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四川新闻 > >> 李后强:多点多极 构建四川经济转型发展的...

李后强:多点多极 构建四川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格局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7-24 10:06:05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经济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大关,跻身全国八强,西部第一。近年来,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38家,美国《财富》全球财富论坛也将年会放在成都召开。2012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仅次于广州和深圳。GDP总量已相当于上海的五分之二,逼近北京的二分之一。成都已经成为中国西部崛起的标志之一,其发展的经验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为此,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从发展战略角度对四川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格局进行了深入解析。

记者:全国各省(市、区)在实践“中国梦”的过程中,都采取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如上海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广东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重庆的“一统三化两转变”等,请问四川的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李后强:四川作为西部省份,基本的省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同时,已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新阶段。为此,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结合党的十八大谱写中国梦对四川的新要求,提出了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三大发展战略。

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就是要调动各区域各方面积极性,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优化全省发展总体布局。2011年,首位城市成都的GDP是第二位绵阳市的近6倍,是最后一位甘孜州的45倍多,“一枝独秀”、单极支撑发展的特点明显。同时,四川近年来交通、通信等硬件条件改善明显,但公共服务、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等“软件”领域相对滞后,全面突破、协调发展尚需努力。因此,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能够激发市县活力,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升成都首位城市的同时,实现市州及城市群等次极突破、夯实县域经济底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问题,有利于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就是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促进“四化”同步发展。2012年,四川城镇化率达到43.53%,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也滞后于四川的工业化水平,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10年来扩大了3倍之多。而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之首便是城乡统筹。四川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旨在把农村和城镇发展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努力突破城乡之间的体制藩篱,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因此,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突破新一轮发展周期严峻挑战,解决增长停滞“魔咒”和“中等收入陷阱”怪圈两大世界性难题的积极尝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着力解决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推动四川实现转型发展、跨越提升。研究表明,四川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渡阶段,只有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助推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动摇,建设创新型四川,才能真正转变发展方式,有效解决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进而才能为实现“两个跨越”的宏伟蓝图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四川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记者:请问“多点多极”是如何界定的?“点”和“极”具体指的是什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国内外其它地区而言,“多点多极”发展战略是否具有应用的普遍性?

李后强:根据世界经济学原理,结合四川省实际,我们认为一个地方或经济实体是否为一极,必须同时具备“四个5%”,这就是GDP总值占全省(或特定区域)GDP总值比重5%以上,大企业数量占全省大企业总数5%以上,对外贸易总额占全省贸易总额5%以上,银行存贷总额占全省银行存贷总额5%以上,只要同时具备这“四个5%”条件的地方或经济实体就是一极。不能同时达到这四个指标的地方或经济实体叫“点”,就是增长点。对一个省而言,“极”主要指经济区板块或城市群,“点” 主要指市州经济梯队或某些重点县乡经济。可见,考虑是否为一极,关键是看经济规模和开放程度。

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有多个大城市或城市群在竞争发展。从发达国家看,美国率先在东部沿海形成纽约、费城、波士顿、匹兹堡等城市群,构成东部增长极;而后利用开发大西部建成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等城市群,构成西部增长极。随着芝加哥等城市的崛起,构成中部增长极,最终形成多极发展全面振兴的格局。如果说美国的国土面积太大,与一般国家和地区没有可比性的话,日本、德国、英国等的国土面积比四川还小,可用于开发的国土面积也比四川大不了多少,同样是多个城市群和多个中心城市并存。如日本在3.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以东京、名古屋、大阪3个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

我国目前行政区划下的“省际竞争发展模式”本质就是多点多极。如广东除了在2.44万平方公里上形成了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个地区生产总值过5000亿元的珠三角核心区外,还包括由珠三角外围片区、粤东沿海片区、粤西沿海片区构成的广东经济新的增长极,其中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的茂名、湛江、汕头等城市。江苏省国土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成都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面积之和。按江苏目前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情况看,苏南有苏州、无锡、南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超6000亿元的城市,苏中则有南通、杨州、泰州三个在3000-4000亿元的城市,苏北也有徐州、盐城两个过3000亿元的城市。山东集中打造的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几大区域板块中,每个经济区都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其中半岛蓝色经济区在30000-5000亿元的城市有3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2500-3500亿元的城市有2个。东部的浙江、辽宁、福建、河北,以及中部的河南、湖南,都呈现出“全域有多极,极中有多点”的格局。不过,在上述许多省份中,各经济区的发展并不平衡,经济总量之间的差距很大,在多极中的最核心一极,经济总量一般还是要占全省的50%以上,高的甚至接近80%。因此,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具有普遍性和迁移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理论结合实际的重大成果。不仅可以在四川应用,也可以在中国西部乃至全国应用。

记者:四川的“多点多极”发展对西部和全国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李后强:四川实施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一个崭新的思路和智慧的安排,融合了系统辩证哲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最新理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符合,与世情、国情、省情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与各地干部群众的期待愿望相符合。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其内部的矛盾性,这个矛盾就是竞争与合作,从而实现整体优化。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哲学依据是对立统一规律、差异协同规律和结构质变规律,从经济学上讲,这个新战略的理论基础在于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理论,由于多极竞争可以消除一极的虹吸效应,避免资源浪费和生产要素的低效无效利用,减轻一极承担的社会压力如人口、交通、环境、水电气、教育卫生等。所以,“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充满系统哲学思想和有着坚实的经济学基础。“多点多极”可以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局面,从而提高整体效能。

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和多极化,中国经济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经济区为代表已经形成多点多极格局,四川GDP进入全国2万亿俱乐部,代表西部成为中国经济重要一极。2012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8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四川“四大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和“五大经济区”(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经济区)的格局正在快速形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将对中国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和机遇,由此会产生很大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带动效应。这对西部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为重要。因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西部,整个西部也正在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发展态势。

记者:“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是四川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行动指针,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四川如何面对这个过渡性的发展阶段?

李后强:四川是欠发达的省份,但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的新时期,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形成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极突破、夯实底部基础,构筑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新格局的动力既有内外部的压力,也有良好基础的条件。一方面,近几年来年四川经济总量已经稳居全国第八位,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省。但是,四川的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不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使四川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明显,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而没有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与此同时,在国家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四川自身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新时代、新环境下,四川过去依靠要素驱动特别是投资拉动发展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全面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四川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四川良好的发展基础,丰富的创新资源,为四川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极突破、夯实底部基础,构筑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新格局的新动力创造了条件。目前,四川已有专业技术人员234.3万人、居全国第6位;有两院院士59人(60人次,居全国第四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共1191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5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重点实验室8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4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2家,高新技术企业1375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6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154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4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4个。有世界级水平的成都高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1个,成为创新资源整合的良好平台。这一切表明,四川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完全可能的。省委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决策,能够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能够解决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从而推动四川实现转型发展、跨越提升,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注入强大的持久动力。(社会科学报 记者 潘圳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