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筹资金扩充设备瞄准市场
盐城市磷肥厂一年打个翻身仗 本报讯 江苏盐城市磷肥厂依靠自我积累、自我武装的办法,形成规模效益。1987年首次由地方财政补贴大户跃升为获利300万元的“富翁”。
这个厂过去每年要国家补贴30多万元,1986年上半年磷肥滞销,涨库一万吨被迫停产。这时,全国已有三分之二的磷肥厂关停并转。为了弄清磷肥的销售前景,这个厂就广泛进行的市场调查,发现各地供销社仓库很少贮存磷肥,农民家中存货也不多。他们分析后认为,磷肥滞销是一种假象,随着农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和发展生产的需要,磷肥即将成为抢手货。于是,他们决定扩大生产设备,改进生产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
企业
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首先,这个厂在抢修一套备用设备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自己的积累,以300万元的资金,用来检修旧的机器,添置必要的设备,发动职工精心安装,使硫酸的生产系统更加完善,并且做到一次试车成功。1987年,全厂共生产硫酸32000吨,比上年增8650吨,增利52万元;磷肥全部采用双套设备生产,年产量达70000吨,比上年增17100吨,增利85万元。由于硫酸、磷肥产量大幅度提高,利润显著增加,因此,尽管原、辅材料涨价,职工增加工资,生产成本仍然下降。其中磷肥成本由上年的每吨134元下降到130.76元。仅此一项,全厂就增收28万元。
其次,他们在推行技术进步中,开发了两项新产品:一是从磷肥生产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有害气体氟气中,提取国内市场上紧俏的化工原料氟硅酸钠;二是生产颇受农民欢迎的盐复一号、二号、三号、四号等颗粒状系列化复合肥。这两个新产品直接为
企业
盈利12.56万元。
这个厂在经营活动中对选用磷矿石、硫矿石原料实行目标采购价,改变过去由化工公司统一调运的做法。这样,既减少途中损耗,又提高了矿石品位,去年通过这项改革,全厂少支出了44万元。
1987年,这个厂实现产值761万元。在磷肥普遍涨价的情况下,他们始终坚持质优价廉,让利于民,磷肥销售价每吨比本市的其他磷肥厂低50多元,共让利350多万元。全厂磷肥、硫酸销售总收入达到1400多万元,利润突破301万元,利润率达39.53%。利润和利润率在全省57家地方磷肥厂中名列前茅。(宋金祥)
本文摘自《
中国企业报
》198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