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我市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拟通过全科医生与居民家庭签约服务,为签约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连续的、相互约束的健康促进、健康干预和规范化疾病防治服务。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城市,昨日,记者从市医改办了解到,今年2月启动的我市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将持续到明年1月,按照先期试点、逐步推开、总结评估的三个阶段展开。先期试点阶段选择了武侯区、青羊区、高新区、龙泉驿区、新津县、双流县六区(县)。
据悉,引导全科医生以多种方式执业,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规范全科医生其他诊疗收费;合理确定全科医生的劳动报酬,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质量监管;政府为全科医生提供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等,是试点的主要任务。
试点目的
全科医生守护居民健康
2013年建立2100支以全科医生为骨干、满足辖区居民需求的全科医生团队;制定标准化的服务协议,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签约覆盖率达全市20%的家庭;初步建立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并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确定全科医生劳动报酬的补偿机制;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保经办机构根据参保人员的自主选择,与定点服务机构或医生签订协议;初步建立“基层首诊”的就医模式……这是今年我市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的目标。
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拟通过全科医生与居民家庭签约服务,为签约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连续的、相互约束的健康促进、健康干预和规范化疾病防治服务,让全科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管理的“守门人”,逐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医疗体系,筑牢全市人民的“健康梦”。
规范服务
实施个性化的签约服务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通过各级各类的宣传活动,以及全科医生团队服务的统一识别系统和规范服务,提高了居民对全科医生服务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根据辖区人群健康需求特点,开展无偿和有偿签约服务也逐步被接受和认可。
“无偿签约为签约家庭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体检、家庭救护培训等服务;有偿签约则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体检延伸服务,如个体化的慢性病风险评估、干预措施、健康处方等。”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18家乡镇卫生院开展了全科医生服务工作,已签约756208户家庭,其中有偿服务4654户,无偿服务751554户。
动态管理
让健康档案“活起来”
通过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并同步建立健康档案,为实施全科医生服务、推进全民健康管理奠定基础;通过建档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筛查,合理划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重点人群三类并实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促进、健康干预和疾病防治综合规范性管理,推进健康体检延伸服务……我市以建立健康管理循环体系为目标,为居民实施健康动态管理。
通过为签约家庭实施健康管理服务一年后,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体检,依据体检结果的对比,动态地监测出健康状况的变化,再次进行分类管理,如此循环,形成了一个闭合式的健康管理循环服务体系,让每个档案都“活起来”。
方便就诊
推进分级医疗制度建立
“全科医生服务从特殊人群入手,签约首诊服务与医疗卫生费用支付挂钩,不仅让居民就诊首选社区,而且让居民就诊乐选社区。同时,医保政策将慢性病特殊门诊和城乡居保门诊统筹下放在社区实施,还让居民就诊放心选社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分级医疗制度正逐步建立。”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我市还以信息化服务为手段,构建系统内外信息互联互通互动的共享平台,即系统内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以及与上级管理部门、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间的信息整合与互联互通,建立信息化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实现服务的动态监控和质量全程管理;系统外建立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性全科医生与签约居民互动的工作平台,实现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通过在线交流、短信平台、网上门诊预约服务等形式,促进对居民健康信息和服务过程的动态管理与有效利用。 本报记者 王伶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