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一代移动通信、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信息安全等领域;到2015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500亿元,年均增长约40%;力争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0户,50-100亿元企业7户,30-50亿元企业8户,10-30亿元企业23户,培育3-5户企业成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 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亿元,年均增长28%;力争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户,50-100亿元企业2户,10-30亿元企业5户,1-2家有区域竞争力的系统集成企业;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等领域。到201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4%;力争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2户,50-100亿元企业3户,30-50亿元企业2户,10-30亿元企业5户;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生物产业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造等领域。到2015年,全市生物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20%;力争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户,30-50亿元企业2户,10-30亿元企业2户;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到2015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90亿元,年均增长25%;力争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户,50-100亿元企业2户,30-50亿元企业3户;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节能产业、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等领域。到201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50亿元,年均增长25%;力争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企业1户,超10亿元企业15户;建设成为国家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