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四川新闻 > >> 成都建设服务型现代民政 打造西部领先的民...

成都建设服务型现代民政 打造西部领先的民政事业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6-28 10:19:09

79岁的李秀英老人家住四川省成都市羊市街,从去年7月街对面的羊市巷建起了社区老人日托中心后,那里俨然成了她的第二个“家”。在日托中心,老人可以吃饭休息、阅读锻炼,享受多项服务,生活丰富又惬意。

一家名为“543的社工服务中心”的社会组织凭借着他们的专业社工背景进入社区后,为辖区老人开展心灵慰藉、义诊等活动,为困难群众送生活用品,社区的养老、救助、福利等方面的服务越来越丰富。

如今,在成都各项民政民生保障中,人性化服务的身影随处可见,城乡居民也因此而受益。而这一切源于该市2012年开始的服务型现代民政建设。

服务主线,现代理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传统民政面临越来越多的制约因素,如理论政策研究和法规政策创制不足,对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足,业务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匮乏,标准化建设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等。单就成都而言,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管理服务还不能满足人们的新期盼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

“传统民政工作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机制、工作格局等方面逐渐显现出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地方,建设服务型现代民政是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成都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赵小维说。

服务主线,现代理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传统民政面临越来越多的制约因素,如理论政策研究和法规政策创制不足,对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不足,业务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匮乏,标准化建设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等。单就成都而言,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管理服务还不能满足人们的新期盼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难题。

“传统民政工作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机制、工作格局等方面逐渐显现出不适应现实需要的地方,建设服务型现代民政是民政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成都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赵小维说。

2012年,成都市民政局提出服务型现代民政理念,并着手研究加快服务型现代民政建设的意见,开始推进服务型现代民政建设。

在成都市民政局局长詹庆看来,民政工作条块分割明显,需要服务这根线来“串”起各项琐碎的民政工作。通过创新服务形式、服务载体、服务项目,从而完善民政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在成都市民政局局长詹庆看来,民政工作条块分割明显,需要服务这根线来“串”起各项琐碎的民政工作。通过创新服务形式、服务载体、服务项目,从而完善民政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宜居成都,民政发力

用一句话概括成都服务型现代民政,即“一个核心、五个转变、实现四化”。“一个核心”是“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为民解困” 的民政工作核心理念。“五个转变”是思维方式从传统民政到现代民政、经验民政到创新民政的转变;民政工作内容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为主要职责,到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主政治权利为根本任务的转变;工作布局和工作对象从偏重于特殊困难群体的补缺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到城乡一体、全员保障的社会救助和覆盖全社会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转变;工作运行方式由行政手段为主,到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根本转变;依靠力量由单一依赖政府,到坚持和完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的根本转变。“实现四化”就是实现民政工作科学化、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使民政工作步入精确化、精细化管理轨道。

在建设服务型现代民政过程中,成都市民政局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以完善服务、让群众满意为民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政府在服务型现代民政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及公民参与民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民政管理服务主体多元化、机制市场化、方式多样化、队伍专业化。

此外,成都市民政局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民政事业发展,推动资源配置向农村、基层倾斜,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民政社会服务效能。

通过加快推进服务型现代民政建设,成都民政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宜人成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服务型现代民政提交厚实民生账本

成都服务型现代民政主要着重三方面工作:完善民政民生保障“四个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服务“三社联动”机制,打造民生社会服务的“三个基本平台”。

建设服务型现代民政也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非常认可服务型现代民政的思路,并要求各部门要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该市切实加强对民政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民政工作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民政工作绩效管理,健全对各项民政工作的绩效评估制度,导入社会评价机制。加强经费保障,健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民政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民政事业经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逐步加大民政事业经费投入。

在民生保障服务体系方面,该市坚持“抬高底线、提档升级”,深化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建设新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优抚安置保障服务体系,让民生保障体系为困难群众、特殊群体服好务。

强化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工“三社互动”机制,围绕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强化社区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政府与社会之间互联、互动、互补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此外,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构建“大民政”的工作平台、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慈善互助平台,通过政府、社会、公众互动的三个基础服务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

詹庆表示,到“十二五”末,全市民生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层民主活力和社会自治功能明显增强,城乡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基本社会服务更加高效优质,民政工作力量更加强大,民政工作绩效评价机制更加科学完善,民政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和反馈机制更加健全,民政工作科学化、法治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水平。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