诊方式。
网友“经常迷路”建议:“医院迁走吧。把疑难杂症、重病等迁至城外,保留一般性治疗。”网友“Bella_Mommy”则认为迁到三环边,医院更大更好就完美了。“没有专家就没有堵车!建议专家下社区坐诊。”网友“Mzebo”说。
对此,记者咨询了华西医院相关负责人,得到回应:改迁院址现阶段并不现实。而对于医生进社区坐诊,一名华西医院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称,该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堵车难,而且就诊病人也不一定能得到更好治疗:“医生在社区固定坐诊,如果是对一些疑难杂症或严重病症进行诊断,仍然需要大量医疗检测设备的辅助,但社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对于感冒等一般病症,市民完全可以就近选择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
华西就医片区如何有效缓堵?对网友和市民的建言征集仍在继续,而记者从成都市交管局获悉,更有效率的缓堵交通方案将于本周出炉。(记者李鑫 实习记者甘昕鑫 摄影雷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