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露冷秋期半,秋分至,九十天的秋天就过了一半。秋分后,雷收声,燕飞走,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秋水蹉跎逐渐凝滞,天气由凉转寒,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准备好迎接深秋了么?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雷因阴气盛而入地收声,不再打雷了,阳光随之衰微
二候蛰虫坯户:虫类受寒气的驱逐,钻到地下封塞巢穴,准备冬眠了
三候水始涸:因水汽的原因,春夏水长,到秋冬就会干涸
摆摆秋分龙门阵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
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二是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划分四季,以“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天气
此后昼短夜长
秋分时节,日平均气温已经降至22℃以下。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一天天下降。但日降水量不会很大,华西秋雨以绵绵细雨、雨日多为主。
此时节,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昼夜温差也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
秋分习俗
祭月、竖蛋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中秋,即现在的中秋节。
与春分节气一样,秋分这天,各地也都会有人耍“竖蛋”,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育的崇敬之情。
吃秋菜
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嫩绿的,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有顺口溜这样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秋牛
在一些地方,还有挨家挨户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右图)。俗称“说秋”,说秋人称“秋官”。
秋分农事
“三秋”大忙贵在“早”
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秋季降温快,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而此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绵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三秋”大忙,贵在“早”字。
秋分养生
饮食 此季的螃蟹开始黄肥肉满,因贪图美味,不少人吃出急性肠胃炎。专家提醒,螃蟹首先要蒸熟煮透,吃蟹时最好还要除去蟹的腮、胃、心、肠等脏器。由于螃蟹性寒,虚寒者不宜多食,更不能与柿子、生梨等寒性水果同食。另外,应多吃一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果蔬,如梨、白萝卜等。此外,“百合煨稀饭”、“贝母炖雪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穿衣 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预防风寒。但也不必过早“多穿衣”,应注意耐寒锻炼,也就是常说的“秋冻”。
运动 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还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如登山、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
睡眠 对于很多人“秋天嗜睡”的症状,据成都健康专家团中医专家唐德厚表示,市民在秋季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因为秋季夜深后寒气加重,如果晚睡寒气极易入侵体内,导致患腰腿病、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增多。
心情 秋分后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克服这种“悲秋”情绪,在饮食上要有规律、口味要清淡,在精神调养上要保持乐观情绪,多想开心的事。
海英报天气
明日雨水暂歇
一场秋雨一场寒,近几日蓉城阴雨不休,昨日午后最高气温24℃左右。预计今天白天,阴天有小雨到中雨,局部地方有大雨,最高气温26℃。明天“雨水君”会稍作休息,太阳或将在明天白天露出笑脸。今晚到明天白天,多云,气温略回升。不过之后又将回归阴天伴有阵雨的“节奏”。(记者 黄海英 胡科 漫画 杜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