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四川新闻 > >> 一条路的变迁与一座城的嬗变

一条路的变迁与一座城的嬗变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四川经济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2-10-16 16:43:38

    “环境脏乱差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县长、书记在干什么,该不该出来管一管?”2009年初,合江县荔乡路70岁老人穆云禄面对摄像机发出的质问,在全县引起极大震动,成为各个层面、各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三年来,合江县走过了一段极为艰辛、极不平凡的历程,用行动和成绩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09年12月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2011年6月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创建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2012年6月顺利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考核评审。

    少岷路的变迁记录了合江的历史、环境的变化、攻坚的历程。“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珍藏着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智慧

    环境,是一座城市幸福的基础,是一方百姓的实实在在的民生。环境治理更是一项民心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勇气和智慧。少岷路是合江的一个缩影。它的变迁,记录了合江的历史、环境的变化、攻坚的历程,也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心酸和美好。
   “以前的少岷路晚上黑黢黢的,白天也看不到荔枝和鲜花,道路两边到处都是卖菜的”,家住少岷路的李化兰回忆起以前的情况。
    如今的少岷路,一棵棵荔枝树婀娜多姿,一簇簇鲜花艳丽夺目,一排排街灯通透亮丽, 一条条街面整洁有序,成了百姓心中的康庄路、幸福路。
    荔枝走进县城,彰显城市特色和个性。千百年来,荔枝深深地植入合江这片土地,成为合江的标记和符号。治理中如何让这种元素、文化融入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不朽品格和永远记忆,从一开始就需要规划好、设计好。治理中,合江紧紧抓住中国晚熟荔枝之乡这一独特优势,以“荔枝文化”为核心,让荔枝走进城市,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开花结果。对县城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实施绿化升级改造,建设独具魅力的荔枝文化广场,将荔枝文化元素融入风貌塑造,
    民生连着民心,少岷路拉开深度治理的序幕。治理工作需要让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全民共享。按照“先易后难、先部门单位后业主群众”的思路,对县城“四纵四横”对商铺店面实施装饰升级美化。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黑化、净化“五化工程”,对主要干道、标志性建筑实施亮化。道路铺设“白加黑”,完善交通标识标线和红绿灯电子监控设备。对临街建筑物进行清洗净化,对户外广告进行规范设置,保持街道“卫生、规范、畅通、有序”。
    治理,让合江这座城市越来越漂亮、百姓越来越幸福。


     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城乡环境治理,像经营品牌一样经营城乡环境。符阳城的嬗变启示我们,“农村版”通过治理跨入“城市版”,也是一次改革和创新的实践


    2009年6月,省委书记刘奇葆亲临合江视察,要求合江的城乡环境治理不要搞落后的“农村版”,要搞象样一点的“城市版”。按照这一要求,合江把城乡环境治理作为最大的任务,把“农村版”的转型作为最大的目标,让治理成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幸福。
    强化责任、严格考核,以有力的保障体系推进治理工作。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指挥长的领导机构,强化责任落实,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制订出台了治理暨创建工作方案和创建工作量化考核及任务分解,对考核标准进行量化,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划分若干责任区,落实包片负责领导、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构建“县级领导包片负责、主要领导攻坚克难、城乡干群共同参与、层层落实目标责任”的工作格局。严格督查考核,实行“时限管理、层级管理、结果评判、从重追责”和“一整改、二曝光、三问责”。建立健全新闻媒体曝光反馈制度,开通投诉热线和电子信箱,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能落实。
    宣传先行、全民动员,以强大的舆论力量推进治理工作。通过会议发动、媒体互动、活动推动、教育带动,让治理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召开誓师动员大会、千人促进大会、工作推进会,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开设专题专栏,在县城重要节点设置大型公益广告和LED电子显示屏。让摄像机、照相机大胆说话,在媒体上曝光影响创建工作的反面典型,宣传表彰正面典型。开展创卫有奖征文、 “小手拉大手、小家带大家”、工间操、“清洁一小时”、“万人大扫除”、 “1+1”志愿服务、文明劝导、义务监督等活动,把触角延伸到机关、企业、社区、村社、学校、家庭。
    重点攻坚、全域攻坚,以科学的工作方法推进治理工作。深化“五乱”治理,建立交警、巡警、城管三位一体日常执法机制。统一规范摊具、伞具、户外广告设置,严打非法小广告,从源头铲除“牛皮癣”。建立在建工地视频监控系统,规范建筑工地环境卫生秩序。加大对乱停乱放、脏车进城等的治理力度。“财政资金投入一点、整合项目解决一点、经营城市筹集一点”,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垃圾日产日清、100%密闭储存清运,垃圾容器化覆盖率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3%。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建成80余亩的果蔬批发市场,以奖代补实施6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煤炭物流交易中心,彻底解决煤炭运输中灰尘、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开展食品卫生管理和病媒生物防制,对主城区700余户中小餐饮经营户划片包干、对口帮扶。积极开展控烟活动,加强对集中供水单位的监管,健全三级传染病管理机构和疫情网络报告制度。
    解决一个问题、跟进一套制度,以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在治理中,既注重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和各项指标的达标到位,更注重立足长远,按照“每解决一个问题,跟进一套制度”的要求,在组织领导、责任落实、群众参与、执法监管、投入保障、督查督办等方面,着力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跳出“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走入常态化管理。
    “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我们真的无脸见江东父老”,县委书记李波在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誓师动员大会上的承诺掷地有声。
    三年来,合江“环境治理”的“一号工程”始终不变,治理的力度一直不减。“不变”的背后是难能可贵的坚守与执着,是“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


    优美的环境,是资源,是财富,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合江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寻求突破,城乡环境治理是一条跨越之路、科学发展之路

     三年治理、三年创卫,环境干净了、街道靓丽了、城市更美了。然而,合江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更多的是:通过治理提升了合江对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通过治理实现了文明的进步、市民素质的提高;通过治理找到了一个西部欠发达县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跨越之路、惠民之策。
    从“脏乱差”到“洁齐美”,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群众的幸福指数。城乡容貌改观了,环境管理有序了,市政设施完善了,大街小巷整洁靓丽了,城镇品位提升了,人居环境改善了。以荔枝文化为主题的风貌塑造独具特色,古老的县城绽放出崭新的容颜。商铺店面焕然一新,夜景灯饰流光溢彩。整治了“脏乱差”,建设了“洁齐美”,改善了“吃住行”,提升了“精气神”。
    从“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市民的文明意识。治理中,广大干部群众不仅是创卫工作的参与者、监督者,更是文明形象的塑造者、维护者和社会新风的倡导者、传播者,促进了干部群众文明意识的提升和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如今,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的少了,乱停乱放、店外经营的少了,讲文明、讲卫生、讲秩序逐步成为全县上下的自觉习惯,相互尊重、相互谦让逐步成为广大市民的普遍行为,“我是合江人、我热爱合江”已成为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真情流露。
    从“直面问题”到“以人为本”,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干部作风和干群关系。治理工作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委政府为民谋福利的决心、为民办实事的真心,从心底里更加理解和支持工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治理暨创卫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对其它重点工作的加快推进产生积极的影响。主动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满意的地方做起,“接受批评、正视问题”、“以群众满意为第一取向”的价值理念根植于干部队伍中。
    从“发展短板”到“蝴蝶效应”,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加快发展的活力。环境的改善,极大地提升了合江的对外形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期、黄金期。投资者看到了合江发展的巨大潜力,看到了地方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决心和工作效率,纷纷到合江考察洽谈。2011年,全县GDP增长1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7.2%;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4.4亿元、排名全市第一,是治理工作开展前的近5倍;临港工业园区成为“双百亿”园区,工业骨架和体系基本形成。2012年1-6月,引进项目62个,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20个,实现市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6.2亿,同比增长87.09%。2012西博会期间,签约8个项目总投资62.8亿元。
     环境治理,改变的是环境、转变的是作风、激发的是活力、赢得的是发展、实现的是和谐、收获的是民心。三年治理,实现了治理与产业的和谐共振,走出了一条符合合江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是合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的生动实践和“点睛之笔”,是新农村建设上震撼心魄的“最强音符”。

(何小丽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王凤运 庞玉宇)

 


 

相关热词搜索: 一条变迁一座城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