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省长,别和我抢了,让我发几句言吧!”贵州省代表团8日的分组讨论会上,农民代表梁文同和同为代表的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争”起了当场会议的最后一个发言机会,引来现场一片笑声。(3月10日《京华时报》)
两会会期过了大半,各项议事议程也都进行的差不多了,但是两会代表履职却一点都含糊不得,因为能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参加两会,不仅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而且,这种责任感,不分身份,不分贫富,只要是代表,只要是委员,就应该切实履好职,当好代表和委员,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嘱托反馈上去。这两天,我们通过新闻媒体,看到了很多的会场内热烈讨论的场景和花絮,也看到了会风不断改进的巨大可喜变化,比如李克强在讲话时被代表“插话”,不但没有被阻止,而且还被他鼓励,最高领导层的这种民主之风,肯定会影响到今后开会的会风。这是值得肯定的。同时,农民工代表敢于和副省长抢话筒,也是会议民主的一个表现,这都是非常好的积极正面的改进。但是,笔者认为,有了会风的改进,在代表委员履职方面也应该有更大的改进空间,无论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两高的工作报告,又或者是编制预算等内容,我们期待更多的代表能够把基层群众的呼声和期待谈实了,说透了,而不是对各部门的工作报告都是肯定和赞扬,如果这样,会议的实际效果就会打折扣。开会的功能是通过开会解决问题,所以代表和委员应该更接地气,议案和提案应该更有含金量。较之以往,今年政协会议“雷人提案”好像少了很多,一些政协委员对媒体说话也都很谨慎,这是一个好事情,但也不是一件好事,其实我们并不是在乎提案的内容有多“雷人”,我们更在乎的是提案的内容是否关切民生,是否真正的反映了百姓的呼声。之所以每年两会很多记者都在追明星委员,追“雷人”提案,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关切民生的议案和提案还不多,还有进一步接地气的可能存在,所以,希望“跟省长抢话筒”的代表委员能更多一些,将诸如“食品安全”、“房价高企”、“新国五条”调控是否合理等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带到会上,这可能才是我们关心两会的真正意义所在。(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