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水库是以农业灌溉用水、城乡生活用水、工业供水、防洪、生态保护用水为主,结合发电、水产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准公益性水利工程,是目前凉山州建成的唯一一座大(二)型水库。这座社会效益非常显著的水利工程可谓“百年企盼,五十年向往,三十年策划,十年奋斗”。工程早于1953年就由西康省水利局组织进行了察勘,1958年曾动工后下马,直至“九五”期间,凉山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有所增强的情况下,才具备上马开工的财政和技术条件,从侧面反映了凉山60年改革发展的成果。
工程立项来之不易
了却凉山几代水利人宿愿
安宁河是雅砻江左岸最大支流,由北向南流经凉山州的冕宁县、西昌市、德昌县和攀枝花市的米易县,在米易县的安宁乡汇入雅砻江,全长337千米,干流长303千米,流域面积11150平方公里,人口117.25万人。
安宁河流域由北至南纵贯大西南的“聚宝盆”——攀西地区,是攀西地区的腹地和精华所在。工农业资源富集,具有矿产、水能、农业三方面优势资源组合配套、易于协同开发的优越条件,农业素有“川西南粮仓”之称,开发潜力巨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将攀西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列入全国“八五”重点开发片区;工业亦有“攀西工业走廊”之称,是攀西开发中工业布局最为理想的“黄金地带”。“攀西要开发,必须首先着眼于安宁河流域的综合开发;而安宁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又必须首先着眼于它的水资源开发,兴利除害。安宁河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应选择能控制径流、调节洪枯、综合功能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开发条件又相对较优的龙头水库作为首项工程进行建设”,这就是冕宁大桥水库。
由于大桥水库在安宁河流域开发和地区性经济建设中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和重大作用。早在1953年西康省水利局就组织力量对安宁河流域进行了察勘,从1956年起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省水电厅水电勘测设计院都对安宁河流域及冕宁大桥水库进行了调查、规划和勘测设计。1958~1961年大桥水库曾开始施工(后下马);1972年5月,水电部建设总局局长张铁铮和省计委副主任刘光华率领水利水电选点工作组到大桥水库现场勘察,并在给省委的《川西川东水利水电察勘汇报提纲》中说:我们认为修大桥水库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省革委以(1972)83号文向水电部转报了“汇报提纲”,也指出“修建大桥水库是很有必要的”。1976年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在《安宁河工农业用水水源规划报告》中,提出大桥水库为安宁河流域近期开发的主要水源工程。
从1985年起,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又投入力量作勘测设计工作,1989年2月完成了《大桥水库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1989年4~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组织的“三江”水电综合考察团来安宁河流域考察后指出:“若对安宁河进行综合治理开发,首先是建设龙头水库——大桥水库,可以解决攀西开发的农业承受能力”,建议尽快兴建。为加快前期工作步伐,凉山州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拿出200万元,省政府拿出200~300万元作为前期工作经费。1989年10月省水电厅、凉山州政府在西昌召开了《安宁河流域水资源开发规划和大桥水库可行性研究工作大纲》审查会。1990年7月,水利部水工程技术咨询中心专家组就大桥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来现场进行咨询,指出:“大桥水库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一座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水利枢纽”。1990年8月省水电厅和凉山州政府又在西昌召开了《安宁河水资源开发规划和大桥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中间汇报讨论会。
1991年4月,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视察凉山时,在听取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关于修建大桥水库必要性汇报后深有感触地说:“把大桥水库建设好,粮食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促成了大桥水库工程的立项上马,同年11月大桥水库进场公路工程开工建设。
艰苦创业 圆百年梦想
确保工程顺利建成
大桥水库,是安宁河流域人民百年的梦想。从1953年到1989年,历经36年几代水利人的努力,终于1993年11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个时期,凉山仅有3座中型、286座小型水库,水库灌溉的有效比重仅达35.2%,供水保障率处于全省中下水平,大部分农业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
“九五”期间,在国家水利工程“建管统一”政策背景下,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下,大桥水电开发总公司及大桥水库工程参与者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工程艰巨、施工难度大、资金困难等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历经7年多艰苦努力,终于在攀西大裂谷上建成了安宁河流域龙头控制工程——大桥水库。
大桥水库主体工程于1993年11月开工建设,1999年6月水库下闸蓄水,2000年5月全面完工,2005年7月通过竣工验收,总投资11.56亿元。水库总库容6.58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13.27万亩(其中新增灌面70.01万亩);每年可提供农业用水3.74亿立方米、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2.58亿立方米、环保用水1.09亿立方米。大桥水库的建成使全州水库灌溉比重猛增30%,凉山的供水保障率一跃进入全省前列,排第六位。
大桥水库工程分主体工程和灌区工程,主体工程分为大桥水库及电站。灌区工程分三期工程:一期工程包括漫水湾配水枢纽、电站、漫水湾左干渠和支渠、老灌区改造;二期工程包括大桥右干渠和漫水湾右干渠;三期工程为大桥右干渠和泸月渠。
大桥水库,从提出建议到着手勘测,从可行性研究到具体方案论证,从编制设计任务书到扩大初步设计,从经济技术咨询到可行性终结评估,以及争取支持和立项工作,倾注了各级领导的无数心血,凝结了科研勘测设计单位专家学者智慧,凝聚了广大建设、施工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智慧汗水。
为了尽快发挥大桥水库工程的灌溉作用,凉山州利用世行贷款,启动了大桥灌区一期工程的建设,灌区一期工程于2001年开工,2008年建成通水,总投资9.68亿元。
惠泽“三农”、助推“三化”
工程发挥显著效益
至2008年底灌区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大桥水库工程的灌溉、防洪、发电、环保等综合效益得到进一步发挥。目前已经受益的灌面达66.52万亩,安宁河流域沿岸春灌栽插时间普遍提前20天以上,沿岸农业缺水矛盾明显缓解,受益区争水矛盾消除,人民和谐稳定,年创造灌溉效益14539万元。由于水源得到保证,受益农田亩产平均增加100-150公斤。仅以西昌礼州镇田坝村莲花白产业为例便可见一斑,该村多为坡地,过去靠山溪水灌溉,因为水源不足多以玉米、小麦为主,特别是小春保障低,最高亩收入四五百斤,最低“收不够种子钱”,东干渠(老百姓称)灌区一期工程修好后,改种莲花白,最少一年的亩收入3200元,最高亩收入达12000元,远超大春,2012年的亩收入又超过3万元。
通过大桥水库拦洪削峰,安宁河冕宁段的防洪标准由2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消除了“三年一小淹,五年一大淹”的洪涝灾害,安宁河两岸的河滩地得到充分改善和利用,每年减少洪灾损失2342万元,防洪效益非常明显。
至2011年底,大桥电厂已累计实现发电量36亿千瓦时(至2010年底),实现发电产值11亿元。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安宁河干流在凉山州境内规划的电站由十二级增至十五级,装机容量由14.12万千瓦增至46.04万千瓦,年发电量由5.78亿千瓦时增至26.01亿千瓦时,为凉山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电力保障。
已建成的灌区一期工程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根本性突破,农业增产增收每年可达1.44亿元,农业产业结构完全调整后将增收7.65亿元,每年给攀钢西昌钒钛基地供水3320万立方米,给西昌市自来水公司第三水厂供水1620万立方米,每年枯季经邛海支渠向邛海补水1980万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邛海水质和生态环境。
大桥水库每年枯水季节向安宁河提供约1.09亿立方米的下游河道环境保护用水,增加50立方米/秒的水量,减少河道污染治理费约1000万元/年。
自大桥水库工程建成蓄水以来,库区生态保护和渔业养殖取得明显成效,已有黑鹳、秋沙鸭、斑头雁等16种珍稀鸟类栖息,“和谐库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大桥水库工程为流域创造的社会效益每年达到30339万元(其中灌溉效益14539万元,环保效益918万元,防洪效益2342万元,流域发电新增效益12540万元)。攀钢钒钛基地的“落地”也得益于大桥水库工程的水源保证。
随着大桥水库配套渠系的逐步建成并全面投运,将为安宁河流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的基础性保障和助推作用。
水利改革发展
带来了历史机遇
2011年7月,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2008年12月,省委书记刘奇葆在视察凉山时指出:“把安宁河水利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工程来抓,打一场水利工程建设攻坚战,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安宁河谷,再造第二个都江堰”;2009年1月,全省农田水利现场会在凉山召开;“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省委、省政府制定“一个意见、两个规划”;特别是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的出台确立了水利的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州委、州政府“抓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发展”思路等历史机遇,为大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大桥总公司“供水为主、水电互动、以电兴水、综合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
为此,大桥总公司通过专题调研,长远分析等方式进行落实,紧紧围绕安宁河流域水利攻坚这一历史契机,以全面提升安宁河流域水利保障能力,为安宁河流域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为“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推进全域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为目标,全力助推“两化”互动、“三化”联动。规划用两个“五年规划”解决“以电养水,以水养水,综合发展”问题,使大桥水库工程“自给自足”;水利灌溉面积实现设计的90%,年供水能力达到1.45亿立方米;电力实现装机40万千瓦;水库生态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建成州内最大的水利、水电互动型产业集团,成为四川省现代水利水电综合开发的样板。(吕建华 邓邦辉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尹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