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在四川省市多个部门和四川博物院的共同协调努力下,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原配夫人
曾正容迁墓仪式在成都磨盘山公墓举行。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川荣、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副院长魏学峰及成都市委宣传部成川梅处长、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民政局等部门相关领导出席了迁墓仪式。当天,82岁高龄的女儿张心庆,曾正容的侄儿、侄女等家人专程从杭州赶回了成都。仪式由四川博物院党委书记卢越主持。
张大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被称为“民族艺术瑰宝”。1955年,张大千先生发妻曾正蓉女士及家人向四川省博物馆(现四川博物院)捐赠了183幅大千先生作品及81枚印章,其中大多为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价值极为珍贵。至今,四川博物院仍存有曾正蓉女士关于捐赠的亲笔签字。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使得大千先生的珍贵画作留在了巴蜀大地,无偿供广大观众、艺术爱好者和学术专家观摩、欣赏、研究,为弘扬传统国画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曾正蓉女士的捐赠义举一直被广为称道。
2008年汶川地震时,年事已高的张心庆除了牵挂四川的亲人,也担心母亲曾正容的墓地是否遭到损坏。在4年中,张心庆与家人数次回来成都,希望寻找到母亲的墓地,但未果。这也成为了她心中一直未了的心愿。2012年,川博领导班子了解情况后对此高度重视,当即决定为曾正蓉女士迁墓。为此,川博与张心庆女士取得联系,商议将曾正蓉女士之墓迁入磨盘山公墓妥善管理。这一决定得到了四川省文化厅、文物局、成都市文化局、民政局等单位的同意和大力支持。据了解,曾正容在1961年病逝后,原墓地就在磨盘山公墓的附近,但已时隔半个世纪,再加上周边环境变迁,张心庆已无法清晰找出曾正容的原墓地所在位置。凭着“靠近水管”、“小土坡上”等模糊的关键词,再加上当地杂草丛生,寻回原墓地变得异常困难。为此,院长盛建武亲笔书写下了迁墓工作指示,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在多个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历经4个月的艰辛工作,按照终于找到曾正容女士墓地。院长盛建武认为,此举这不仅是对已故捐赠者的追忆和尊重,更表达了国有博物馆对所有文物捐赠者的尊重和敬意。正是以曾正蓉女士为代表的众多文物捐赠者无私地把中华艺术瑰宝捐赠给国家,使国之瑰宝回到人民手中,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传播和传世。这种无私情怀和高风亮节应该得到彰显,应该为人民、为我们的后代所铭记。
谈到寻找的过程,副院长魏学峰激动地说:“1953年,曾正容女士将张大师的作品全部捐给了四川博物院,这是我们建院72年来接受的最大的捐赠。为文化遗产做出如此重大贡献,我们应该记住她。所以在接到电话后,我们立刻组织人手,从7月份就开始上山寻找,而且张心庆女士还到过一次现场,帮我们提供线索。但山坡上杂草有一人多高,工作人员拉网式地寻找了若干次,也没有一点头绪。”鉴于夏天天气热,再加上杂草茂密,蚊虫多,张心庆甚至建议等到秋天再找。但了解张心庆的急切心情,川博一直持续了4个月,终于在上个月找到了原墓地,“我们通过骨灰坛上的名字,最终确定了曾正容老人的原墓地。”
当天的迁墓仪式肃穆而庄重,看着母亲的新墓地,张心庆一直将“感动、感谢”挂在嘴边,对于母亲捐画,张心庆说这是遵循张大千的嘱咐:“我所了解到的是,父亲曾经给母亲说,如他此去回不来,就将家里所剩的200多幅敦煌壁画交给政府。其实,此前多次有人向张大千高价收购,但他都没舍得出手。后来,这批壁画由其母曾正容交给了四川省博物馆(现四川博物院),圆了张大千的一个心愿。如今,川博又了了我的一个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