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聚焦企业 > >> 旧闻:一个退休干部的贡献——记莒县第二水...

旧闻:一个退休干部的贡献——记莒县第二水泥厂厂长王和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7-22 13:07:01
  一个退休干部的贡献
  309万元人民币,把拾元的票子捆在一起,可以在人们面前堆起颇为可观的一大堆,有了它,单凭利息就足以使一个家庭提前进入小康水平。可是这笔钱的合法所有人——莒县第二水泥厂厂长王和却毫不犹豫地把它奉献出来。“我一分不要!”他说了,也这么做了。

  疾风劲草

  他的确老了,但却是一个老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干什么的,是冲锋陷阵的。王和同志是在银行工作了多年的退休干部,他本来可以安享平静的退休生活了,但他却在这平静之中听到了进军的号角……

  1984年8月,濒于倒闭的莒县第二水泥厂实行投标承包,可是却没有人敢站出来承包这个 企业 。的确,这是个“患了癌症的 企业 ”:300万元的银行贷款要还,44.5万元的亏损要添补,一些职工看着企业没有指望了,纷纷离厂去自谋职业,连副厂长也回家搞起了运输。领导班子瘫痪,企业管理混乱,厂里偷窃成风……

  谁敢揭这个榜?谁能投下一剂良药?

  国家财产在蒙受损失,工人们受着失业的威胁,王和的心静不下来了。他老了,但他不软。“豁出去了,这个厂我来承包!”

  这副烂摊子,这堆碎骨头,有多重?天晓得!

  对症下药

  王和同志走马上任了。

  面对群情低落,企业濒危的状况,他首先抓了职工的主人翁思想教育。一些人看不上这老一套,但它灵,灵就行。王和同志打破了大锅饭,根据企业实际,制订了一整套改革、挖潜的科学管理方案,在全厂实行定标承包,让每个主人都负起责任来。固定工改为合同工,不干活的坐不住了;固定工资改为浮动工资,勤快人心情舒畅了;大胆使用技术 人才 ,处于闲置状态的大脑开动了。“吾谋适不用”的叹息变成了五彩毫光……

  人都动起来了。企业出现了生机。

  水泥是随着人动的。月产量由原来的500吨猛增到3700吨,又猛增到4400吨,突破了山东省同规模水泥企业的最高纪录。生产成本降下来了,由原来的每吨153元下降到59元。产品质量上去了,被列为1986年度省优产品,远销到浙江、福建等十几个省、市、地区……

  高风亮节

  按合同规定,他要在7年零四个月还清300万元贷款及44.5万元的亏损。

  1985年这个厂的利润就突破了100万元;1986年获利达197万元;1987年仅第一季度就获利93万元……

  除了企业的集体提留,向国家缴纳了各种税金,不仅提前三年多还清了银行贷款,补足了企业亏损额,还余下了309万元,按合同规定,这些钱归承包者所得。

  人们的目光在王和身上聚焦,各种议论出来了。人老难过金钱关,俗话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俗话毕竟是俗人们的生活反映,在王和一一一个老共产党员身上却不灵了。

  “没有工人们辛勤的汗水,哪来的这几百万?”王和不愧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队员,309万,全部用于企业再生产和职工福利。

  党和人民授予王和同志省劳动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

  这称号,他当得起。

  本文摘自《 中国企业报 》1988年第4期
相关热词搜索: 旧闻一个退休干部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