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继续在都江堰三溪村一线指挥抢险救援工作。在两次深入山体滑坡地点察看救援情况后,他又两次主持召开都江堰“7·10”特大山体滑坡救灾指挥部专题会议,围绕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传达了国务院工作组和国家减灾委工作组的意见,对当前全市防汛抗洪和滑坡灾害抢险救援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会议强调,要抓紧开展全域次生灾害隐患的拉网排查和除险避险。这次暴雨天气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极可能导致我市部分基础设施和地质结构面临安全隐患。本轮降雨接近尾声,预计未来几天天气转晴,随后新一轮降雨即将到来。这种干湿转换、晴雨交替的天气,进一步增大了次生灾害发生的复杂性、可能性。全市各区(市)县和交通、建设、城管、国土、水务等市级有关部门,要抓住未来几天晴好天气的有利时机,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专群结合的方式,对全域范围内的水库堤防、道路桥梁、隧道涵洞等基础设施和城乡老旧失修房屋开展“拉网式”的安全评估,对邻山沿河村落、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再勘验、再排查,把存在的次生灾害隐患消除在未发阶段。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基础设施,要及时进行除险加固,该关停的要关停,该管制的要管制,决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整个拉网排查工作要按照“万无一失”的标准来进行,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安全保险系数,坚决杜绝导致群死群伤的次生灾害。这项工作要坚持条块结合,由区(市)县和市级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亲自负责、亲自布置,强化部门和属地两个责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会议强调,要全力做好滑坡灾害搜寻搜救和善后处置工作。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工作组和国家减灾委工作组的意见,继续把保护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进一步采取措施,扩大作业范围,全力搜寻搜救失踪和失去联系人员,不放弃一点希望,不遗漏一名群众。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认真细致做好遇难者的善后处置工作,积极回应失踪、遇难人员家属的合理诉求,做到既依理依规,又尽情尽义。对滑坡灾害区域和其他发生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的地方,由市卫生局牵头,组织开展灾后传染病和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启动实施灾区环境消杀。特别是要从源头上做好防疫杀菌工作,确保不发生疫情和水体污染,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会议强调,要统筹做好转移群众安置和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工作。这次暴雨天气,全市转移避险群众规模比较大。要带着感情,继续做好转移群众安置工作,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好,确保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邻山沿河的转移群众有返家诉求的,要先组织专业人员对周边地质安全和房屋安全进行评估认定,对未进行评估和评估有隐患的,必须坚决劝阻。要加强受灾地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社会治安防控,确保受灾群众财产安全,全力确保灾区社会大局平稳。要由市民政局牵头,抓紧做好我市灾情评估和灾损统计工作。要在做好核灾工作的基础上,对涉灾乡镇和村落高标准地开展灾后重建的整体规划设计,高水平地谋划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修复等各类规划。
会议强调,要严防死守做好后期安全度汛工作。根据气象预报,新一轮降雨天气将于16日开始。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绷紧防汛抗洪这根弦,对防汛抗洪保持高度警惕,主要领导务必坚守一线、靠前指挥,相关领导务必履职到位、勇于担当,相关部门务必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逐级落实工作责任。要严肃防汛纪律,严格督促检查,严格落实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到岗制度,确保防汛信息上传下达及时;气象、水文部门要及时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及时为防汛提供准确可靠的气象、水文预测分析。邻山靠水地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群防群测制度,在重大雨情、汛情发生期间,务必实行24小时轮流值守,确保及时观测和避让险情。在情况危急,确有必要转移的情况下,要实行强制转移,确保人员安全。
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把防汛抗洪工作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抓手来抓,务必做深做细做实,务必明确岗位、细化责任、落实期限,以安全度汛的实际行动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市领导朱志宏、黄建发、王忠林、侯雄飞、谢瑞武、左正、黄平,市长助理刘俊林,市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成都日报记者 张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