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物流行业仍然呈现出“散、乱、差”的形态。随着国家城镇化不断发展与延伸,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专业化”的物流公司势必将逐步整合个体运输资源。那么,何为“专业化”的物流公司?“专业化”将体现在哪些方面?国内物流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势?逐步变强、规范的物流运输行业会出现“撑死大企业、饿死小企业”的情况吗?笔者采访了福田汽车奥铃业务总监赵建民。
物流业集约化发展是趋势
以北京为例,要求物流用车在满足长度不超过6米、载重不超过2吨、挂蓝牌等条件后,才能在市内的道路上运营。杭州市对物流用车的要求与北京大致相似,不同的是其要求车辆“载重不超过1.5吨”。除了北京及杭州,其他城市对物流用车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可见,目前国内还很难达成统一的用车标准。
赵建民认为,长时间的标准不统一会加大不同区域车型的差异化,形成运输车型区域化。伴随着差异化问题的凸显,国内物流业的分工势必会越来越细致。除了物流业分工趋于细致外,由于有部分长途运输车长期受到吨位的限制而无法进城,因此,物流业发达的城市周边也将出现大型的物流集散地,集散地的概念类似“中转站”。集散地出现后,满足区域性用车要求的这部分卡车就可以在对应的区域运营,当车辆行驶到集散地后,再改由满足城市法规的物流用车继续分装运输。与此同时,伴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整合、升级,不仅城际、城郊的运输朝着该方向发展,市内分工也将由细致化取代此前的全物流,将出现规模较大的中转分店,由集散地或中心店向分店分装运输后,最终送达目的地。整体上看,城际、城郊、城市的物流运输的划分将逐渐趋于清晰。
赵建民同时认为,这种类似于快递行业的“对接”运输既满足城市清洁、载重限制等要求,又因区域化运营可突破高速公路上对物流车辆的限制,也可避免“长路用小车”的非经济运输行为,同时还便于管理,整体来看是一种趋好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未来城镇化越发达,物流业分工就会越细致。
物流用车细分将加速
赵建民同时也预测说,伴随着物流产业分工逐渐细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就会呈现出来,由于运载的货物不同,运输车型的划分也会朝着更加细致的方向发展。如中、重型卡车负责城郊、城际的运输,轻型卡车专跑市内线路等。以城市用车为例,又大致可以细分为需要保鲜的冷链车、需要防尘防潮的厢式车等。甚至于因区域路况的不同,大型物流公司日后在采购用车时,也会考虑到不同车型的不同用途,如我国西南地区路陡坡多,这就需要能够适应山区道路的卡车来专线运输;中部地区路宽坡少,适宜选用平原性车型;东北部地区温差较大、温度较低,适宜选用寒带车;而防沙防腐的车型则更适宜西北部地区的运输等。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已有细分车型在运营,但赵建民认为未来物流业的发展将会逐步完善不同车型的配置要求,如在长途运输时,载重量大、吨位重的物流用车的舒适性和座椅设计是否完备,采用的是弹簧座椅还是普通座椅等更细节性问题会逐渐显现,并被作为标配去普及。
市面上现有的卡车类型很多,单是轻型卡车就已有近1000种。赵建民认为,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标准化产品和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将逐渐凸显出来,从相反的角度而言,物流业的发展也将刺激卡车生产厂商的技术进步,因为很难有厂商以单个产品就能“打败天下无敌手”。
个体运输者适时可“傍大树”
那么,规模大的物流公司靠整合产业资源可以“站住脚”,个体运输者又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不被市场大潮“吞噬”掉?赵建民认为,早些年的国内物流业不像如今这么发达,造成了零散客户多,市场“散、乱、差”的局面。但是,在未来的特定时间段内,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步稳健增长,这种局面会扭转。尤其对于个体物流运输者而言,其货物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营运资源相对有限,有极大部分的个体运输户既当老板又当司机还当外联人员,这部分从业者运输半径小,缺少揽货能力和稳定的货源,也没有能力支付高额的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更无法站在整个行业的高度谋求发展,加上国家提倡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因此,个体运输者将面临极大挑战。
小物流企业和个体运输者要想实现更好地发展,赵建民认为应适时走“靠大联强”之路。未来的小物流企业以及个体运输者可以采取挂靠大企业的方式立足。因为只有专业化的物流公司才会有稳定的订单和货源,才能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稳固的地位。而且,大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自身也不希望被资产“绑架”,那么个体运输者就可以以个人名义买车,由大企业提供货源。伴随着大物流公司趋于专业化的发展,大物流公司内部的分工也会越来越细,业务也将趋于多元化。
目前来看,国内已有大型的物流公司将汽贸、销售、金融、仓储、物流整合到了一起,赵建民预测这样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到那时,品牌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企业能否存活也将更大程度上受到品牌价值的影响。赵建民认为,这是市场本身的“进化论”,即通过品牌价值影响服务半径和客户。
对于物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后是否会“撑死大企业、饿死小企业”,赵建民认为,优胜劣汰、强者通吃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处境堪忧的小企业应尽早“找个好婆家”。
来源: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