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市场行情 > >> 产量增加需求减弱,化工原料煤告别“一煤难...

产量增加需求减弱,化工原料煤告别“一煤难求”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8-27 00:00:00

        “原料煤供应没问题,质量也有保证,价格较最高时下跌100多元(吨价,下同)。去年下半年至今,我们再没有为原料煤供应而犯愁。”8月13日,陕煤化集团神木天元化工公司董事长毛世强,黄陵矿业公司总经理师永贵,以及渭化集团、陕西兴化集团等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这样表示。这表明,曾经“一煤难求”的化工用煤市场格局已悄然改变,今后较长时期,化工用煤供应将比较充足,相关企业将彻底摆脱原料供应紧张甚至“无米下锅”的困扰。

 

        产能过剩奠定基础

 

        煤炭市场自2002年开始的10年牛市行情,激发了各方投资热情,产能持续放大。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煤炭年产能已经达到40亿吨,过剩2亿多吨。如果再算上每年2亿多吨净进口煤炭,国内煤炭年产能实际已经过剩4亿多吨。这些还只是已形成的产能。据记者了解,全国目前正在建设且将在今明两年投产的矿井产能,累计超过1.5亿吨。到2015年,全国煤炭总年产能将达42亿吨。

 

        而根据《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加快发展风能、水电、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逐步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发展,经济结构将不断调整优化,对高污染、高排放的煤炭需求强度将逐渐减弱,预计到2015年,全国煤炭总消费量将控制在39亿吨以内,煤炭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为化工用各类煤种的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游需求或将减弱

 

        前几年化工企业“一煤难求”,主要指的是无烟块煤、主焦煤和烟煤中的块煤。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无烟煤和焦煤资源量本身有限,经过了上百年的大规模开采后变得日益稀缺,加之分布不均,集中由少数几家企业开采经营,导致区域性、季节性供应失衡。另一方面,“十五”以来,虽然我国下大力气淘汰落后产能,但电石、焦炭、化肥等高耗能行业的产能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扩张,增加了对无烟块煤、主焦煤和烟煤中块煤的需求。同时,煤炭行业提高综采率,减少了块煤产率,加剧了块煤供需矛盾,最终导致化工用煤价格疯涨。

 

        但在市场经历了2012年以来的打压后,上述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受化肥、化工市场持续低迷,以及产能过剩、新建现代化项目成本低等影响,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联醇企业能耗高、竞争力差的劣势日益明显,许多企业被迫长期停产或主动申请政府补偿后转产破产。今后,随着化肥、甲醇市场持续低迷,关停转产的联醇企业还将增加,无烟块煤的需求将减少,市场供应压力也将缓解。

 

        其次,近两年PVC市场转冷,电石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产品利润率下降,已经并将继续打击企业上马电石项目的积极性。据记者了解,由于担心电石法PVC前景日益黯淡,一些企业已经终止了规划中的电石项目,甚至着手出售手中的电石业务。目前看似巨大的电石、铁合金等规划产能,预计真正实施的并不多,这将减少对半焦的需求,继而减少块煤用量。

 

        再次,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发展,尤其是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步伐的加快,中国钢铁行业洗牌在所难免,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必然加快,同样会减少对冶金焦的需求,继而缩小焦煤消耗。

 

        供应中长期无虞

 

        中长期来看,化工用煤供应都不会出现短缺。

 

        一方面,美国页岩气商业化开发影响全球能源结构与供需格局,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总体放缓减弱了全球对能源,尤其煤炭消耗的强度,国际煤炭出口量将会增加。虽然我国进口的大多为电煤和动力煤,但在产能过剩和进口煤增多双重打压下,国内电煤、动力煤必然供大于求,价格将低位运行或继续走低,与价格相对坚挺的化工用煤形成反差,将刺激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提高化工用煤产量。

 

        另一方面,随着煤造气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造气技术工艺与炉型的多元化,化工用煤的适应面与选择面越来越宽,供应渠道也越来越广,有利于化工企业多方选煤。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调结构转方式以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此前过多依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将得到根本性改变,包括煤化工在内的重工业开始减速发展。而近几年煤化工企业的渗淡经营,同样会使政府部门及企业对投资巨大的煤化工项目持谨慎态度,抑制化工用煤过快增长。

 

        在上述几大因素共同作用下,预计化工用煤供应中长期将趋于宽松,价格波动也日趋温和,“一煤难求”的现象将不再上演。(本报记者陈继军)

 

来源:中国化工报

相关热词搜索: 产量增加需求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