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苟爱仙 通讯员 王博祺)6月21日,高活性CO变换制氢催化剂工艺条件研究与1000小时稳定性评价试验在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获得成功,催化剂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合同指标要求,这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制氢催化剂研发迈上新台阶。
科研人员告诉记者,采用高活性CO变换制氢催化剂可以提高CO转化率、降低催化剂使用量、增加氢气产量、降低能耗,将为我国工况较复杂的合成氨装置和制氢装置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发挥重要作用,并对石油炼厂制氢装置的扩能增产具重要意义。
1000小时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高活性CO变换制氢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原料适应性、低温、高活性、高稳定性的特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催化剂领先水平。与传统铜锌铝系催化剂相比,该催化剂通过引入新型助剂,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并可满足高浓度CO的转化要求。稳定性试验的顺利完成确定了催化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该催化剂放大制备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催化剂的工业应用提供了良好条件。
据介绍,炼厂氢气主要用作汽柴油加氢以提高油品质量,随着原油重质化、劣质化趋势的加剧及对油品质量升级不断提高的要求,加氢处理的汽柴油比例不断提高,提高氢气产量、降低能耗成为制氢工艺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蒸汽重整工艺是炼厂的主要制氢技术,其技术核心是催化剂。
为了在制氢新技术及高性能制氢催化剂的研究上有所突破,2011年7月,中国石油启动了碳一化工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石化院大庆化工研究中心与福州大学合作,针对现有铁铬变换催化剂起活温度高、CO转化率低、蒸汽消耗量大、含有致癌组分等问题,经过积极探索和创新,开发出了低温高活性、高稳定性CO变换制氢催化剂,并建立了一套催化剂评价装置。通过该装置考察了反应温度、压力、空速、汽气比对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影响,完成了工艺条件优化及催化剂1000小时的稳定性评价试验。
来源: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