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各地新闻 > 四川新闻 > >> “常回家看看”已入法 空巢老人仍寂寞

“常回家看看”已入法 空巢老人仍寂寞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10-11 10:04:01

10月13日,又一个重阳节即将来临。

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子女应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从法律层面上倡导对老年人实行精神赡养。然而,成都老年知心热线透露,16年来,他们接到老人物质求助的电话越来越少,但精神慰藉的需求却不曾改变。

“叮——”电话铃声响起。“你好,这里是老年知心热线。”成都老年知心热线义务助老协会副会长冯学金娴熟地接起电话,轻声与来电人交流起来。在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6楼的一间办公室内,被称为“老年110”的老年知心热线“藏身”于此。

冯学金告诉记者,老年知心热线是由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公益团队,成立16年来,他们接到老人物质求助的电话越来越少,但精神慰藉的需求却不曾改变。如今,他们平均每天接到50-60位老年人求助咨询电话,其中求助数量最多的,是子女长期不回家或不赡养,空巢老人精神寂寞的问题。

A

一个打错的电话

成就一条“热线”

老年知心热线接触过数以万计的老年人,他们发现老年人其实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老年人常说,同城子女一个月能回家一次,异地子女能每个星期打个电话,他们就很满足了。

今年65岁的肖文星是老年知心热线的创始人之一,他还记得10多年前那个打错的电话。

那年,肖文星才49岁。他本是射击教练,由于一只耳朵出现问题,不得不病退在家。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一听,他就知道打错了,于是想挂掉。可电话那头,一位老人急切地说,“请不要挂,我就想找个人说说话。”原来,这位老人的孩子在国外,他一个人在家孤独寂寞,实在没办法,才给陌生人打电话,想找人倾诉。肖文星和老人通话两个多小时,很认真地听老人在电话里唠叨。

这件事给肖文星的触动很大。后来和朋友们聊天时,他讲起这件事,并提议大家成立一个助老协会,专门帮助老年人。当年8月,成都市成华区义务助老协会成立。1999年,老年知心热线开通。

67岁的乔灵玲在老年知心热线已经做了10多年志愿者,被老伴“抱怨”是“电话专业户”。她有两个手机,每月的电话费至少两三百元,几乎都花在和求助老人通话上。

乔灵玲拿出一个精致的手编花篮,讲起李婆婆的故事。

74岁的李婆婆身体不好,有高血压,心脏装有起搏器。可是,她喜欢唱京剧,巧手会竹编,是一位很热爱生活的老人。李婆婆有两个女儿,50多岁了,也喜欢唱歌跳舞,退休后参加了艺术团,到处演出,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望独自居住的母亲。有一天,李婆婆高兴地做好饭,给女儿打电话,叫她们回家吃饭。结果两个女儿回家都抱怨母亲,她们那么忙,母亲又没什么事,还叫自己回家吃饭。女儿的话让李婆婆很伤心,她拨通老年知心热线,在电话里,和乔灵玲说着说着就哭了。

那天,乔灵玲在电话中安慰了李婆婆好半天。隔了两天,她还不放心,又主动打电话请李婆婆到热线来散心。参加了几次热线组织的活动之后,李婆婆渐渐感到没那么孤单了,动手编了好几个花篮送给热线和乔灵玲。今年6月,李婆婆生病住院,乔灵玲因脚踝粉碎性骨折也在住院,便请了几位志愿者去护理李婆婆。同时,老年知心热线给李婆婆的女儿也做了思想工作,如今两个女儿会抽空回家看望母亲。

乔灵玲告诉记者,过去知心热线帮助的多是孤寡老人、低保老人,主要是救济钱和物资。但近一两年,热线关注的重点转为空巢老人。更多时候,志愿者上门多为陪老人谈心,送钱、送物品反倒成为次要。知心热线还接到过不少越洋电话,都是在国外的子女请志愿者上门照看自己的父母,慰藉老人的心灵。

B

喜欢居家养老,却又面临困难重重

邻里纠纷、生活受骗、儿女不孝……老人们求助知心热线的事情各式各样。其中,老人们反映较多的是:喜欢居家养老,但生活中又面临很多具体问题。

81岁的吴雪舫是知心热线的老志愿者,也是一位独自居住的空巢老人。

吴雪舫的家在西体路,要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知心热线。今年以前,她每天都要到知心热线值班,和大家一起聊天。很少有人想到,这位宽慰别人的老人,其实也需要关怀。“空巢老人大部分有收入,平时生活不成问题。可如果生病或是遇到生活问题,麻烦就大了。”吴雪舫讲了自己的遭遇。

有一天,家里的厕所突然不通。吴雪舫不知道是什么堵塞了管道,便用备好的皮碗去吸。这次,皮碗怎么也吸不出来,她就打电话找管道修理工。修理工一进门,还没干活就问给多少钱。恰好那天乔灵玲到家里去看她,就帮忙讲价。可修理工坚持要70元否则不干。后来,她们另外找了一个修理工,只花了30元。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人老了记性不好,独自到银行取钱,也是一件麻烦事。”吴雪舫说,有一次到银行取钱,却忘记了密码。她急得不行,心都急痛了。“我在银行看见过好多次,老人因记不住密码急得哭。”又如,老年人做一顿饭很麻烦,却吃不了多少,很需要社区开办“老年饭店”。“老年人最喜欢居家养老,其实并不愿意去敬老院。”调查表明,90%的老年人愿意居家和自我照料。77岁的李龙也是知心热线的志愿者,他告诉记者,其实老年人都理解,让儿女围绕在自己身边是很难实现的,毕竟儿女要工作、要照顾下一代,的确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放到父母身上。因此,居家养老格外重要。毕竟对老年人来说,生活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熟悉的人交流,也是充实精神、排解寂寞的一种方式。哪怕儿女请人到家中来照顾自己,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居家养老还存在一定困难。李龙举例道,他所居住的社区有4万多人,才5个工作人员,再有爱心也忙不过来。知心热线在社区中试点开办爱心小组,组织了不少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服务,试图帮社区工作人员减轻一些压力,但仍照顾不完。

C

养老事业需要全社会参与

老龄化社会的现状、“4+2+1”的家庭模式,凸显出少子化、空巢化的现实难题。这表明,关爱老人不光是一个家庭的内部事务,更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参与的社会事务。

专业心理咨询师田丰美,几年前,她曾在知心热线专门负责接电话,倾听老年人的心声。

当年走进知心热线,为老年人尽一份力,是因为她的外公外婆。田丰美说,两位老人独自生活在重庆,所有亲人都在外地。每到中秋节、春节,就是两位老人盼着大家回去的日子。每次看到外公外婆因亲人回家而露出的笑脸,她就格外心酸。后来,两位老人在90多岁的时候去世了。“我常常想,如果每个地方都有关爱老年人的志愿群体,或许他们的晚年生活会过得更精彩。”

由于忙于各种事情,田丰美好几年没能到知心热线服务。但她的工作环境,却让她接触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她曾经听一位老人说,“孤独猛于虎”。这位老人整整两个星期没说过话,因为找不到人说话。老人的话,让她生出发自内心的悲哀。

如何让老年人生活快乐、幸福、有价值,是田丰美现在思索的问题。触动她这一想法的,是她的母亲。田丰美的母亲守寡多年,却又是个很传统的老人。田丰美曾鼓励母亲参加老年活动,出去结识一些老年人,甚至再婚,但母亲不愿意。后来她把母亲接到身边一起生活,却发现无论她怎么努力,有时还是不能走进母亲的内心深处。她能感到,母亲有时是不快乐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现在田丰美重新走回知心热线,想在此开展“面对面倾诉”服务。她打算,每周固定一个时间为老年人开展心理咨询,让老年人说出心里话,让他们能融入现代社会。“这样的服务,需要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她说,让年轻人的活力和积极的心态去感染老年人,让他们重焕青春,而不是几位老年人聚在一起感叹日暮。

知心热线也在注重吸纳年轻志愿者加入。冯学金说,知心热线常态化的志愿者有50多人,全部志愿者有1000多人,包括大学生、中小学生、白领等等。不久前,协会重新选举,7个会长中有2个是年轻人。“义教班的老师就是大学生。”她说,教老年人学英语、音乐等等。知心热线每个月开展一次“亲情牵手”活动,让老年人通过这个平台交友。还有一些青年人的公益团队经常与知心热线联系,共同帮扶老年人。

“当你的手拉着我的手,团结的力量彼此感受。有方向、有决心、有节奏,一起牵着手,向前走……”正如歌中所唱,全社会手牵手,让年轻人的“小手”牵起老年人的“大手”,才能让老年人的心灵得到抚慰。(记者陈四四/文 肖雨杨/图)

延伸阅读

养老

城市准备好了吗

据成都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成都市2012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23万人,占总人口的19.01%。

同时,数据显示,成都共有各级老年病医院3个,门诊部1个,床位数419张。共有养老机构(含敬老院、福利院)283所,床位数4万张。这表明,依靠养老机构,老年人养老还存在种种困难。

另一方面,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加重。在调查中,不少老年人向记者反映,现在异地退休到成都定居的老年人很多,由于医疗保险未实现一卡通,在成都买药全得自己掏钱;住院要自己先垫钱,半年以上才能在当地医疗报销。这让老年人背上很大一个包袱。

据介绍,今年成都市将加快机构养老项目建设,确保全市首批20个社会化养老机构示范项目开工建设,6个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并在街道、城镇新建社区微型养老服务机构。同时组织开展以“关爱空巢老人、构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的老年文化进社区活动,举办“成都市第十二届老年艺术节”等等。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