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热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作用与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实施》
“如果没有当年东部‘点’和‘极’的率先突破,就没有今天东、中、西部的联动发展。”在6月15日举行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读书班专题辅导报告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例,阐释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和科学性。
在题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作用与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实施》的专题辅导报告中,范恒山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看四川实践;立足经济发展规律看四川“点”、“极”塑造……一系列创新认识和观点,使学员们对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多的谋划。
目标再聚焦
由单极走向多极,共同支撑区域联动发展格局
范恒山认为,四川提出的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体现了四个符合: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国家培育新兴增长极的地方实践;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四川的实际需要;符合全川人民共同发展的期待。
这番话,引起学员们的共鸣。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高林远用“上承中央精神,下切四川实际”来回应。在观察了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后他认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还是发达国家、地区的普遍特征和经验总结,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要求。
针对辅导报告中提及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西华大学党委书记张小南和乐山市市长张彤提供两个观察维度:张小南看到,过去四川经济发展“一城独大”、“单极发展”格局明显;“乐山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是7000多元,而小凉山地区只有3000多元”张彤用数据佐证,即使一个市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普遍存在。
不同的维度却有共同期待:全面调动各地发展积极性,激发竞相追赶、跨越发展的新动能。学员们认为,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是四川下一步加快发展的“要害”。抓住“要害”,才能加快提升四川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总量。
但发展不能为了平衡而平衡。“必须符合四川的实际需要。”范恒山认为,四川幅员广阔,经济情况较为复杂,差异较大,应“分别谋划、分类指导、分项设计、分步操作”。他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响应。大家认为,多点多极支撑并不意味着削弱首位城市地位。相反,是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
来自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学员,从中读出了弥补区域发展的“短板”的新思路。甘孜州州长益西达瓦表示,甘孜正在突出抓好的县域经济,就是顺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提出的夯实底部基础,通过县、乡、村分别发展,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路径更清晰
培育“特殊竞争力”,形成更多更强的“点”和“极”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范恒山继续解题:首要之义,是要处理好区域竞合的关系。
广安市委书记侯晓春对此深表认同。在他看来,要形成更多更强的“点”和“极”,必须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市州间取长补短、合力迸发。为此,在产业定位上,广安摒弃同质发展之路,依托港口优势在大工业大产业上做文章。目前,该市正致力于发展西南地区首个千亿级住宅产业;发展精细化工,进而锁定铜复板、航天航空材料等高端新型材料产业,奋力冲刺千亿级产业。
内江市委书记曾万明认为,推动“极”的发展,政府应该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等方面主动作为。以打造“川南1小时经济圈”为目标,内江正在构建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曾万明透露,内江还将联手川南各市做大做强地区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环保等公共服务互联,形成一体化的协作机制。
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视野下,看四川未来发展,新的活力被激发。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冬生表示,将根据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需求,保重点、保当期、保落地,保重大项目,发展带有支撑性的项目。同时进一步保护好耕地,发展现代农业,严格落实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进一步拓展土地整理空间,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腾出更大空间。
四川省商业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任玲看到新机遇。她透露,未来公司将配合城镇化建设设立商业网点和进行渠道建设,实现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在产业链上延伸,从源头、通路、终端、市场等方面进行整个体系的建设。
“四川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教育必然是最重要的人才支撑点和智力支撑极。”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表示,将调整和规划好教育布局,尤其是中小学的布局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服务;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在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上进行探索,为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撑。
记者 曾小清 江芸涵 熊润频 万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