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3日电 题:长三角摆脱GDP“偏好” 集体求“慢” 中新社记者 陈婷婷 以上海为龙头、与江苏和浙江一起构成的中国长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被称为是拉动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动机”。 但经历了三十几年的高歌猛进后,“强劲发动机”开始减速,从今年两会传递出的信号显示,长三角开始主动“求慢”,对经济增速“踩刹车”谋求转型。
长三角的“领头雁”上海市一直是经济高速增长城市的代表,但是2012年经济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的GDP增速7.5%,近年来首次跌破8%,这个数字甚至也低于当年全国平均7.8%的增速。 GDP经济指标从“领跑”转入“落后”,上海官方如何看待?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开放日上,对于上海去年GDP增速落后于一些中西部地区,甚至有可能“垫底”的提问,上海市市长杨雄回应说,虽然上海的发展速度放缓,但这恰恰可以让上海摆脱GDP的偏好,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上海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除上海主动降速摆脱GDP偏好外,江苏和浙江也不约而同地调慢速度。在江苏省的“十二五”规划中,GDP增速目标确定为年均10%左右,这个速度比“十一五”时期下降3.5%,浙江省的“十二五规划”GDP增速也跌破两位数,调至8%。 降速是为了转型,对急行军式的发展道路审视后,长三角决策者已经意识到改革转型的紧迫性。 “上海关键要走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杨雄表示。这位新市长介绍,虽然GDP增速放缓,但因为转型发展,目前上海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60%,减少了对投资、房地产、重化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 江苏省省长李学勇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开放日上面对媒体“江苏财政收入增速放慢,钱不够花”的提问时表示,“江苏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 这位省长没有提及用GDP增速带动财政收入,他希望推动江苏经济的升级转型。 对于长期高速奔跑的长三角把速度主动调至“慢”频道谋求经济转型,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主动降速是好事。” 他认为,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GDP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总量,但却不能完全反映产业结构、能源消耗、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认为,在保证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调低GDP速度,对经济进行转型调整,为江浙沪的未来经济提供了一个可“回旋”的余地。 “决策者摆脱了速度就是政绩的想法,雾霾天也能少一点。”王战说。这位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建议,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是长三角放慢步伐之后,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