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四川两年,江苏人王中带领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与四川的深度合作不断延伸。“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国开行四川分行在地震当天向雅安发放应急贷款2亿元,成为灾区收到的第一笔金融支援;在四川遭遇强降雨灾害袭击时,国开行四川分行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为灾区提供应急贷款8亿元,支持抗洪救灾。其对四川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危急时刻,更在四川近年来发展的方方面面。
7月中旬,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开行四川分行行长王中。
想当第一,就压力很大
记者:我们注意到国开行系统内,四川分行的很多指标全国领先。
王中:还有很多数据可以佐证在国开行的大盘子里,四川的分量很重。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四川分行已发展成国开行系统内最大的人民币贷款行,已累计向四川提供融资总量6262亿元。同时,贷款覆盖全省50%的已投产电力装机、63%的建成高速公路,占据全省70%的保障房贷款份额、60%的助学贷款份额。
为什么这么重?从战略层面看,四川是大省,经济、资源、人口大省,其在中西部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对个体来说,我来四川才发现,这里的发展早已接轨国际。
记者:2011年您来四川工作,感觉压力大不大?
王中:之前我参观成都市规划馆时,很自豪,因为一个个灯光下,照亮的都是国开行参与支持的项目。目前,国开行四川分行人民币资产规模在整个系统是第一,近3年系统内考核连续保持第一。如果想当第一,压力就很大。
用10块钱撬动90块钱投资
记者:国开行资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开发和引领上。具体讲,有什么不一样的优势?
王中:我们是做中长期投融资的主力银行,特别注重对市场缺损、制度缺失等领域的支持。通过我们和政府、客户的共同培育推动,将不成熟的领域变成商业资金愿意进入的成熟领域,从这一点来讲,我们的融资具有引领作用。比如一个杯子需要100块钱融资,通过建立制度、完善市场,国开行投入10块钱,其他的90块钱自然就会有相关的机构跟进。
这样的引领作用与我们的业务特色分不开。我们积极参与全省重点发展规划编制,并联合外部专家编制配套的系统性融资规划,统筹资金来源,成系统孵化和构造项目,把握投向,控制风险。
我们做批发业务体现长期、稳定、大额的特点,这也是国开行融资服务的三大特点。这样的特点,使得我们有“经济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时,我们积极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从而保证国计民生项目能顺利推进。
政府与市场的配合必须合拍
记者:当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个热门话题。请问您怎么看?
王中:经常有人问我,国开行是个什么样的银行?我就说,看新闻联播,里面的大多数项目都有国开行的支持。还有一个细节也说明问题,在我国金体系中,国家开发银行是唯一以“国家”冠名的银行,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府具有很强的组织优势,而市场化的优势就是灵活,按市场规律出牌。国开行就是将政府的组织优势和市场化工具结合起来,用市场化方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我觉得这也是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一种和谐体现。
如果单纯按市场规律出牌,就会“见利忘义”,可能会形成很多市场失灵的领域,所以必须要有政府的引导。开发性金融的定位其实就是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比如,国开行四川分行有很多对巴中革命老区的支持举措,这是单纯依靠市场驱动无法办到的事情。但是企业毕竟还是要盈利,所以就要学会创新运用市场的手段。(四川日报记者 董世梅 李龙俊 张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