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确定的256项改革任务,已完成226项,部分完成30项,合计完成率93.1%;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之后,陆续新增改革任务321项,已完成113项,部分完成138项,合计完成率63.7%;省级层面累计出台专项改革方案749个,推出了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创新举措,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省领导以上率下 率先垂范抓改革
“认真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把抓改革落实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确保中央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四川省委改革办副主任宋光辉介绍说,省委主要领导担任省委深改组组长、深改委主任,主持召开35次省委深改组、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248个专项改革方案。省委彭清华书记既抓改革谋划、统筹推进面上改革,又亲自上手、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对攻坚难度大、影响面广的电力体制、国资国企等重点改革,亲自部署改革任务、研究把关改革方案、从严督察任务落实。
截至目前,中央深改委(组)会议审议通过、需要四川对接的301个专项改革方案全部纳入对接,目前已完成对接247个,其余54个正按进度抓紧对接落实(其中有20个方案国家层面尚未正式出台);中央及国家部委部署在四川的176项改革试点,已完成118项,继续推进37项,停止或退出21项。多措并举,确保中央改革顶层设计在四川全面落地、开花结果。
聚力抓好事关战略全局的重大改革突破
四川在聚力抓好事关战略全局的重大改革突破有哪些路径可循?李光辉表示,坚持在大局下谋划推进改革,主动对接服务国家战略,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突破。
一是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壮大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等重要支点,强化四大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不断完善。
二是加快健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作用充分彰显,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模式、公证“最多跑一次”、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3条经验,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铁银通”铁路运单金融化创新、“自贸通”综合金融服务3个案例在全国推广。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别园区建设,“中国—欧洲中心”、中国(四川)东盟自由贸易合作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聚力打造“四向八廊”综合交通走廊和对外经济走廊,从成都开行的中欧班列达3800多列、排在全国各城市之首,“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加快形成。
三是不断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任务。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省、全国唯一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四是持续优化乡村振兴制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涉及面很宽,尤其要抓好重点工作、重点环节,其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就是一个重要举措。坚持以市场导向配置土地资源,扎实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四川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成果位居全国前列,成都农交所产权交易量位居全国同类平台首位。
五是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工程来抓。出台污染防治改革方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等19项改革方案,推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常态化,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生态脆弱贫困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全省5916条河流、所有湖泊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体系框架。
统筹抓好事关长远发展的关键性改革攻坚
为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四川着眼体制机制创新,聚力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打基础、谋长远的改革举措。
一是营商环境改革持续加力。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全省行政许可事项精简至6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取消。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动“一网通办”,截至目前,省级“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达96.87%,行政审批平均提速50%。全面推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实施“多证合一”“先照后证”等改革。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降低经营成本、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20条政策措施。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565.6万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7.3%。
二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有效推进。将电力体制改革为作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出台电改实施方案,启动建设一批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电力市场化交易取得积极进展。对土地实行分类管理和差异化供给,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市域内流转和贫困县节余指标在省内流转。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全面推开营改增,据初步统计,预计2019年全省新增减税降费额769亿元。
三是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重要突破口,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川航集团和8户省属二级企业开展混改试点,地方国企混改面超过40%、其中省属企业超过52%。通过加快构建符合国情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治理体系、深耕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试点,四川国有企业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
突出抓好事关民生福祉的重要改革落实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聚焦什么、推进什么,让群众分享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改革红利。
一是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加快缩小。全省有176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占比96.17%;其中通过国家认定的165个,占比90.16%。
二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围绕深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不断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级诊疗制度全域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不断健全。药品流通机制进一步完善,在全国率先完成抗癌药省级集中专项采购,纳入国家降税范围的103种抗癌药价格平均降幅11.42%。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持续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有序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截至2018年底,全省有5766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工作衔接。加快改造城镇危旧房棚户区,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四是司法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不断完善。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全面实施,司法权运行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全国率先开展刑事庭审实质化改革和规范刑事诉讼案财务管理处置改革。网格化服务管理全面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基本构建起具有四川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李光辉在总结发言时表示,四川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将继续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斩关夺隘、攻坚克难,奋力书写四川改革开放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