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高维量子信息存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世界上首个可以存储单光子形状的量子存储器在中国诞生。
目前,最新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上。据悉,该实验室史保森教授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携带轨道角动量、具有空间结构的单光子脉冲在冷原子系统中的存储,迈出了基于高维量子中继器实现远距离大信息量量子信息传输的关键一步。
《自然·通讯》审稿人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为快速发展的量子存储研究制定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代表了量子技术发展中一个令人激动的分水岭,将在量子信息和量子原子光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点评:该项研究成果证明了高维量子态存储的完全可行,迈出了基于高维量子中继器实现远距离大信息量量子信息传输的关键一步。在不久的将来,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量子通讯也许将会极大程度地服务于人类社会。(朱明枫)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