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常爬上十几层楼高的烟囱采集废气污染源监测样品,在烟囱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他在地震后第一时间冲进芦山取得水质监测样品,并与同事一起连夜分析数据;他60%以上的时间都在污染源现场或前往污染源现场的路上,用监测数据为环境保护决策扮演着“眼睛”和“耳朵”的角色。
他就是从小在成都长大的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工程师王宇星。2009年,他从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如今,已是站里监测技术室年轻业务人员中的骨干之一。他的主要工作,包括对各地有关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比对监测、验收监测、生态补偿监测以及应急监测等。由于要前往污染源现场取样,其中伴随的艰辛甚至危险,大部分尚不为公众所熟知。
“比如对火电厂、水泥厂等烟囱的烟气等取样监测,需要爬上十几层楼高或更高的烟囱取样。”王宇星说,许多老式烟囱的楼梯不是盘旋而上修建,而是垂直地从地面修上去,爬起来较为吃力和危险。上去后,还要把几十公斤重的仪器用绳子分批吊上去取样监测。一般在烟囱上的时间长达几个小时,最长的甚至大半天到一整天。夏天,烟囱上的温度会达到40℃,甚至50℃。
王宇星说,他小时候经常在夜晚拿着《自然》课本上的星空图,到院子里对着天空“找星星”。他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天空更蓝,让夜空繁星满天。记者 祝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