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武 先
当今时代,伴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建设生态文明越来越成为人类共识和协同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现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实现路径,就是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为此,必须增进共识、肩负使命,观念先行、产业奠基、制度保障、文化浸润,加快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
人类文明是人们在认识、适应自然,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注重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进化自身、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成果。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既是一部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史,亦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史。人类源于自然界,又在与自然界的矛盾协调中不断向前发展,创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态。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采集与渔猎等简单、原始的方式,历时上百万年;铁器的出现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人类由此进入农业文明,历时约一万年;18 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工业文明,人们逐步开始现代化生活,历时三百多年进入目前的后工业时代 。工业文明高扬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以征服自然为旨趣,推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改造活动达到极致。但是,“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产生的社会为自己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目的的反面” 。在人类征服、改造世界的进程中,忽视了人的行为的两重性,自然界对人的根源性、独立性和制约性的一面。因而,在创造巨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使人类陷入空前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之中。开山、填海、建高楼、筑大坝……人类不遗余力改造地球,使地球进入一个全新的地质年代(Geologic Epoch),1995年诺贝尔奖得主、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最早提出了“人类世”(Anthropocene),以此强调人类活动对地球——人类生态环境的影响。正是基于对工业文明得失的深刻反思,人们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实践。
“生态”一词最早出自古希腊语,指人生存所依赖的环境。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30年代,人们提出了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概念;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环保运动,催生了生态文明观念。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 、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 等著作在拷问传统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彰显了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追寻。1995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首次用英语表述了“生态文明”一词,并将生态文明定义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追求和发展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在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各方面成果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广义的生态文明尚处于从工业文明脱胎而出的历史演进中;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存在和谐程度的状态 ,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样都属历史范畴。本文从广义角度理解和论述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研究生产力、经济和社会现象时必须关注的问题。在研究生产力时,马克思不仅划分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联合生产力和个人生产力,而且也从生态角度划分了“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前者指自然物蕴藏的有助于物质财富生产的能力,后者指人类改造自然从而获得物质财富的能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从社会有机体的系统看,生态文明直接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倡导生态文明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就是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是维系人类的可持续演进。生态文明立足于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是人类各项活动的生态化:
——价值取向生态化。生态文明首先表现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其基本价值指向,是追求生产活动与自然进化和人的发展统一。人类长期将自身利益看作整个社会的价值原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价值标准,把自然界只当作人类开发和攫取资源的富源地。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人类遭到自然规律无情报复,人类的生存基地受到削弱、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事实上,人与自然不应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生态文明正是以整个生态系统为立论基础,强调“人是生态整体中的一员”,并着眼于生态共同体的利益与要求,加强生态系统运行的内在规律对其成员行为的约束。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都自觉地把自然生态效应纳入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内,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价值取向的生态化转变发挥着构建生态文明的先导性作用。
——生产方式生态化。人类文明依托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文明形态的形成。相比原始文明中人类主要靠简单的渔猎采集获取生存之需、农业文明中主要通过铁器等工具进行农业种植而获得生活资料、工业文明中主要通过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生态文明则以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实现物质创造和财富积累。这种生产方式是对工业生产方式“人类中心论”、“征服自然论”等的突破和超越,是一种立足循环经济,关注生态环境,注重生产内部关系、再生产环节以及产业经济实践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生物代谢的规律为依据,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基础;充分考虑经济产业间的紧密联系,倡导和推行低消耗、低排放、高循环、高利用的清洁生产、循环生产模式,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和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均衡发展。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变革正在加快生态文明的演进进程。
——消费模式生态化。消费是人们为满足自身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的过程。消费需求引导产品生产,消费模式影响生产方式。在既有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发展中,“人是自然的主宰者”、唯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消费观念,导致片面性、奢侈性、快餐性等异化消费方式大行其道。人类对自然更多的是攫取、索要,自然对人的需求则是单向满足。传统的“社会控制所强求的正是对于过度的生产和消费的压倒一切的需要” 。这种状况必难持续,校正和扭转势在必行。消费模式生态化正是在此背景下催生并渐成趋势。它是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可持续消费模式。其核心是消费全过程的“生态性”:消费品本身是绿色环保商品;消费品的生产原料、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对环境无害;消费品使用中不会对其他社会成员和外部环境造成伤害,使用后不会产生超常量、难处理、破坏环境的消费残存物。这种消费模式追求绿色、环保、低耗消费,推崇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既直接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压力,也通过对生产的引导效应而间接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市场经济下,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 。消费模式的生态化将支撑生态文明的持续发展。
作为人类文明的更高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们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既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又有利于自然进化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果,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合规律性。生态文明是人类反思、批判和重塑传统文明的理论成果,其理论立足基点是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其不容违背的内在规律。人类改造自然实践的合理性、恰当性,根本取决于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在其实践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按规律办事,促进人的发展与自然基础的互惠共生,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生态文明的合规律性,鲜明体现在其价值尺度是“人是自然的产物”并与自然一起构成生态共同体,目标指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本要求是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
系统性。生态文明是结构复杂、涵盖广泛的文明体系,系统性是其重要特征。从内涵看,生态文明是综合性概念,是包括生态意识、生态产业、生态行为、生态道德、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系统整体。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生态文明强调科学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矛盾对立又相生相成的关系。自然界是一个由人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巨量生态系统。系统内的每一事物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则依客观规律而进行。人类是整体系统的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单独生存和发展;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体系统就会失序和失衡。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更高追求,但其依然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如果自然系统遭到破环或毁灭,生态文明将难以存在,人类文明将失去根基。生态文明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法则,尊重其他物种的存在和整个系统的价值。唯其如此,生态文明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开放性。生态文明源生于开放的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在时间纵轴上,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到高级演进而来,既传续着人类文明成果的核心与精华,又面向未来不断创新前行。在空间横轴上,生态文明发展受到全球关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难能置身其外,生态理念在相互碰撞中借鉴吸纳,环境政策在激烈交锋中妥让协同。在时空结合上,生态文明是动态发展的开放系统,人类实践每前行一步、社会变革每推进一步,都会为生态文明的内涵丰富和外延拓展注入鲜活元素。与开放性特征紧密相关的,是生态文明的持续性。开放的系统使物质交流、能量互换始终保持着蓬勃活力,内因的驱动、外部的牵引交汇作用,形成不竭动能,支撑生态文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升。
创造性。生态文明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人与自然关系明显异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产生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鲜明的创造特点。对传统自然观的超越:传统自然观或唯心夸大“主观”的能动性而否认外在自然的客观性,或孤立消极地把自然当作“与人无关”的物质系统,导致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与人的异化。生态文明强调人类来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人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对传统文明观的扬弃:传统文明观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性,割裂人的生态性,漠视自然的内在价值。由于过分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与增长,以致不计后果向自然索取,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过度异化。生态文明强调克服传统文明观的反自然性,走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传统发展观的拓展:传统发展观放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忽视了环境的重要作用。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的,无节制地操纵和索取自然,逐渐陷入生态困境。生态文明摒弃“重增长、轻协调”、“高消耗、高污染”和“先污染、后治理”等粗放增长方式,强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处理好“生态”与其他资源要素、人力要素等的关系,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高效、适度地利用自然。
伦理性。生态文明是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反思和纠偏,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总结和时代升华。人与自然的困境凸显了工业文明的困境,生态文明就是为打破和超越这一困境而孕生,从提出之始就被赋予了强烈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规范。它突破“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的传统认识,强调生态文明社会是人与自然平等统一、人性与生态性和谐相生的社会;重视生态领域内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统一;认为自然环境不单是为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不能将自然界当作单向、无度的索取对象;主张人与自然都是主体,都有价值,都具能动性,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必须有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的价值和伦理自觉;每个人必须有珍惜爱护生态环境,化德于心、养成于行的道德自律和行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