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上旬,我国所有沿海省份海洋功能区划全部获批,沿海各地海洋发展规划也相继出台。而此前,国务院还先后批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探索海洋经济发展新模式。这一系列规划和举措,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但专家表示,我国海洋经济如何实现总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兼顾,走出一条“绿色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新路,仍面临诸多考验。
进入“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十二五”规划专章部署了海洋经济工作。在海洋经济越来越热的同时,很多专家对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开发模式提出了警告。其中,海洋产业雷同、传统型产业扎堆的问题最为突出。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彭本荣说,各地方的海洋经济规划,从北到南,颇有“千篇一律”之感,产业的雷同现象十分突出,都是石化、钢铁一类。
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存在“三重三轻”: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域利用,重海洋空间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也有专家指出,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将长期面临三大矛盾: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区域间产业合理布局与产业类型同构的矛盾,海洋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矛盾。
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认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大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但海洋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政策有效调控、科学规划和加强管理。他建议要坚持五项原则:一是陆海统筹联动发展;二是结构调整优化发展;三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四是科技引领创新发展;五是国际视角开放发展。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则表示,中国要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应大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蓝色经济区。要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重点加强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等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撑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据了解,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已从2001年的不到1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57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有研究预测,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辛华)
来源: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