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自古以盐铁之利而闻名,在全县8300多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盐、铁、煤、金等41种矿产资源。其中初步探明的煤储量6.5亿吨以上、铁矿石储量7000万吨以上、岩盐储量31.8亿吨、硅矿储量4.4亿吨,且分布相对集中。县境内河流纵横,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储藏量为151万千瓦,可开发利用55万千瓦以上。被誉为“金盆聚宝”之地,有着“有土皆金”的美誉。
大资源推动大发展
盐源有着丰富的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充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优势资本,推动盐源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盐源紧跟省州部署,充分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重新审视县情,对全县发展再研判、再认识、再深化,进一步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任务、最重的责任,用活头脑、用活人才、用活资源,抢抓“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实施机遇,坚持“工业主导、三化联动”思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截至2011年底,盐源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6.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增至31户。卧罗河、甲米一级、巴基河一级等47座中小水电站正陆续投产发电;金铁矿业集团后备矿山、100万吨洗选和尾矿库建设等项目强力推进;森宇集团褐煤开发、百悦集团桃子乡马角石铜矿开发等项目进展顺利。韩国事凯易辣椒深加工、上海圣源花椒生物药深加工、重庆树上鲜花椒深加工等项目签约落户,工业发展态势强劲。
大项目带动大投资
2009年以来,盐源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以大投资促进大发展。
项目是纲,纲举目张。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盐源县委、县政府创新提出巩固壮大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一批项目、储备启动一批项目“三个一批”的工作思路,五年时间,全县累计投资71.02亿元,实施重大项目37个,加速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实现提速提质:“规上”工业企业增至31户。2011年,工业增加值达33.5亿元,增长53.9%。
工业强县高歌猛进,促进了盐源县跨越发展,也成为凉山州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招商促进大发展
“走出去、请进来”。近年来,盐源以超常规的方式招商引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上阵,带领招商小分队,走东闯西、北上南下,先后赴北京、福建、江苏、广东、上海等10多个省市区与江苏悦达、福建中福、广东正元、川威集团、德胜集团、江油西南钢厂、韩国事凯易等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就矿产资源开发、农牧业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项目进行洽谈对接。
2009年,盐源成功与德胜集团、江苏悦达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0年3月31日至4月2日,3天时间盐源共签署四个战略合作协议,招商引资协议资金达86.5亿元。
2011年,盐源成功与中国钒钛磁铁矿业集团、重庆泽科集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招商引资协议资金达26亿元。同时与中国风电集团签署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框架协议》。
今年7月11日,盐源县与通威集团签署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框架协议》……
“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起跑线和生命线,按照‘大资源、大项目、大招商’的思路,推动跨越发展。”盐源县委、县政府始终认为,盐源要加快发展,必须借力发展。
不仅要招商引资,还要招商选资,招大引强,要招科技含量高、支撑作用强的大集团、大企业。这是盐源县招商引资理念,也是盐源解决当前有资源、短资金、缺技术、少人才的惟一途径。
“十一五”期间,盐源县招商选资、招大引强工作成绩显著:遵循“三个紧盯”、“三个优先”(紧盯500强、紧盯上市公司、紧盯发达地区;优势资源优先开发、优势企业优先引进、优势项目优先上马)的工作思路,盐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上阵,先后赴北京、江苏、上海等10多个省、市区,成功引进金冠水泥、兴洋机具铸造、韩国事凯易辣椒深加工、花椒生物药深加工等一批强县项目扎根盐源,开花结果。褐煤综合利用开发、硫化床煤矸石火力发电等项目加快推进……
五年来,“规上”企业增加到31户。全县签约重大项目40个,引资到位资金从不足1亿元增至30.66亿元,累计达73.4亿元,年均增长高达99.8%,实现“五年翻五番”的骄人成绩。
工业支撑效益凸显
“十一五”期间,盐源县工业总产值从5.65亿元飙升至56.99亿元,年均增长58.8%,“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2.8%,三次产业结构由“哑铃型”向“纺锤形”转变,从36.1:27.6:36.3优化为19.3:63.2:17.5,工业支撑发展效益凸显。
如何更好发挥优势资源效益?盐源的对策是,依托资源,创新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水电、矿产、农业、旅游、清洁能源五大资源开发。
近年以来,盐源县按照“一园两区三片”思路,以省道307线为主轴梯次布局工业,生态经济工业园与县城相邻布局,实现产城一体,循环经济工作园与县城相离布局,实现协调发展;平川、盐塘、树河三个工业片带状分布,空间互补,加快打造百亿级循环工业园区。2011年,已有21户企业入驻园区,实现产值55.41亿元,利润4.25亿元。
绘就“工业强县”新蓝图
“工业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加快盐源科学发展必须把‘工业强县’放在首位,坚持走‘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道路。”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盐源进一步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真抓实干,以资源开发、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强力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奋力推动工业跨大步,把盐源打造成全州新型工业化示范县。到2015年,矿冶、水电、建材、农产品、煤焦化等五大工业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5户。
——矿冶产业:加强与悦达、百悦、川威、德胜等大型企业合作,整合平铁后备矿山及周边铁矿石资源,扩大铁矿石生产规模;全力扶持平铁建设年产100万吨洗选厂及尾矿库建设;加快制盐技改项目及石灰石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加快盐化工开发力度,加快推进锰业深加工项目,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水电产业:加快全县20多座中小电站建设步伐,力争全部投产,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
——煤炭产业:通过整合和技改扩能,扩大煤炭生产规模;依托丰富的褐煤资源,加快褐煤开发力度,加快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推进工作,打造工业强县的一个增长极。
——建材产业:尽快建成年产15万立方米的中高密度纤维板及系列产品项目,加快优质陶土开发力度。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尽快促成辣椒、花椒、核桃及花椒生物药深加工项目达产;启动食用菌、矿泉水、白酒、饲料工业、牛羊肉深加工、烟叶复烤等项目建设。
——工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打造百亿级工业园区为目标,继续按照“一园两区三片、集群发展”的思维,加快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高工业集中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入驻园区的企业达到30户以上,提高园区集中度。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支撑“三化”联动,盐源已在“工业强县”这条宽广的道路上扬鞭奋进,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曙光,谱写又一个发展新篇章……(盐宣 曾成绪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尹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