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捐十万元,希望能帮助灾区人民”
——记一位老将军、老红军的四川情怀
“您的10万元捐款,已经送到雅安灾区,将用于灾后重建,每一分钱都会花好。”5月15日下午,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委托,省委副秘书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驻京办主任陈贵华,专程赶到开国少将李中权在北京的住所,对他支援灾区、倾囊相助的义举表示感谢。听到久违的乡音,李中权饱经沧桑的面庞露出了笑容。
99岁的李中权是一位老红军,长征时期曾担任天全县委书记。“雅安的山山水水,都印在我脑子里。我很想去灾区,但是腿脚不好,怕去了添麻烦,只有拿出积攒的10万元钱,希望对灾区人民能有一点帮助。”
与李中权相伴10多年的空军大校王钢说,这不是他第一次捐款。“2011年,他拿出多年积攒的20万元,交纳特殊党费;听说家乡达县修路、兴学,也慷慨解囊。”
想到灾区群众,悲伤流泪——
10万元积蓄捐给地震灾区
身着浅灰色中山装,黑布鞋,满头银发——李中权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人。看到家乡人捧着鲜花而来,坐在沙发上的他,在别人搀扶下站起来,与来客一一握手。
向雅安灾区捐款的电话,是李中权打给王钢的。“他说话不如前几年那么清晰、有力,我听得出老人家很着急、焦虑。”正常程序下,李中权的捐款要通过空军司令部转给四川,但他嫌慢了。地震发生后,李中权守在电视机前一动不动,他听力不好,要通过看画面和文字了解信息。
李中权对天全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一名诗人、作家,他的《李中权征程记》等书籍,记载了他在雅安战斗的难忘岁月。
1935年11月,他从红四方面军总政地方工作部调任天全县委书记,那时只有21岁。新中国成立后,天全老乡前来拜访时,还习惯称他“县委书记”。“乡亲们的音容笑貌就像在眼前一般。”李中权泪光闪闪地说,“地震后我就问自己,我能做点什么呢?”
他多么渴望能像参与救灾的部队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可是我老了,走路都困难,想到当年帮助我们的乡亲,正在遭遇天灾,我就无比伤心。”李中权决定捐出几乎所有的积蓄。
震后当夜,李中权叫来了王钢。“他拿出存折,让我马上去取钱,我说这得等到第二天银行上班。”为达成李中权的心愿,王钢联系到省驻京办,这笔捐款带着他的信函,很快飞抵雅安。
谈到母亲,难过流泪——
红军烈士永被后人铭记
李中权曾在长征胜利60周年时,回到雅安,寻找母亲的遗骨。在他住所的墙壁上,挂着一幅母亲的画像。
1933年,李中权率领300多人的部队回到家乡,全家九口人投奔红军,后来全部参加长征,父亲李惠荣、母亲王理诗、大哥李中泮、二哥李中池、妹妹李中珍5人献出宝贵生命。
长征途中,他曾经三次遇到母亲王理诗。第一次是1934年4月,母子二人见面,相互隐瞒父亲李惠荣逝世的消息;第二次是1936年2月,他在宝兴遇到母亲带着三个小孩赶路,李中权没告诉她二哥、五妹的死讯;第三次是在1936年3月,李中权在丹巴忍痛与亲人告别。“我父亲牺牲在通江县,母亲死在二郎山下,遗骨都找不到了。”说着说着,李中权用手擦拭滚烫热泪。
王钢告诉大家:“老将军与母亲的感情很深。到陕北后,他根据记忆,请人画了母亲的头像,以此缅怀。”
陈贵华告诉老人:“位于通江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去年修缮竣工并开园,25000多名红军烈士长眠在那里,他们的赤胆忠魂,永远被后人铭记。”
李中权听后,不住点头。
李中权关心老家达县的发展,先后为老区的中小学、道路建设等捐款总计16万元。他出生在达县碑庙乡千口村,昔日的穷山村如今是“四川省绿化示范村”和“达州市新农村示范村”。2008年,他欣然为碑庙初中题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年出英雄”。
“军中秀才”,年轻人的楷模——
活到老学到老
李中权离休前,担任南京军区空军第二政委。“前两年身体好时,他每年都要讲二三十场次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王钢说,每当新兵入伍,李中权都会来上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
李中权喜欢对年轻人讲学习。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读不起书,甚至为此离家寻找愿供他读书的人。父母见他求知若渴,想尽办法凑了六七块银元。张爱萍将军曾是他读高小时的老师,在张爱萍的影响下,他投身革命。
长征抵达延安后,他进入抗大高科班学习。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坚持读书、看报,勤于学习。“离休后,他坚持上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历史、诗词等。”在王钢看来,李中权是老年大学中职位最高、年龄最大、学习最自觉的一个,“他学会了一些英文,鼓励学生考试要考First(第一)。”“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深情著文《沧海横流显英雄》:“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灾祸和兵燹。每当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率先舍命相拼的是中国共产党;每当人民群众受灾受难命悬一线的紧迫时刻,振臂高呼‘跟我来’的还是中国共产党。”
芦山地震后,他又写了一封鼓励天全人民的信:“我坚信灾区人民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地震灾害,重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