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外来工融入城市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实现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权益的均等化,这是记者日前采访几位农民工时听到的呼吁。 “让我先过去”,一位推着自行车的中年妇女对正在清理垃圾的刘春光说着,便从停止工作的刘春光身边推车而过。 皮肤白皙的刘春光在北京做了7年听起来比较“脏”的环卫工。作为西城区德胜门街道办事处的一名老资格环卫工,刘春光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每一点变化。“以前人们烧煤取暖,垃圾桶里都是煤灰,清理起来很费劲。现在很少烧煤了,我的工作也减轻了不少。有些小区的人都认识我了,见面还偶尔跟我打招呼。” “工资1900元,再加上300元的生活费,单位还给买了保险,我觉得很满意。”刘春光告诉记者,因为到北京的时间比较长,已经渐渐地习惯了这里的一切。“让我再回到老家四川广元倒有些不适应了。”
在刘春光看来,北京已经是他的“家”了,但是他并没有把老家的老人和孩子接到北京的打算。“成本太高了,一个农民工真在北京生活还是很困难的。”提起每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刘春光希望代表、委员们能提议:“让城市为农民工敞开大门。” 跟刘春光有一样想法的,还有全国劳模贾树庆。“作为农民工,在北京工作13年,我根本没想过再回老家种地,一年都回不了一次老家,对家乡的生活习惯已经有些不适应了。在这里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正在逐渐消除。”现为北京石景山保安公司分队长的贾树庆告诉记者。 虽然已是全国劳模,34岁的贾树庆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仍旧踏踏实实继续做保安队长,守护他工作的小区。“与我们接触久了,居民发现我们这些外来务工者为社会做的贡献,不比本地人差。我想,我们应该得到最基本的待遇。”贾树庆举例说,“比如住房问题,我每月2500元的工资,在北京工作一辈子也买不上房,单位也不会给分房,公租房也申请不了;另外,子女到高中就必须回老家上学,否则考大学都成问题。我们努力打拼,都是为了孩子有出息。” 贾树庆认为,解决外来工融入当地的问题,关键是实现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权益的均等化。(记者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