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3日电 题:“羊理事”汪其德的“两会心情” 中新社记者 徐杨祎 “很紧张,紧张,不紧张,我这段时间的感觉就是这样变的。”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南江县“五郎”黄羊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其德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紧张”成为了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一身黑色西服,深蓝色条纹领带,汪其德显得格外精神。穿着笔挺的他,谈起山区养殖业发展的前景和面临的困境滔滔不绝。
34岁的汪其德高中毕业后,外出务工,做货物运输、建筑业,哪行挣钱干哪行。2004年,小有积蓄的他接到南江县官方《致外出务工人员的公开信》后,决定回乡养殖南江黄羊。 两年后,汪其德成立了“南江县五郎黄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动全村及周边群众125户,以入股方式,合作养殖南江黄羊2150只。愿意养羊的困难农户,合作社都以“借羊还羊”的模式给予扶持。仅此一项,每个养殖户年均增加4万元人民币收入,汪其德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羊理事”。 “路若不通,怎通小康?”在四川代表团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汪其德语出惊人。 “南江县522个行政村,还有265个村没通水泥路,生产生活物资运输成本很高。”他用两个数据将贫困山区百姓的心声,抛给了对面的四川交通运输厅厅长,引发了代表们对四川交通发展的大讨论。 事后,汪其德对记者透露心声,“我准备了很久,也想了很久,才敢在讨论时说路这件事。” 从得知自己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时起,汪其德就备感责任重大。发种羊、做春防、听民意,直到出发赴北京的前一天,他还忙碌在各家各户间。乡亲们都希望汪其德这个‘羊理事’把他们的心声带过来。 巴中市南江县位于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发展相对落后。汪其德告诉记者,“乡亲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通路、通水、房屋改造以及产业发展扶持上。” 带着沉甸甸的责任,“羊理事”第一次到北京参会很紧张,毕竟自己对参会的程序、过程都很陌生。 “我非常想把乡亲们的意见说出来,但是怎么说,说出来合不合适,这让我很矛盾。”谈起内心的纠结,这位川北汉子的神情逐渐凝重起来。“当了代表,肯定得真正代表老百姓,但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大家的意思,这跟我预想的很有差距。” 几天来,汪其德一边开会,一边学习,琢磨其他代表发言时的技巧和表达方式;空暇时,他把老百姓最关注的四点意见用笔写下来,拟好提纲,打好腹稿——他已经逐渐适应“两会”的节奏、氛围。 汪其德说,“分组讨论发言是个尝试,接下来,我要争取到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发个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