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形山瑶族乡身着民族服装的采花姑娘们在乡长唐荷花(前右2)的带领下在花丛中采花。平均海拔1300多米的隆回金银花主产区独具原生态的风光和奇绝的民俗风情。 本报记者 任正直/摄 隆回,寓名龙回。相传古时有一苍龙携八小龙自境内九龙山麓起程,往东海腾飞,中途回望,昔日盘地,云蒸霞蔚,金银花艳,顿生恋故之情,于是折首回归,安营九龙。从此,润物造化,衍育众生,民族交融,这是隆回当地流传久远的美丽传说,却给人们以无尽遐想。
隆回县地处湖南中部偏西南,属衡邵走廊向雪峰山脉过渡地带,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思想家魏源的故乡,总人口120万,是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湘西地区开发项目县、比照实施西部开发有关政策县。隆回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尤以金银花、龙牙百合、玉竹、宝庆苡米而著名,是一个天然的中药材种植资源库,金银花主栽品种“灰毡毛忍冬”先后被《中华本草》、《新华本草纲要》、《中国药典》等专着收载。
隆回金银花 历史悠久,荣誉问鼎 作为“中国金银花之乡”, 隆回早已名声在外,记者刚踏上隆回金银花主产地小沙江镇,就感觉已置身花的海洋,只见村前屋后,田野间的沟沟壑壑、坡坡岭岭,到处都盛开着黄白相间的金银花,周边是无边的清香。炎炎七月,这里却因得益于海拔高,凉爽宜人,美丽清香的金银花落户这里,真是得天独厚。走访途中,随行的隆回县金银花协会工作人员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隆回金银花。据了解,隆回县金银花种植历史悠久,明朝时期就有种植金银花的记载,规模化种植已有30多年历史,近10年来发展尤为迅速。隆回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金银花原生态种植区,主产品种灰毡毛忍冬,主要集中在该县小沙江镇、麻塘山乡、虎形山瑶族乡、大水田乡四个乡镇,全县现有种植面积21万亩左右,年总产量1.2万吨(干花),约占全国金银花总产的50%,约占全国灰毡毛忍冬总产的70%,初级产品总产值过12亿元。
隆回县金银花产业在发展壮大的历程中,相继问鼎多项荣誉:
200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将隆回县金银花基地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01年,隆回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金银花之乡”;
2004年,隆回金银花载入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4年,《隆回金银花品种选育与快繁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隆回金银花中的“金翠蕾”、“银翠蕾”、“白云”三个品种被评为“国家级良种”;
2005年,隆回金银花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2005年,隆回县金银花产业化开发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列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
2009年,隆回金银花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0年,隆回县被联合国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和联合国人居环境促进会认定为“中国金银花、龙牙百合特色产业之都”。
听着协会工作人员娓娓道来,让初来乍到的记者对隆回金银花不禁肃然起敬,勤劳质朴的隆回人民赋予这小小的花朵丰富多彩的内涵。金银花协会会长陈明辉给记者讲起了隆回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艰苦历程。
原来隆回金银花主产区小沙江地区,平均海拔1350米,是一个瑶汉杂居的高寒山区,气候恶劣,“八月飞霜雪,六月盖棉被”,素称“隆回小西藏”。由于自然条件异常恶劣,这里十年九灾,农作物十年九不收,农民生活长年处于赤贫状态。上世纪90年代初,隆回县被列为第一轮国家级贫困县,在上级扶贫组的带领下,隆回县根据县情,对发展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倾斜投入。县财政累计投入1.8亿元,突破技术落后、品种杂等制约金银花产业发展的一条条“软肋”,将这朵小花做成了占全国一半以上份额的大产业。据统计,目前该县共有260个村5.2万户近18万人从事金银花产业,现有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50余个。小沙江镇等金银花主产区由过去全县最贫困的乡镇跃升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乡镇,金银花成为小沙江等少数民族地区名副其实的“致富之花”、“幸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