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攀枝花讯 (记者 陈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3000多万吨炼铁高炉渣即将变成一座宝库。24日,5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与近百位各类学科技术专家,在四川攀枝花举行的“钒钛论坛”上,深入探讨了钒钛资源和高炉渣综合利用项目的技术方案。这也是中国即将启动的一系列新材料研究和产业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炉渣是在高炉炼铁过程中排出的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又称高炉矿渣。在蕴含丰富钒钛资源的“钢铁城”攀枝花市,这种被普遍视为“废弃物”的高炉渣因富含钛资源,而被作为重要战略资源保存下来。但由于技术的限制,每年新增380万吨、积累已超过3000万吨的高炉渣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被堆积在攀枝花市金沙江畔,形成了一道“渣坝”;也让这些“战略资源”一度陷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更威胁着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
“对攀枝花含钛高炉渣的综合利用,不仅具有紧迫的环保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进行高炉渣钛回收利用技术研究的成都牧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铭说,“我们的研究得到了中国工程院的指导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