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 “穿孔识别”技术 第二代电阻连通状态识别(铅笔在纸上画出印迹产生电阻的变化) 第三代 “光纤传导” 第四代、第五代光学标记识别技术(一束近红外线打上去,反射光线较弱的地方就是涂黑的选项) 第六代、第七代最新的快速图像识别技术 第八代改进后更精准的图像识别方法(采用双面同时“扫描”的技术) 2000多名代表,6900多张选票,当最后一名代表向“红箱子”投下选票后,电子选举主控系统就快速准确地打印出选举结果,用时不到9分钟!党的十八大日前在北京胜利闭幕,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纪委,但你可知道,选举中所用的23台红色投票箱是咱“成都造”,是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第八代”智能电子选举系统。 23台“红箱子” 9分钟统计完6900多张选票 代表投下最后一张选票,可能刚回到座位,系统已生成选举结果,统计完6900多张选票,总耗时仅9分钟,比以往节省了一半。据悉,这个“成都造”电子选举系统目前已经在所有的国家级会议、90%左右的省级重要会议上为选举计票服务。 为什么投票结果能够如此快速显示?据悉,电子选举系统由智能票箱(十八大共有23台)、选举主控软件、选票设计与选举模式生成软件、另提候选人处理子系统、无效票审核子系统、选举结果输出软件、后备系统和一个集成支撑子系统构成。 智能电子票箱就是“红箱子”(如图),是整个系统的关键设备,高精度高速图像处理系统则是让它快速高效运行的“心脏”。据介绍,这套图像采集系统采用了扫描仪的基本原理,只不过采取的是双面同时“扫描”,且速度比普通扫描仪快很多倍,每张选票信息采集不到1秒钟。 成都晚报记者从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了解到,今年8月,电子选举系统便正式进入人民大会堂进行现场安装、调试。十八大期间,该公司40多名技术人员在现场为选举系统“保驾护航”,并进行了数十次现场演练测试。 ○新技术“揭秘” 若服务器出故障 另一台自动切换 “第八代”电子选举系统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技术负责人崔喆介绍,新型电子选举系统在原有基础上,对服务器、图像处理、结构材料等进行了创新设计,系统更稳定、更可靠。 崔喆介绍,此次使用的电子选举系统,采用的是故障转移机群设计,要求两台服务器同时使用,“一台服务器工作时,另一台服务器处于热备份状态,如果前者出现故障,后者会立即自动切换到工作状态,切换时间极短,可确保数据不丢失。” 据介绍,故障转移集群技术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很多技术都要边摸索边实验,“科研人员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全部解决了系统应用关键技术。” 保证系统准确性 大量实验寻方法 除此之外,技术人员还对“红箱子”的图像识别进行了改进,“由于选票上有很多复杂的填涂,如果涂抹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智能票箱的识别效果。” “采用新的图像识别方法,有点牵一发动全身的感觉,会影响到票箱整体的设计思路。”崔喆说,图像处理系统堪称整个系统的“心脏”,为了这项改动,研发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做相关试验,有时候方案编写在理论上分析是对的,可是在联调、测试环节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项目团队只能反复演练,定位追踪问题,再去有针对性地解决,最终确定了一种更精准的图像识别方法,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抗干扰、抗辐射 处国际先进水平 当手机接听电话或接收短信息时,附近的电脑屏幕由于电磁干扰就会产生“花屏”,让人有些担心,现场的智能电子票箱会不会也受到电磁干扰,导致结果有误呢? 据介绍,为确保智能票箱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技术人员先后进行了超过200余万张的投票测试;还通过国家专业权威机构进行的复杂环境下“电源端子传导骚扰”等10余项严格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测试。 “红箱子”不怕干扰也不惧辐射,国家安全部门技术专家对电子智能票箱进行的电磁兼容性测试检查结果表明:智能电子票箱相关技术指标均达到我国同类军用电子产品相关标准的要求,系统的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