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第十六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以下简称海科会)正式开幕。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3名海外院士、16名国内院士、4名境外知名大学校长、33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名海内外专家……一大批来自全球的“最强大脑”齐聚四川。
一系列重磅活动随之密集开展,19项活动、44个分场活动以及9场项目路演对接已经陆续启动。在活动场数上,本届海科会较往届提升近一倍。
强强对话、观点碰撞,第十六届海科会有哪些亮点?掀起了怎样的“头脑风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现场获悉,医学、能源、航空、新材料等领域频繁被提及和热议,成为本届海科会的关注焦点。
亮点 能源领域
“不论出身” 煤炭也能成为清洁能源
“我认为,煤炭也能成为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抛出了自己的观点。现场,并不是所有专家都认同。有的人摇头,有的人若有所思。
这是一次面对面的观点碰撞和智慧共享。在“2017中美绿色能源高峰论坛主题论坛:领袖对话”的现场,来自中美两国能源领域的高层次专家各抒己见,探讨绿色能源的未来之路。
谢和平提出,环境保护与经济效应是清洁能源的两个重要指标。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火电厂的排放已经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标准,达到天然气的排放水平。清洁能源应该“不论出身”,是否是清洁能源,关键是看排放。因此,在合理利用的情况下,煤炭也可以是清洁能源。其中,脱硫、除尘、碳捕捉等是要提升的核心技术。
事实上,能源革命距离老百姓的生活并不远。谢和平说,一个德国朋友从机场到他家,先坐地铁再骑共享单车。20分钟就到了。在未来的城市里,地铁、电动车,共享单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兴起和普及都是能源革命在交通领域的体现。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能源革命中具有后发优势。”谢和平认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应节能优先,建立多元供应体系。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美国前能源部部长、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朱棣文的赞同。朱棣文说,在发展绿色能源领域,中国的眼光更加长远。
亮点 医学领域
天府四川医药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本届海科会的重磅活动之一,“第四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中美院士论坛”12日在成都开幕,这是继2016年后,这一汇聚全球顶级智慧的峰会的第二次落户蓉城。
对于四川而言,这场医学峰会的再次落地并不意外。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三大中心之一,四川是国内乃至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宝贵的优良植物种质资源库和基因资源库。医药市场空间巨大,同时,还拥有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等60多个医药科研院所。
面对不断加大的研发力量,四川如何加快成果的转换落地?会上,诺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分享了以色列的经验。在以色列的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等部门,不但设有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为不同创新和创业领域提供服务,同时,政府还开设高新科技园区,为首席科学家和研究项目提供科研经费,每年开办很多圆桌会议,吸引外商投资和合作。
此外,肿瘤精准治疗、抗体和免疫图谱等当前医学领域的热词也在论坛上被频频提及。中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刘新垣透露,一切抗癌研究,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把肿瘤消灭光,目前,他们在动物模型上已成功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