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永无止境。记者昨日从市水务局获悉,新一轮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启动,我市预计用三年左右时间,消除全市中小河渠黑臭问题,实现“水清、无味”,明显改善水质,着力提升宜居成都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水环境基础。
七成断面地表水
优于Ⅲ类水质
据悉,近年来,我市先后有序开展了中心城区中小街道雨污分流改造、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城区河道治理专项行动、中心城区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河道沿线水域环境卫生治理等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一系列工作。全市城乡河道沿线水域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观,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
2012年末,全市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71.8%,较2005年末提高46.1%,岷江外江岳店子和沱江五凤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划定水域类别,岷江内江黄龙溪出境断面“十一五”末氨氮浓度较“十五”末下降42.6%。“在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快速集聚、污水排量日益增大、环境用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全市河道水质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质量得到稳中有升。”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中心城上游30条河渠
今年褪“黑臭”
新一轮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向是:坚持以水污染防治规划为统领,以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为抓手,以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强力推进治理黑臭河道以及群众投诉强烈的污染严重河道,消灭水污染源,持续改善河渠水质,不断推进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着力提升宜居成都环境。
“当前的核心任务是消灭水污染源、消除黑臭水体、改善河渠水质。”据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预计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市413条黑臭河渠综合治理。而今年将治理位于中心城区西北上游片区的苏坡支渠等30条河渠。
重点解读>>>
截污清淤
消除河渠“黑臭”
如何有效消除河渠“黑臭”?如何确保治理后“水清、无味”的河渠不会再变黑变臭?据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我市将打出“组合拳”,通过下河排水口排污治理、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高效利用环境用水、河渠沿线卫生治理等措施多管齐下,同时,水务、环保、城管、规划、建委等部门及相关区(市)县也将分工合作,形成治水的“合力”。
举措1:截污不下河
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是“重头戏”。按照全域截污、综合治理、改造提升的原则,我市将重点治理下河排水口排污情况,截断污水不下河,并且列出了“时间表”。
按照目标,今年要完成苏坡支渠等30条中小河渠的治理。相关部门和区(市)县将立即对排水口和污染源进行逐街、逐巷、逐管反向溯源和顺污寻源,准确掌握每一个排水口的污水排放成因;根据排查结果,9月10日前逐一制订切实的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方案,9月20日前完成治理方案审定;到年底前,确保实现截污、断污、零排放。
同时,今年年底前,还将完成其余383条黑臭河渠排水口排污成因调查,明年6月30日前全部完成方案审查。
举措2:污水集中收集
在截污的同时,不断完善管网和设施,使污水实现集中收集处理,实现“污水收集全进网、处理设施全运行、达标排放全覆盖”的目标。
全市将深入实施244座污水处理厂(站)的污水管网配套建设,使中心城区、郊区(市)县城和乡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在2013年末分别达到95%、83%、68%,2014年末达到95%、84%、69%,2015年末达到95%、85%、70%。
在这个过程中,将着力解决污水管道错接、断头、堵塞和带压运行、雨污合流等“瓶颈”问题,从根本上截断污水下河源头;确保污水处理厂(站)稳定达标运行,为河道腾出更多水环境容量。
举措3:常年清理淤泥
同时,还将利用降雨间隙,疏浚清淤,有效清除河道内淤泥、杂物以及腐化变质发臭、发黑的底泥,解决河道堵塞、污泥堆积、杂草丛生、水质恶化等问题。
清淤只是河渠沿线水域环境卫生治理措施之一。全市将健全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实施“四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杂物、清除违建)治理,具体有:清理河道水体、河岸、河滩地垃圾,整治河道卫生死角;疏浚清淤;以拦河水闸、拦水坝、涉河桥梁为重点,集中打捞水体杂物和水面漂浮物;治理河道沿岸乱搭乱建。
举措4:高效利用环境用水
河渠黑臭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中心城区环境用水总量不足,部分河道环境水输水通道不畅。对此,我市将继续积极向省级部门争取,在保障中心城区每年环境用水量稳定达到9.5亿立方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区环境用水量。
今年,我市已经开始了中心城区环境用水输配水工程建设,下一步将加快建设,打通环境用水的通道,在保障15条主要河道环境用水的基础上,加快34条重点河道环境用水通道建设,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举措5:整治农村面源污染
郊区(市)县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也将同步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是整治重点。
据悉,按照属地管理、断面考核的原则,对各郊区(市)县属地内的所有大中小河道(沟渠)实施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工程,重点整治养殖场(户)、农家乐、生产作坊排放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开展城镇排水户直排污水治理和雨污分流治理,实现污水不下河。本报记者 王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