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13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13期

部委决策
 
中央政治局要求严肃追责敷衍整改、虚假整改
 
  3月3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布,根据党中央部署,二十届中央第二轮巡视反馈工作近日全部完成。此前的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二十届中央第二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
  会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巡视工作,党的二十大以来部署开展两轮中央巡视,完成对中管企业的全覆盖。从巡视看,中管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从政治上高度重视,严肃认真解决。要把巡视整改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加强组织领导,压实主体责任,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强化巡视整改监督,盯住重点人、重点事不放,逐一对账销号,建立整改问责机制,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严肃追究责任。
  会议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履行职责使命,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决防范化解风险,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要综合用好巡视成果,深入研究解决巡视发现的共性问题和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促进标本兼治。
  据了解,2023年10月10日,二十届中央第二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希出席并讲话。李希指出,要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审计、财政、统计、信访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增强监督合力。同时,要深入分析影响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问题、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推动标本兼治。
  经党中央批准:二十届中央第二轮巡视对科学技术部、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职能部门和26家中管企业党委(党组)开展常规巡视;对国家铁路局党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开展巡视"回头看"。本轮中央巡视的重点仍在国有企业。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当时发文称,二十届中央第一轮巡视集中力量对30家中管企业开展常规巡视。二十届中央第二轮巡视继续安排对27家中管企业开展巡视,两轮巡视基本涵盖所有中管企业。同时,被巡视的科学技术部等职能部门,都与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密切相关。如此安排,既着眼宏观查找政策供给、行业监管等方面问题,又着眼微观查找政策执行落实中的问题。
  此外,二十届中央第一轮、第二轮巡视都安排了巡视"回头看"。此轮巡视"回头看"的国家铁路局党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在去年接受了十九届中央第九轮巡视。
  根据党中央关于巡视工作统一部署,截至2023年10月20日,二十届中央第二轮巡视完成进驻工作。15个巡视组在被巡视单位工作2个月左右。
 
国办发文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
 
  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统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实施方案》,明确要强化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的整合与统一管理,要求一个省份原则上只保留一个省级平台,市县设立平台不超过一个,所有地方平台统一纳入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实行清单式管理,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浪费。
  所谓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指的是政府部门指导建立的通过跨部门跨领域归集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开展企业融资活动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在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是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
  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正式发布了"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其主要服务包括融资需求对接、惠企政策直达、信用信息查询和融资增信服务四大内容。在此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会同金融监管总局,指导地方统筹建设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推动全国平台与地方平台深度联通,形成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
  《方案》再次强调要加大平台建设统筹力度,除了加强地方平台整合和统一管理,还要求明确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渠道。
  具体来看,要强化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下称"信用信息平台")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总枢纽"功能,加强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共享。信用信息平台统一归集各类信用信息,并根据需要向部门和地方共享。依托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并联通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形成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作为向金融机构集中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的"唯一出口",部门向金融机构提供的本领域信用信息服务不受此限制。
  《方案》还进一步明确了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范围,并列出了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清单,包括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信息、股东及出资信息、纳税信息、司法信息、进出口信息、生态环境领域信息、社会保险信息等17类。
  《方案》要求,对已在国家有关部门实现集中管理的信用信息要加大"总对总"共享力度。同时,着力解决数据共享频次不够、接口调用容量不足、部分公共事业信息共享不充分等问题,进一步提升信用信息共享效率。
  此外,《方案》还要求深化信用数据开发利用。支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建立信用信息归集加工联合实验室,通过"数据不出域"等方式加强敏感数据开发应用,提升金融授信联合建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接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信用信息优化信贷产品研发、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等。
  对于有条件的地方,《方案》鼓励其依托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等,建立"线上公证"、"线上仲裁"机制和金融互联网法庭,进一步拓展提升平台服务功能。
 
最高检与金融监管总局合力维护金融安全
 
  4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举行首次工作交流会商会,围绕加强金融领域执法司法合作、共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惩治金融领域犯罪深入交流会商,进一步凝聚维护金融安全工作合力,更好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
  "党的中心工作推动到哪里,检察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维护金融安全,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和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以检察履职防范金融风险、惩治金融犯罪、服务金融强国建设,是必须担起的重要责任。检察机关将携手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金融领域执法司法协作,提升执法司法办案能力和水平,共同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金融强国建设。最高检将会同金融监管总局进一步完善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推动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银行业、保险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办法,研究制定行刑衔接案件移送通报具体规范,探索与有关部门共建数字化行刑衔接平台,建立新型、重大金融犯罪案件联合挂牌督办制度等,更好发挥金融管理部门的专业优势和检察机关的司法优势,一体提升金融领域执法司法工作质效,推动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源头治理。
  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在会议上指出,组建金融监管总局,是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目标,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作出的重大决策。成立以来,金融监管总局系统积极稳妥周密推进机构改革,深入实施"四新工程",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有力推动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不断增强金融监管有效性,着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这次机构改革,金融监管总局增设了稽查局、稽查总队,目的就是要强化执法力量,对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果断出手、严查重罚。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围绕加强常态化联络协调、健全执法司法联动机制、深化预防金融犯罪合作机制建设、加大专业化建设协作力度等方面,加强与最高检执法司法协作,共同打击金融犯罪,有效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沪深交易所发布ABS业务规则以及配套指引
 
  3月29日,沪深交易所发布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规则(以下简称《ABS业务规则》)及配套指引。
  其中,上交所发布的配套指引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自律监管规则适用指引第5号--资产支持证券持续信息披露》(以下简称《持续信息披露指引》);深交所发布的配套指引包括《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监管业务指引第1号--定期报告》《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监管业务指引第2号--临时报告》《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监管业务指引第3号--信用风险管理》三项配套业务指引(以下分别简称《定期报告指引》《临时报告指引》《信用风险管理指引》)。
  据了解,近年来,沪深交易所以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积极促进资产证券化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应收账款、融资租赁债权、不动产等基础资产类型发行ABS。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进入发展新阶段和市场形势发生新变化,夯实资产信用和破产隔离制度、加强投资者保护、明确自律监管要求等需求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沪深交易所发布了《ABS业务规则》。
  此次发布的ABS业务规则,对现行业务指引等进行了整合和修订,并结合日常监管实践,形成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基本规则,涵盖了挂牌条件及确认程序、发行和挂牌转让、存续期管理等。
  具体包括:明确资产支持证券挂牌条件、审核程序、基础资产及重要业务参与人基本要求,夯实资产支持证券准入制度基础,稳定市场预期;明确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管理机制,对发行和挂牌程序、投资者适当性、转让机制、信息披露、停复牌及终止挂牌等进行全面规范,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强化风险防控,明确重要业务参与人信用风险管理职责,规范持有人会议相关安排,发挥持有人权益保护机制实效;明确自律管理措施,针对违规行为,持续贯彻"零容忍",强化监管力度。
  在配套指引方面,上交所发布持续信息披露指引,进一步明确了ABS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披露要求,严格规范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比如,该持续信息披露指引规范了与专项计划资产或者现金流相关、与业务参与人相关、与资产支持证券相关的重大事项;增加权利完善事件、业务参与人发生债务违约、申请破产等披露要求;设专章明确持有人会议披露要求,推动形成持有人共同意志,提升信用风险处理效率。
  深交所发布了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和信用风险管理三项配套指引。其中,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两项指引进一步提高了ABS业务信息披露及时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包括细化各类型公告披露的基本要素;突出基础资产特点及其动态变化;加强重大事项及时披露预警;新增持有人会议决议落实及其进展情况的披露要求等。信用风险管理指引进一步提升ABS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包括压实重要业务参与人主体责任、细化管理人风险监测与排查要求、鼓励重要业务参与人主动管理自身信用风险等。
  沪深交易所表示,下一步将构建简明、高效、规范、透明的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规则体系,引导市场主体归位尽责,激发市场创新发展动力,进一步发挥资产证券化市场功能,推动交易所资产证券化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明确94条禁令
 
  据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近日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4版)(以下简称"负面清单")。2024版的"负面清单"包含四个部分,共有94条,与2023版的"负面清单"相比,新增内容重点集中在"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部分。同时,对部分条款内容进行了修订。
  具体来看,新版"负面清单"涉及"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部分的禁令共有32条,占全部禁令的34%。其中,新增禁令4条,具体包括:保险产品通过调整附加费用率系数倒算的方式,人为干预费率正常水平,存在误导销售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隐患;保险产品备案费用假设与实际费用不一致,费用描述不清晰、费用水平设定不合理;同一保险产品在不同渠道销售时采用的精算假设及利润测算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缺乏管理手段,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风险;养老年金保险采用明显偏离实际水平的预定死亡发生率,缺乏定价依据。
  另外,2024版"负面清单"还对2023版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例如,在产品责任设计方面,2024版新规剔除了2023年版中关于"重大疾病保险产品通过调整附加费用率系数倒算的方式,使产品的个别不同交费年期的年交费率调整为一致水平,存在误导销售隐患"的表述。
  此外,2023版"增额终身寿险的定价附加费用率假设较公司实际销售费用显著偏低",在2024版调整为"保险产品的定价附加费用率假设较公司实际销售费用明显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银保监会也于2021年1月下发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73条内容覆盖产品条款、产品责任设计、产品费率厘定及精算假设、产品报送管理。
  在2022版"负面清单"时,原银保监会要求各公司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保险保障需求;同时,应结合2022版"负面清单",依法合规开发和销售保险产品,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而在2024版人身险产品问题通报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要求各人身险公司认真对照"负面清单"持续加强对产品精算工作的管理,切实提升合规经营意识。各公司总精算师要切实履职尽责,持续提升专业性、独立性和职业道德,做好产品的全周期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身险产品在定价和销售方面出现的问题较多,监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这是推出新版"负面清单"的原因。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大力推进银保渠道、经代渠道的"报行合一"(保险公司向监管部门上报的产品定价假设、手续费等,必须与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实际使用的情况保持一致),下一步将在全渠道力推"报行合一"。同时,在投资收益持续承压的背景下,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利差损的防范,强调收益成本匹配原则,持续引导险企下调万能险结算利率上限。
 
国税总局开展2024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
 
  据悉,国家税务总局4月2日对外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以"持续提升效能·办好为民实事"为主题,紧紧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集成推出4个方面惠民利企服务举措,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满意度。
  据了解,税务部门2023年以来优化升级税费服务诉求解决机制,成立总省两级税费服务诉求分析办理联席会议办公室,构建起"总局统筹、省局主责、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税费服务诉求解决工作格局。综合运用"互联网+督查"、12366纳税缴费服务热线等渠道的数据资源,对诉求全面收集、深入分析、及时解决、评估验证,立足纳税人缴费人视角,进一步夯实"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服务措施的创新升级基础。
  《意见》围绕"进一步夯实税费服务供给基础""进一步提升税费服务诉求响应""进一步强化税费服务数字赋能""进一步推进税费服务方式创新"4个方面,集成推出系列服务举措。
  在"进一步夯实税费服务供给基础"方面,聚焦丰富税费服务多元供给,从"优化税费业务办理渠道"、"优化纳税缴费信用评价"、"优化涉税专业服务管理"入手,推出全面推广上线全国统一规范电子税务局、优化自然人电子税务局、助力新设立经营主体尽早提升信用级别、提高纳税信用A级纳税人年度起评分等措施,夯实税费服务供给基础,促进一些关键事项办理体验整体提升。
  在"进一步提升税费服务诉求响应"方面,聚焦涉税涉费高频热点诉求,在"健全诉求解决机制"高效响应纳税人缴费人诉求的同时,以"增强破解难题实效"为重心,进一步紧贴企业群众实际需求,分类精准施策,着力打通办税缴费堵点卡点,推出拓展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优先退税范围、编制支持制造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开展面向新办纳税人的"开业第一课"活动等措施,提高涉税涉费诉求解决效率。
  在"进一步强化税费服务数字赋能"方面,聚焦深化税费大数据应用,通过"推进数据互通共享"和"加强数字技术运用",推动办税缴费流程优化、资料简化、成本降低,推出依托部门间数据共享完善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信息预填功能、优化自然人电子税务局手机端个人养老金税前扣除"一站式"申报功能以及加快推进铁路、民航发票电子化改革等措施,切实提高税费服务水平。
  在"进一步推进税费服务方式创新"方面,创新升级"跨域办""跨境办""批量办""一窗办"等集成式服务场景,推进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异地业务线上办、丰富"税路通"跨境服务品牌知识产品、优化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电子税务局中的代理办税功能、持续优化不动产登记办税"一窗办理",推动税费服务提档升级。
  《意见》要求,各地税务机关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广大税务干部要主动增强"靠前一步"服务意识,切实履职尽责,做纳税人缴费人的倾情服务者,努力在高水平优化税费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税务实践贡献力量。
  国家税务总局纳税服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税务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开展好"便民办税春风行动",以"做纳税人缴费人的倾情服务者"为己任,重点聚焦办税缴费中的高频事项和纳税人缴费人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化拓展内外部协同配合,发挥税收大数据作用,切实打通堵点卡点,以更实作风、更大力度、更优举措提高"好办事"的便利和"办成事"的效率。
 
八部门联合印发《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决策部署,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下称《规则》)。《规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基础上,聚焦经营主体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方面40余项审查标准。
  在组织招标、选择招标代理机构、编制招标文件等方面,明确政策制定机关应当尊重和保障招标人自主权,不得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招标人自主权等。
  在保障经营主体参与投标活动方面,明确政策制定机关应当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条件,不得要求经营主体在本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缴纳税收社保或者与本地区经营主体组成联合体,不得要求经营主体取得本地区业绩或者奖项等。
  在制定标准招标文件等方面,明确政策制定机关应当平等对待不同地区、所有制形式的经营主体,不得在相关文本中以设置差异性得分等方式规定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内容等。
  在定标流程方面,明确政策制定机关应当尊重和保障招标人定标权,落实招标人定标主体责任,不得以指定定标方法、定标单位或者定标人员等方式限制招标人定标权。
  在信用评价方面,明确政策制定机关组织开展信用评价,不得对不同地区或者所有制形式经营主体的资质、资格、业绩等采用不同信用评价标准,不得根据经营主体的所在地区或者所有制形式采取差异化的信用监管措施,没有法定依据不得限制经营主体参考使用信用评价结果的自主权。
  在监管和服务方面,明确政策制定机关制定涉及招标投标交易监管和服务的政策措施,应当平等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参与,不得采取歧视性限制措施。
  在保证金管理方面,明确政策制定机关不得制定限制招标人依法收取保证金、限定缴纳保证金形式等不合理政策措施。
 
政策要闻
 
▲国家发改委将抓紧建立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机制
 
  4月2日,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主持召开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第1次专题座谈会。与京东集团、美的集团、海尔集团、格力电器、雅迪科技、格林美等6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听取企业家对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的诉求建议,并就下一步落实落细相关工作进行交流讨论。
  郑栅洁指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抓紧建立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机制,与有关部门一道,充分发挥经营主体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打好政策组合拳,强化信息、智能技术等科技支撑,推动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家装厨卫"焕新",真正把这件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企业和老百姓享有更多获得感,扎实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3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重点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
  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答记者问时透露,设备更新行动将重点聚焦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7个领域。
  "这些领域设备更新换代需求巨大",以工业领域为例,郑栅洁表示,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对于先进设备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国家发改委将围绕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此次会议的与会民营企业家指出,消费品以旧换新市场规模巨大,国家的这项部署十分具有针对性,相关行业将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大有可为,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期待满满。
 
▲上交所发布为市场办实事项目清单
 
  3月29日,上交所正式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2024年为市场办实事项目清单》。这是上交所结合推动注册制走深走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数字化转型等重点任务,以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让市场各方有实实在在获得感为主旨,梳理形成的具体落地举措。
  《项目清单》包括四个方面十件"实事",覆盖上交所上市审核、一线监管、产品创新、市场服务、信息技术等主要业务领域。具体包括:一是深入推进"阳光用权",提升监管审核透明度。开展"IPO第一课",编制发布上市公司监管规则适用"一本通",畅通与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沟通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二是大力开发基金产品,便利投资者获取稳健收益。进一步丰富科创板指数体系,推出更多红利低波ETF、债券ETF等风险低、收益稳的产品,更好满足投资者财富管理需求。三是积极开展综合服务,彰显为民服务力度温度。举办科创板新质生产力沙龙、细分行业沙龙,开展"上交所ETF二十年"系列活动,推进投资者诉求处理一体化平台建设,提升中国证券博物馆展览和服务功能。四是优化完善系统功能,推动业务办理更快更好。推进债券发行系统和交易终端建设,实现基金产品发行相关服务简易化、电子化,进一步整合"一网通办"业务系统,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和用户体验。
  本次《项目清单》发布后,上交所将全力当好"店小二"和"服务员",把每一件实事办好办实,以耐心细致、专业务实的态度做优做精监管服务,与大家共同努力把市场建设好、发展好。
 
▲文旅部将提升重点旅游场所支付便利化水平
 
  据文旅部资源开发司副司长吴科锋3月29日在文旅部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文旅部正会同相关部门对外国游客入境的便利性进行全流程梳理。
  吴科锋表示,旅游场所的便利化主要包括支付便利化和入园便利化两个方面。文旅部将聚焦重点,综合施策,积极推动旅游景区等旅游场所提升便利化水平,更好服务老年人和入境来华游客需求。在优化支付环境方面,文旅部将着力提升重点旅游场所支付便利化水平,推动线上线下支付更加便利,构建包容多元的支付环境。具体来看,包括推动国家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部建立受理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所需的软硬件设施等。
  饭店也是文旅部将着力提升支付便利化的一个重要消费场景。文旅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李晓勇表示,将充分考虑不同消费群体的支付习惯,文旅部在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的基础上,将推动进一步改善星级旅游饭店境内外银行卡受理环境和现金使用环境,努力实现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境内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同时,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外籍来华人员较多的星级旅游饭店,增加布设外币兑换业务网点,提供外币兑换服务,持续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
 
国资改革
 
国资委要求全力以赴抓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攻坚
 
  3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2024年第一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部署要求,听取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深入研究现阶段需要加大力度协调推动的重点难点问题,全力以赴抓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攻坚,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会议指出,今年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聚焦重点难点任务全力攻坚,紧盯重点任务和关键时点,全力以赴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积极开展"两非""两资"相关处置出清工作,强化跟踪监测和考核约束,建立健全识别预警长效机制和部门联动绿色通道;推动中央企业存量土地盘活利用,遴选试点项目,协调政策支持,提高企业存量土地盘活积极性;强化统筹谋划、优化配置资源,指导中央企业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激发科技人员能动性,提高科技成果研发效率和质量,使更多科技创新者在创新中受益;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企业主动加大改革力度,持续深入推进"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深化精准考核,树立更加鲜明的价值创造导向,深入推进"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对原创性技术、基础性技术等研究开展中长周期考核激励;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方向,精准施策,用好考核指挥棒,助力打通产业链堵点;突出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着力完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外部董事素质和履职能力;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发挥好各治理主体的功能作用,形成治理一盘棋合力;加强党的建设,持续深化提升党建工作效能,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力推动改革发展。
  会议强调,要优化机制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动真碰硬,有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完善国资国企体制机制,打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的堵点、断点,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委内外协调机制作用,加强沟通协调,积极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倒排工期、加快推进,推动问题分层分类及时研究解决。在改革穿透基层上狠下功夫,持续深化双百行动、科改行动等专项工程,结合新一轮改革任务的特点,准确把握各方面改革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督查督办,切实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国资委确定首批启航企业
 
  据悉,国务院国资委近日按照"四新"(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标准,遴选确定了首批启航企业,加快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据了解,去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围绕加快培育创新型国有企业,启动实施启航企业培育工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遴选一批有潜力有基础的初创期企业,在管理上充分授权、要素上充分集聚、激励上充分保障,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打造未来"独角兽"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
此次遴选出的首批启航企业多数成立于3年以内,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企业核心技术骨干平均年龄35岁左右。例如,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加快建设抗量子计算的新型安全基础设施,积极推动量子通信产业化和量子计算实用化;西安煤科透明地质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传统地测业务形态,正全力研发地质垂直领域大模型产品,有望赋能我国煤矿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航天新长征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与北京协和医院开展医工结合,积极推进面向重症急救领域的"人工肺"等高端生命支持设备研制攻关。
 
自主创新
 
苏州科创支持政策再加码
 
  据悉,苏州市人民政府3月23日发布,《苏州市实施"八大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自2024年4月1日起施行。《若干政策》提出"五个新"目标、20项政策举措,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全面提升苏州科技创新能力,努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2024年初,苏州提出,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做强创新"主引擎",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八大工程"具体包括:科技战略平台能级提升工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工程、产业技术攻坚突破工程、创新企业培育壮大工程、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工程、科技金融赋能助力工程、开放创新合作拓展工程。
  如何实施好"八大工程",此次苏州出台的《若干政策》,给出了详细举措。
  第一、强化高科技企业培育,打造产业创新新势力。企业是创新主体,《若干政策》首先"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年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超过3000万元且年度新增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对年度基础研究投入超过500万元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支持外资以及港澳台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对布局新建企业研究院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与此同时,推动高成长企业持续涌现,对获得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市级瞪羚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支持和科技贷款贴息补助,对获评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支持,最多支持5年,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
  第二、强化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提升产业科技新效能。加强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每个项目分类分阶段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设立苏州是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培育一批重大创新产品,每个项目给予2000万元支持。
  第三,强化高能级载体集群建设,打造创新策源新引擎。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按产业领域组建科创联盟,对科创联盟实施有组织科研、协同创新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分类分阶段给予最高2亿元支持,打造一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对获批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的创新平台,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支持。
  第四、强化高水平人才引育,打造引领发展新动能。"靶向招引"全球顶尖人才,一事一议,量身定制、上不封顶。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创新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项目支持。
  第五、强化高层次要素集聚,打造协同创新新生态。强化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对拥有创新技术、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给予股权投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依托"科创指数"创新金融产品,对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信贷所产生的损失,给予最高1000万元风险补偿。支持建设苏州市海外离岸创新中心,给予每年最高500万元支持;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先行先试,完善包容创新制度环境,对符合法律法规、决策程序,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不做负面评价,依法免除相关职责。
 
青海出台13条措施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据悉,为进一步激发全省科技企业创新活力、优化科技企业创新环境,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与青海省科技厅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精准落实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3个方面提出13条措施,赋能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
  《通知》明确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着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创业投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科研人才队伍培育、科技型重点产业发展。落实落细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在孵对象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围绕"成长中"科技型企业需求,落实落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免征增值税;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等多项减免政策。
  《通知》强调多元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科技创新券使用范围、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科技专员服务机制。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按照当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免税额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奖补。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购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成果评估等服务,按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合同额的80%,予以兑付创新券。对新认定的省部共建或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期内给予每年200万元的建设与运行经费支持,支持期限不超过5年。推动科技专员"组团式"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工艺技术改进、平台建设、行业性税收政策等科技创新与宣传服务。
  《通知》提出全方位持续优化服务举措,从联合开展审查、加强宣传辅导、提升服务层级、支持数据共享4个方面,推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优惠政策落地生效。
 
节能减排
 
我国将在县域农村建成一批就地就近的风电项目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广大农村因地制宜推动风电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通知》要求,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旗)域农村地区,以村为单位,建成一批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的风电项目,探索形成"村企合作"的风电投资建设新模式和"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新机制,推动构建"村里有风电、集体增收益、村民得实惠"的风电开发利用新格局。
  《通知》强调,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谋划,宜建则建,试点先行,条件成熟一个就实施一个,不搞一窝蜂,不一哄而上;要坚持村企合作、惠民利民,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以村为单位,以村企合作为主要形式,充分调动村集体和投资企业双方积极性,既促发展,也惠民生;要坚持生态优先、融合发展,以符合用地和环保政策为前提,与乡村风貌有机结合,与农村能源协同互补,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
  《通知》明确,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部门、电网企业等单位,结合实际研究提出总体方案。各地市根据省级总体方案,按县(市、区、旗)编制细化实施方案,有序推动实施。各类投资主体与相关村集体按"村企合作"模式,共同参与风电项目开发建设运行。县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收益共享落实情况,协调发挥项目收益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通知》提出,鼓励各地探索试行备案制,结合实际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农村零散非耕地,决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依法依规办理项目用地,对不占压耕地、不改变地表形态、不改变土地用途的用地,探索以租赁等方式获得。项目以就近就地消纳为主,由电网企业实施保障性并网,上网电价按照并网当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执行,鼓励参与市场化交易,参与市场交易电量不参与辅助服务费用分摊。鼓励依法通过土地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共享项目收益,鼓励与其他清洁能源形成乡村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落实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金融政策,在融资、贷款等方面加大对项目的支持力度。
  同时,《通知》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市场机制、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监测监管4方面保障措施。
  据悉,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发〔2024〕1号)明确要求,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
  为推动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2022年以来,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行业协会和智库机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和农村情况,研究提出了实施方案,广泛征求了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各电网企业、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和开发企业等意见。202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三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共同组织实施。
 
上海部署2024年节能减排重点工作
 
  据报道,上海市发改委于3月29日印发《上海市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以下简称《安排》)。《安排》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安排》指出,2024年全上海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煤炭消费总量持续控制。工业和通信业(含IDC及5G基站)方面,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通信业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15万吨标准煤以内。交通运输业方面,航空客运业、航运业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力争有所下降,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50万吨标准煤以内(不含新增国际航线能耗)。公共建筑方面,既有超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以上;实施建筑节能改造(节能率不低于15%)100万平方米以上;行业内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达到合理值比例达到90%;行业内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达到先进值比例达到40%。公共机构方面,市级机关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碳排放)下降1%;市级机关单位人均能耗(碳排放)下降1.2%。
  《安排》对上海市重点企业提出煤炭控制目标: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华能华东分公司、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石化高桥石化分公司的煤炭消费(不含石油焦)总量控制目标分别为773万吨、729万吨、856万吨、1170万吨、190万吨、182万吨和59万吨。
  《安排》明确提出16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包括,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目标,加强绿证与能耗双控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引入市外绿电资源,推进市内新能源建设,力争新增光伏装机60万千瓦以上;组织各领域、各区抓紧下达重点用能单位年度节能降碳目标,"百""千"家工业重点用能单位年度能耗总量原则上削减1%以上,"百""千"家交通重点用能单位年度能耗强度原则上削减1%以上。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和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核心支撑作用;持续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全民参与;推进绿色低碳区域行动,启动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项目创建;加快构建本市排污权市场化交易机制,协同推进长三角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实施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和监督执法等。
  就深入推进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安排》指出,加快吴泾等重点区域整体转型,推动漕泾综合能源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落后产能调整力度,实施调整项目450项。加快布局和培育绿色低碳新赛道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储能、氢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赋能,推进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落实"百一"行动计划,推进100家重点用能单位完成能源审计。
  《安排》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数智平台功能全面上线。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碳排放双控目标考核制度。制订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办法。推进各区全面完成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完善产品碳足迹相关制度,推进低碳供应链建设。
 
中石化启动绿色企业行动第二阶段计划
 
  据悉,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国石化于4月1日在北京正式启动绿色企业行动第二阶段计划,将围绕降碳、减污、提效、增绿四大行动制定22项措施,力争到2028年绿色生产体系基本建成、绿色竞争力显著提升,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石化产业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推动中国石化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2018年4月,中国石化启动了全产业链绿色企业创建行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截至2023年,绿色企业行动第一阶段计划确定的5大目标、25项重点工作任务已全面完成,113家企业完成绿色企业创建,绿色采油气管理区、绿色装置、绿色加油站等10类绿色基层创建比例达85%,2023年,63家单位评为A级绿色企业,"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企业基本建成,为中国石化开启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企业行动第二阶段计划包括开展降碳、减污、提效、增绿四大行动。其中,降碳行动将聚焦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结构多元化、碳捕集利用、甲烷管控、碳资产管理、碳足迹管理等,力争打造600个碳中和示范引领项目,碳履约率100%。减污行动将聚焦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无废集团建设、环境风险管控等,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行业领先。提效行动将聚焦提高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原辅材料、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等,力争实现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5%等指标。增绿行动将聚焦推进绿色生态设计、绿色科技创新、绿色数智化建设、绿色供应链打造、绿色基层标准化建设、绿色文化建设等内容,让"无废集团"建设成为全国标杆。
 
劳动用工
 
专家敦促规范劳务外包发展
 
工人日报4月1日刊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李文静撰写的文章,敦促规范劳务外包发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务外包,在实践中相近的概念还有人力资源外包、岗位外包、产线外包、劳务分包等。自2012年劳动合同法修订收紧了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制以来,部分用人单位为规避劳务派遣用工限制,转而采用劳务外包方式。近年来,劳务外包进一步与平台用工相结合,成为当前灵活用工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由于缺乏直接法律规制,市场上劳务外包大量涌现,对相关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出挑战。
  当前劳务外包的主要应用形式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对劳务外包做出明确定义,一些研究中通常将劳务外包等同于“外包”“业务外包”“服务外包”等大概念,进而对其发展合理性等问题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劳务外包只是外包的一种类型,是以劳务为主要对象的企业外部寻源方式。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组织方式,劳务外包应是企业在综合评估内部组织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这意味着,企业选择劳务外包,是以放弃组织体内部的“指示权”为代价换取不再对劳动力提供者承担法定保护义务。可见,劳务外包属于在企业外部通过其他合同安排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方式,因此在法律性质上不属于企业用工,而系企业经营行为。
  当前,劳务外包在我国许多行业都有所呈现,但具体样态和主要问题有所差异。在工程建设领域,劳务外包主要表现为“劳务分包”的形式,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层层分包”,最终表现为由不具法律主体资格的包工头带领农民工完成生产作业。制造业劳务外包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呈现出类似工程建设领域“层层分包”的特征。制造业的劳务外包多表现为“产线外包”,但承包方(目前主要是人力资源公司)通常不自行招用劳动者完成生产任务,而是继续将生产任务向劳务中介转包或分包,最终由“小时工”或“日工”完成工作任务,日薪化、周薪化趋势明显。服务类和办公室类岗位目前也存在外包化趋势,主要表现形式是“岗位外包”,涉及的岗位包括交通物流、终端销售、休闲娱乐服务、财务、行政、客服等。当前,“岗位外包”多通过灵工平台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间的业务合作关系”,岗位外包劳动者被归为个体经营者,不享受劳动法上劳动者享有的保护。此外,新业态中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将业务直接发包给网约劳动者,部分将业务发包给用工合作企业。后者少数情况下自行招用劳动者完成承包业务,但大多数继续将相关业务外包至网约劳动者。
  不同领域的劳务外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共同特征是外包后发包方被隔离了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而外包后的环节则呈现出去劳动关系化倾向。区别在于,有的领域去劳动关系化是通过层层分包实现的,有的领域是通过灵工平台操作实现的。其结果是,外包劳动者普遍失去劳动法上的主体身份,各项劳动权益难以获得周全保障;部分情况下,外包劳动者甚至成为劳务派遣的替身,存在假外包真派遣情况。
  现行规制路径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劳务外包的规制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发包人责任的相关规定,主要是特定情形下发包人对承包人雇佣的劳动者承担连带责任、相应责任、用工主体责任、清偿责任的规定,但上述责任内容主要涉及劳动报酬或工伤赔偿,至于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权利主张,司法实践中一般不予支持。其二,禁止转包、再分包的规定,但仅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且在实践中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其三,以用工事实认定用工关系性质的规定。2005年印发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我国以用工事实认定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标准,成为识别隐蔽劳动关系的重要工具。同时,近年来相关政策文件多次重申以用工事实认定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并结合互联网平台用工实际对新就业形态中劳动关系认定标准进一步细化。
  综合分析上述治理策略仍可发现,我国现行法规政策对劳务外包的规制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发包人责任缺失,外包易成为“隔离墙”。目前我国关于发包人承担责任的情形仅限于承包人不具有用人主体资格的情况,如果发包人选择具有用人主体资格的承包人,其相关责任自然被隔离;在层层分包未被禁止的情况下,越往下游相关主体承担责任能力越弱,劳动者权益保障越不足。其二,对各种再分包、转包规制不足。一方面,对企业可将何种业务外包未设置限制;另一方面,对再分包和转包规制不足,层层分包不仅导致实际用工主体难认定,且参与主体均会从层层分包链条中获取利润,最终导致用工主体成本上升,劳动者利益受损。其三,假外包真派遣认定标准不明确,法律责任难落实。虽然《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假外包真派遣的法律责任,但并未明确认定标准。
  规范劳务外包的策略选择
  从保障外包劳动者权益视角考量,对劳务外包的规制可区分规避型虚假外包与真实合法外包分别制定规制策略。针对规避型虚假外包,主要考虑通过源头制度设计最大限度消除企业使用虚假外包的动机,与此同时加重并落实虚假外包的法律责任以增加其违法成本。具体措施可以考虑借鉴建筑行业禁止劳务分包转包与再分包的做法,对于单纯以劳务为内容的外包行为,要求承包单位必须依法招用劳动者完成工作任务,不得再实施转包、分包;承包单位实施转包、分包的,转包、分包行为无效,承包单位作为相关劳动者的用人单位直接承担责任。与此同时,进一步明确假外包真派遣的认定标准,着重从业务独立性、实际管理主体及业务完成交付方式等角度识别假外包行为;对被认定为假外包的,严格落实相关法律责任,按要求补足外包劳动者缺失的劳动权益;开展联合检查,对于因实施假外包导致的税收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罚,增加企业违法成本。
  针对依法合规的外包行为,主要考虑建立发包方对承包单位招用的劳动者劳动权益承担连带责任制度,依据实质公平原则合理分配各方责任。具体措施方面,可规定如果发包方对承包单位劳动者劳动条件能够实施实际影响,则应对承包单位劳动者劳动权益承担连带责任,应将劳动报酬、工伤赔偿、社会保险权益均纳入连带责任范围。与此同时,为鼓励发包方主动督促承包方依法合规用工,可设置连带责任免除制度,即如发包方履行了对承包方依法合规用工的监督与督促义务,可免除连带责任。
 
新质生产力的劳动特征与工会作为
 
工人日报4月1日刊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刘向兵撰写的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工会应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好,需要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和主要受益者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产率,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科技创新是有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不同形态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的目的和结果也不相同。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提高生产率的作用,主要来自“熊彼特机制”,创新是企业家在优胜劣汰的创造性破坏过程中重新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每一次大的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常常伴随着收入分配和财富差距的扩大。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考察了近两个世纪以来20多个欧美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发现两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一直在上升。资本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并形成资本、科技、垄断之间的密切关系,技术进步的红利不断被资本获取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被替代,劳动者地位不断下降,并形成失业、环保和贫富差距等问题。
  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遵循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生产力,是弘扬劳动创造价值、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的生产力,广大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和主要受益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首先体现在亿万劳动者身上。
  劳动技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与核心生产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在全球化进程及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已经进入金融资本主义阶段,金融系统通过货币财富的积累凌驾于产品生产过程之上,金融资本逐渐从实体经济部门的支持者转变为依靠自身交易获得高额利润的“自盈利者”。尤其在与高技术结合时,金融资本支撑高技术发展,高技术的成果首先应用于金融资本。然而,西方国家聚焦于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在金融资产急剧增长的同时,正面临“脱实向虚”——产业空心化、实体经济凋零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后果。
  而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体系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应用场域。技能作为链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基础、最核心的劳动要素,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支撑。尤其是制造业领域,已逐步由传统加工制造延伸至高精尖技术创新、精密仪器制造、一体化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等高附加值领域,需要一大批能够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能够承担打通技术突破和创造发明“最后一公里”重要任务的高素质产业工人。
  中国工会具有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天然优势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最显著、直接和可持续性的源泉。资本、劳动、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分别做出自身贡献,但全要素生产率则是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和协调,反映了资源配置状况、生产手段的技术水平、生产对象的变化、生产的组织管理水平、劳动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以及经济制度与各种社会因素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这其中,工会制度和工会工作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在以劳资抗衡为核心特征的西方工会制度中,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对企业的生产和运营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效率。而中国工会制度强调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维护劳动权益的同时,也要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双向积极性,不断改进生产流程,推动发明创新,发展劳动技能,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实证研究证明,工会通过开展技能提升、民主管理、集体协商等一系列工作,一方面,显著提高了工人小时工资率,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面,另一方面,和谐劳动关系带来的低离职率能够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增加提升员工素质和技能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研发项目和活动的开展,工会密度对技术进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中国工会具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天然优势,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
  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组织要加深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理解,从劳动者、劳动技能、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等角度更好地认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作用。首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广大职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力军作用。其二,当前技能人才短缺、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会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应加快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培养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大军。其三,和谐劳动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保障。工会应通过搭建民主参与平台、素质提升平台、创新创效平台、利益共享平台、文化活动平台等,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专家论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几个哲学观点
 
广州日报4月1日刊发中共广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柳琳撰写的文章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多次作出重要论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说,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课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方能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历史进程中展现新作为。
  坚持唯物史观,用好“两大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两个基本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也被称为“两大规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本身就是顺应科技革命新趋势,抓住生产力发展最新成果的体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遵循生产力发展一般规律,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如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天眼”巡天、北斗指路、动车飞驰、C919翱翔等一项项科技成就,无不彰显新时代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顺应新技术革命的历史潮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利的上层建筑条件,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持矛盾分析法,处理好两大关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特殊性、矛盾主要方面、矛盾对立统一等,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内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准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增强问题意识,在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中推进发展。
  一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但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更不能搞“一哄而上”“一种模式”。传统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在吸纳就业、有效投资等方面发挥着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更多领域形成,又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联动效应。要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其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在严格环保、淘汰落后产能基础上,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处理好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动力。从根本上说,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靠改革。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聚焦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为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系统思维,抓好系统集成和统筹协调
  系统论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用联系、发展和整体的观点看待事物。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可持续性。
  一方面,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创新资源统筹配置。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也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创新要素分散、资源配置低效。要用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国家实验室、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实验室等布局力度,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通科技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四梁八柱”。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基础研究等市场难以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环节,要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更高水平开放中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道路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着眼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广泛地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这需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既是新质生产力的参与者、推动者,也是受益者。要通过开发就业容量大的新兴产业,拓宽多元化、高质量就业渠道。引导新质生产力发展惠及更广泛人民群众,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要把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追求,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注重分好“蛋糕”,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体现到千家万户都能过上好日子上。
 
高帆:统筹兼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经济日报》4月2日刊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帆撰写的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体现出将战略和策略相统筹、将趋向与路径相结合的显著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理论的新范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社会实践的新课题,必须分析生产力的形成因素及变化趋势,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及核心标志,凸显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对生产力理论和实践、生产力发展历史和趋势、生产力推动主体和动力等方面的深刻把握,是一个与国民经济中多个领域紧密关联的动态过程。从系统观念和全局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统筹兼顾,汇聚多方合力,形成强大动能。
  其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着力提高要素组合效率,同时兼顾要素供给维度的调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对生产力的作用。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缩减、占比下降,要素供给状况正发生深刻转变,需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来激发人口红利,将知识、数据等纳入要素范围。考虑到有形要素供给往往存在数量约束,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将侧重点转向要素组合效率。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更具持久性和稳健性。因此,必须推动要素再配置,推动要素组合方式创新,使不同要素组合体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其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更加突出制度变革对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加凸显科技对生产过程的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壮大科技研发队伍、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科技创新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下发生的,制度变革是科技创新的客观要求,只有在制度调整并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条件下,科技创新及其对生产力的支撑作用才具有根本保障。为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微观主体的创新活力。通过制度层面的优化,为创新者提供更宽松的氛围、更充分的激励和更稳定的预期。
  其三,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将供给驱动和需求牵引相协同,特别是要解决影响需求扩大的主要瓶颈。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微观层面通常体现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供给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关注供给驱动,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供给端变化会塑造需求端的消费规模、层次和结构。同时,生产力不能脱离需求而单独存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供给,必须通过交换转化为消费才具有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导向,充分发挥需求对生产力发展的牵引功能。要积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将绿色、养老等新兴需求及时纳入生产体系,着力缩小城乡、地区和行业收入差距,不断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扩大需求的过程中向供给端准确传递市场信号,有效发挥需求牵引的重要作用。
  其四,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通盘考虑效率增长和结果分配两个方面,充分研判和应对可能产生的多重效应。就经济核算而言,生产力发展集中体现为GDP的增长。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新发展动能,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伴随着效率增长,这对于社会财富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不同领域的进程及结果存在差异,一般会率先发生在对市场变化敏感、创新能力突出的部门或企业,这些部门或企业往往属于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对一般劳动者提供的就业岗位可能会减少。可见,新质生产力在提高整体生产效率的同时,有可能会对不同群体的收入和就业状况产生影响,这种结果分配的非均匀特征值得关注。必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社会化分工的需要,统筹推进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发展,并做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稳定和扩大就业等方面的工作。
  其五,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将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充分释放不同地区的创新和探索潜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不同地区的禀赋条件、产业特征存在差异。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整体部署和战略规划下探寻发展路径。为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应在宏观层面确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出台产业引导政策推进基础研究工作和重点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考虑到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等特征,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应赋予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要的探索空间,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财政管理制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各地依据自身条件和比较优势,推进不同产业或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创新活动,从而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发展图景。
  其六,发展新质生产力,应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形成长效机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新型生产关系可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密关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包括界定和保护产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则完善等降低交易成本,调节收入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增强在基础研究和重点产业领域的财政投资,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熨平经济波动等。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与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行为密切相关。解答好新质生产力发展课题,当务之急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稳定企业发展预期,优化营商环境,将民营企业投资增长、创新型实体类项目投资增长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加快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消除要素再配置的制度障碍,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使企业基于市场信号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驱力量,更好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刘海军:系统谋划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
 
《经济日报》4月2日刊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海军撰写的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系统谋划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来,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备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的新特点。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重点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科技创新会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要着眼未来、立足长远,做好顶层设计和远景规划,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一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用企业数字化转型撬动产业升级,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二是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统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工程技术研发,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先进产业集群向产业链集群转变,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三是加快未来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既有通过新技术迭代产生的,也有通过数实融合转型而来的。要在夯实现有优势产业的前提下,长远规划设计未来产业发展路线图,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促进创新链落地和价值链升级,用原创性技术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用颠覆性技术激发产业创新能级跃升,强化创新能力与发展优势,打通产业增值新通道。四是加快数实融合步伐。目前,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得到更广泛应用、作用进一步凸显。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出数实融合新业态。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破科技创新的领域隔阂、时空限制,形成多学科、跨地域、全周期的创新资源分布格局,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系统谋划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要抢抓机遇以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先进绿色科技推广应用,综合考量技术的适用性、成熟度和体系化,优先选用新能源、新材料及低功耗、可复用的绿色科技产品,解决技术嵌入业务、场景的适配难题,提高技术兼容性和利用率;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按数据流转路径增加相应绿色节点,把低碳循环经济扩大到整个产业链系统,以优质要素加速流动助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既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又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总结提炼具体经验,不断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需要新型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确保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优化配置。在系统谋划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的过程中,需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痛点、堵点和卡点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制度环境。一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通过培育和集聚创新人才,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新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变革。二是完善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配置机制。加快数据要素基础制度落地见效,逐步扩大公共数据授权、数据交易监管等的适用范围,及时出台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算力网络、元宇宙等新技术的管理办法,充分释放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潜能。三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生态系统。在制度创新和技术革新的共同作用下,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更好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不断汇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
 
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人民日报3月28日刊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曹永栋撰写的文章指出,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创新起主导作用。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渗透、融入各个生产力要素之中。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劳动资料也将相应更加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也会随之提升。通过创新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将科学技术渗透和融入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并促进三者优化组合,就会推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为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
  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近代以来的几次工业革命,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过去主要是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有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能够综合反映资源配置状况、生产手段的技术水平、生产的组织管理水平等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良好基础。抓住机遇加快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有利于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
  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和方向,而且能够带来更高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效率。它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根本宗旨看,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问题导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忧患意识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专家论点辑要
 
  ▲人民币或出现相对平稳运行和适度增值的趋势
 
  3月29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在"财富变局 湾区机遇"2024年度大湾区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人民币预计将出现相对平稳运行和适度增值的趋势,中国或成为国际资本的一个选择方向。
  连平预计,美联储今年内会进行降息,降息将导致美国投资回报率下降,也可能导致资本流出美国。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可能成为国际资本的一个选择方向,背后的重要因素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比较平稳。
  国内财政政策方面,连平预计,2024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可能比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2009年时更大。不久前,中国宣布计划增发1万亿元超长期国债,这将给经济运行带来强劲的支持。
  货币政策方面,连平认为,2024年国内货币政策将继续偏松操作,保持灵活适度和精准有效,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调节功能。针对"近日中央银行可能实施QE政策"的市场传闻,连平认为,央行扩表大规模买国债投放货币的可能性非常小,为了调整央行资产负债表和调节市场波动,央行可能会在二级市场进行操作,但不是为了投放更多货币而进行大规模QE。
  资本市场方面,连平认为,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政策对企业上市进行了规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平衡了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向好,预计资本市场将进一步走好,这对财富增值是一个积极因素。
  人民币汇率方面,连平表示,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差距、物价水平和国际收支四个方面来看,人民币可能出现相对平稳运行和适度增值的趋势。
 
中小企业
 
上海出台20条中小企业减负举措"组合拳"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中小企业成本。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介绍,此次出台的措施自2024年3月23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4年12月31日,实施五方面20项举措,切实回应企业诉求,直击企业痛点,深挖减负潜力,以政府收入的"减",换取企业效益的"加",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乘"。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石燕介绍,2016年至2023年上海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累计超过1万亿元。今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要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制定执行本次措施,预计今年新增减负超1170亿元。
  在降低税费成本方面,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继续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六税两费",对经认定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发生亏损的,可按照规定申请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阶段性降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自2024年4月起,上海降低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费收费标准50%、国产药品注册费收费标准50%、境内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费收费标准65%。
 
经贸态势
 
美发布《2024年外国贸易壁垒评估报告》
 
  据悉,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3月29日发布2024年度《对外贸易壁垒国家贸易评估报告》(简称《报告》)。在这份近400页的《报告》中,中国成为美国针对的主要国家,涉及中国的内容多达45页。
  《报告》特别提到中国在农产品、非市场政策和做法以及数据政策方面的壁垒。在农产品方面,USTR指责中国在一系列农产品和食品进口上存在不透明且繁琐的监管审批要求;中国国家主导的非市场经济和贸易方式继续为中国企业提供所谓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今年的报告中,USTR对中国的指责涉及多个领域,内容陈旧且一如既往地缺乏具体案例。甚至是情势已变,仍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地进行捕风捉影。霍建国说,近年来中国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竞争、反对垄断,坚定维护国际经贸体系。相比之下,美国却出于本国利益需要,不断破坏多边贸易规则,频繁采用关税、歧视性补贴等措施,滥用出口管制,为全球自由贸易设置了大量壁垒。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的《报告》移除或删减了一些往年报告涵盖的非关税、数字贸易方面的贸易壁垒定义,例如,欧盟《数字市场法案》、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数据本地化要求以及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网络新闻税等法规不再被列为贸易壁垒。这一做法招致代表美国跨国公司和技术企业协会的不满。美国《国会山报》称,科技公司对这些改动尤其感到愤怒。美国计算机和通信业协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马特·施鲁尔斯在一份声明中说:"过去10年,美国经历了持续且不断增长的逆差,而科技行业成为美国出口的亮点。在数字贸易壁垒面前退缩将使美国的全球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受到严重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在数字经济、数据产业上一直倚仗绝对优势,在全球推行自由化,反对贸易壁垒。但是随着全球尤其是中国数字经济的崛起,美国的危机感与日俱增。开始对他国数字经济进入美国,或者数据流出带来的安全等问题进行政策上的调整,这促使美国近年来对数字经济贸易政策的态度发生了大转变。屠新泉认为,美国数字经济在全球市场上由强调进攻,开始增加防守的意识,其利益诉求正在发生改变,并从完全关注企业利益转向兼顾数据安全上来。
  据报道,针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3月29日发布的《2024年外国贸易壁垒评估报告》将中国列为首要关注国家,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4月2日回应称,各国贸易政策是否构成壁垒,应以是否违反世贸组织规则作为判断标准。美方报告未提供任何证据,证明中方相关政策和做法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却武断指责中国存在所谓"非市场"政策和做法以及在农产品、数据政策等方面存在壁垒,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这位发言人表示,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成员,始终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体系,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反观美方,坚持"美国优先"的政策取向,无视多边贸易规则,任意对他国加征单边关税,制定歧视性产业政策,以"国家安全"为由滥用出口管制、投资限制等措施,限制外国在美投资企业参与政府采购,人为设置大量贸易壁垒,妨碍公平竞争。包括中方在内的世贸组织成员对此高度关切。
  这位发言人说,美方应停止对他国的不实指责,切实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共同维护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
 
美国升级对华芯片出口限制
 
  据报道,拜登政府3月29日修订了五个月前出台的规定,旨在使中国更难进口美国的高端人工智能芯片。
  这些规定于去年10月发布,旨在停止向中国出口由英伟达和其他美国公司设计的更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这是华盛顿一系列旨在阻止北京获得美国尖端技术的措施的一部分。
  美国商务部29日表示,新修订的规则将于4月4日生效。
  另据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29日披露,美国正在草拟一份中国先进芯片制造商的名单,让美国企业更容易遏制技术流向中国,进而有效禁止中国的先进芯片厂商取得美国的关键技术与设备。这份名单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公布。
 
日本在东盟推"扫码互通"存四个意图
 
  据悉,中国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4月1日在环球时报发表文章,明确指出了日本在东盟推"扫码互通"的四个意图。
  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日前表示,日本和东盟国家将于2025年实施跨境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各方已开启相关谈判。从具体实施层面看,日本将以日本制定的"JPQR"作为日本-东盟扫码支付的体系标准,前往相应国家的日本和东盟国家游客,只要扫"JPQR"二维码就能跳过中间结算,用本国电子账户的余额完成支付。
  对于日本-东盟推进二维码互通,有人担心日本意在拉拢东盟,强化双方经贸关系,此消彼长之下势必弱化中国在东盟的影响力。也有人对该体系嗤之以鼻,据METI数据,2022年日本二维码和相关扫码支付仅占其非现金支付金额的2.6%,日本人自己都还玩不明白,怎么影响东盟?
  QR码(Quick Response Code)是常用的二维码之一。从技术上看,中国的扫码支付和日本的"JPQR"可说是师出同门。国内扫码支付普遍使用的是日本人原昌宏发明并开源的QR码,而"JPQR"也属于QR码的标准体系。从结算体系上看,二维码支付互通的真正难点不在技术,而在于后端支付结算体系互联互通。跨国支付需要额外的跨境货币结算,这就必须通过双边政府、央行、商业银行等协商来构建可行、高效的跨境扫码支付结算体系。
  扫码支付的关键不在QR,而在其背后的结算体系。由此可以推断出日本在东盟力推"扫码支付"互联互通的小九九:
  其一,日本想主导东盟支付市场。支付系统不统一制约了东盟经济一体化。中国之所以能普及扫码支付,是因为中国本身是统一大市场,如同书同文、车同轨,无论在中国哪个省扫码,背后的结算系统都是一体的。而东盟有十国,没有统一的跨境结算系统制约了彼此之间的经贸联系。2022年,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5个东盟国家就签署了实现二维码结算等统一标准的备忘录。日本正是看到东盟的需求,借机以调和的方式推销日本的"JPQR",让这套扫码支付标准成为东盟支付一体化的核心,进而让日本支付企业进入东南亚。"一流企业定标准",标准制定者在市场竞争中将占据优势地位。
  其二,日本想要挑战美元结算体系。国与国直接结算,就绕过了当前的美元结算系统SWIFT,此举可以强化日元在国际结算中的地位。去年11月,日元被人民币超越,落到第五位结算货币的位置。主权货币国际地位提高,意味着可以用本国印刷的纸币购买他国实打实的商品,利益可观。既得面子也得里子,日本力推双方扫码支付互联互通就存了这个心思。
  其三,日本希望借经济手段嵌入东盟,与中国争夺对东盟的影响力。东盟目前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给中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承接了我国部分低端制造业,东盟产业增多、就业上升,中国商品在东盟市场走俏并走向世界,形成双赢的局面。而在东盟的劳动力、资源、基建等方面,中国和日本一直存在竞争。日本推进东盟内部扫码支付联通如果成功,客观上将提高日本在东盟的经济影响力,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其四,日本想以外促内,帮助其国内普及扫码支付。QR码早在1994年就被发明,2020年日本曾试图推进"JPQR"标准,但并没有在国内激起水花,反而在中国得到广泛普及。不仅是中国,东南亚在中国影响下,扫码支付比重也在逐年攀升。据金融服务公司FIS数据显示,印尼和泰国包括二维码支付在内的数字技术支付使用率分别为28%和23%。事实证明,扫码支付比银行卡、现金更高效,是大势所趋,还能增强经济活跃度。保守和从众是日本人拒绝扫码支付的重要原因。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让日本人出国不得不扫码支付,从而在国内形成风潮,在社会层面打破守旧和从众心理的桎梏。
  中国和东盟间的经贸关系牢不可破,但日本的行动似乎也给中国提了个醒:主导东南亚支付标准、建立一套便利的跨境结算体系的国家为什么不能是中国呢?近期,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重点强调"提高外籍人士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中国发展需要吸引外资、深化开放,而开放的关键是提高货物、资本、人员流动的便利性。如果中国能够打通跨境结算体系,外籍人士支付难题势必迎刃而解。
  不仅如此,此举也有利于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在海外发展,也方便中国游客出国。想象一下,未来只需一部手机,中国公民即可去"新马泰"自由行,这是何等便利。况且,日本所图虽然不小,但中国优势更大。中国产业处在东盟产业链上游,对东盟经济有更强的影响力,此背景下,中国推动东盟扫码支付互联互通必然事半功倍。而一旦有了一个成功案例,结算体系建立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到任何一个第三方国家和地区。届时,可不仅仅是一个扫码支付,而是跨境支付全球化联通,也势必能够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地位。
 
投资视点
 
央行上海分行等八部门要求加大民营企业信贷投放
 
  据悉,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市委金融办、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上海证监局、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和市工商联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上海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月"活动的通知》(简称《通知》),围绕20条服务民营经济的具体举措,将在4月份集中开展针对性强的政策宣贯、银企对接等活动,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环境,着力提高民营企业融资获得感和满意度。
  《通知》提出,在沪金融机构要加大民营企业信贷投放;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提高民营企业贷款稳定性和便利度;加大首贷拓展,强化担保支持力度;为科技型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经济绿色和转型融资支持;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做好民营经济供应链融资;建立健全纾困解难长效机制;加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力度;加大民营企业上市辅导培育力度;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更好服务民营企业;提升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优化跨境金融外汇特色服务;加大金融科技手段应用;优化内部业务流程和提高不良容忍度;持续推进普惠金融顾问制度,进一步扩大线下枢纽覆盖面;优化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投资政策;健全完善优质民营企业名录;深化"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建设。
  《通知》强调,要牢固树立"一视同仁"理念,深刻认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沪银行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走访调研,了解民营企业融资瓶颈,针对性地改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各相关机构要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经营单位,在服务月期间集中开展活动,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持续优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环境,助力上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发文推动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
 
  据悉,浙江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从推动货物贸易创新发展、支持贸易无纸化、加快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领域开放、探索推进跨境数据流动、优化营商环境等五方面提出30条措施,支持加快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
  其中,在推动货物贸易创新发展方面,《若干意见》鼓励临时进境货物通过担保机制暂时免缴关税,简化了专业设备、展品等货物的进出境流程,延长复运期限有明确路径;放宽对进口葡萄酒标签的限制,优化原产地证书处理规定,减少企业在关税优惠方面的不确定性。
  支持贸易无纸化方面,积极推动"单一窗口"系统的国际深度对接,实现申报信息和监管数据共享,提升通关效率,支持银行基于电子提单进行信用证、融资及离岸贸易的真实性核验,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步伐。
  《若干意见》提出,将加快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领域开放,完善跨境电商支付结算体系,允许符合条件的电子仓单平台接入海外设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同时,探索推进跨境数据流动,研究制定浙江自贸试验区内需纳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个人信息保护认证管理范围的数据清单,探索建立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和新型跨境数据管理模式,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
  值得注意的是,为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意见》提出给予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内部专家随行家属入境便利,强化政府采购透明度,加强国际数据互认与人才交流。
 
郑州推进住房"卖旧买新、以旧换新"
 
  4月1日,郑州市房管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郑州市促进房产市场"卖旧买新、以旧换新"工作方案(试行)》,旨在进一步激活郑州市二手房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供需匹配,加快优质商品房供应,逐步形成住房一、二级市场联动与梯次消费效应。
  据介绍,该项工作按照"政府支持、职能部门监督、行业组织协调、专业机构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稳步推进实施,2024年全市计划完成二手住房"卖旧买新、以旧换新"1万套。
  如何推进住房"以旧换新"?郑州市从政府主导层面出发制定配套支持政策,采取国有保障房运营公司收购和市场化交易两种方式,推进郑州市主城区有改善性住房需求的群众安全、高效、快速达成换房目的。方式一:郑州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发集团")收购二手住房,促成群众通过"卖旧买新、以旧换新"购买改善性新建商品住房。先行在金水区、郑东新区等区域进行试点,试点期间完成二手住房"卖旧买新、以旧换新"500套,逐步在主城区全面实施,全年计划完成5000套。
  方式二:政府政策鼓励,群众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卖旧买新、以旧换新"。全年计划完成二手住房"卖旧买新、以旧换新"5000套。
  对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换购新建商品住房的,郑州市现行的契税补贴30%政策延续到2024年12月31日。
  郑州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郑州二手房市场交易1133万平方米,全年成交10.2万套。但在市场恢复过程中,居民二手房与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不足。目前郑州挂牌出售二手房的客户,不少人有改善性换房需求,说明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同时卖房难、周期长等因素,已成为群众实现改善性换房的阻碍。
  群众可通过郑州市房源信息共享和发布综合服务平台登记拟出售房源信息,同时选定意向购买房源,与开发企业签订《新房购买意向书》。随后由专业房地产评估机构对旧房进行评估后出具评估报告,城发集团和换房群众进行洽谈收购、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等事项。
 
安徽出台"营商创优新100条"
 
4月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安徽省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2月18日发布的《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4版)》(以下简称《提升举措》)。
  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孙东海介绍,《提升举措》聚力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践诺守信的社会环境,包括主文件和100条具体措施,即"营商创优新100条"。
  --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围绕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用求人、办事便捷高效,推动系统集成、强化数据共享,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如,提出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重点在企业开办注销、"带押过户""二手房转移登记与水电气联动过户"、知识产权等10余个领域推出系列改革举措,重构跨部门业务办理流程,实现联动审批、集成办理,大幅压减办理时长、材料。再如,打造线下企业服务专区,深化全程代办服务改革,全面提升帮办代办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度等。
  --打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围绕加快提升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水平,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获得水电气网、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劳动力市场监管等领域推出33条举措,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要素保障。如,建立"一码关联"地籍调查新机制,为企业提供项目用地、建设、竣工验收、交地(房)即交证等全生命周期高效服务;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高成长性企业信贷融资支持计划,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无还本续贷投放规模;建设人力资源网上"超市",实现"企业一键找人才、人才一键找岗位";推动全口径供电可靠率达到99.95%,优化水电气网联合报装等。
  --打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坚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企业开办注销、市场监管、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综合提升等重点领域推出18条举措,全力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更公平的发展机会。如,深化公平竞争政策落实,开展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执法质效提升行动,协同沪苏浙共同开展长三角区域公平竞争执法联合行动;深入开展政府采购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解决妨碍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等问题;健全招标投标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强化突出问题治理,重拳打击职业化串通投标团伙,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等。
  --打造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办理破产、执行合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综合提升等领域推出16条举措,着力实现重法度不失温度、重程序不失效率、重真情不失分寸。如,推行善意文明司法、建立企业财产处置宽限期等新机制,最大限度减轻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完善涉企诉讼绿色通道,加快提升涉企案件办理质效,深入推进"法院院长接访企业家";坚持知识产权同等保护,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高标准推进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法律服务新高地等。
  --打造践诺守信的社会环境。坚持以政务诚信引领带动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在政府履约践诺、拖欠账款清理、企业信用修复、经营主体信用建设、涉企舆情处置等方面推出10余条举措,营造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围。如,提出完善"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破解招商项目履约难题;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确保账款清欠到位、承诺兑现到位;深化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健全涉企舆情联动处置机制,坚决防范谣言冲击企业品牌、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等。
  --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理念,在跨境贸易、综合保税区建设、口岸建设等领域推出系列举措,推动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如,提出深化"智慧口岸"建设和口岸数字化转型,推动实现出口企业一键获取报关单信息;优化综合保税区货物监管,创新"一票多车"监管模式,提升卡口通行效率、节约企业运输成本;深化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出口货物"抵港直装"改革;推进港口、机场、货站、堆场等收费环节手续全面电子化,清理查处违法违规收费行为,进一步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费用等。
 
四川印发科技成果转化负面清单
 
  日前,四川科技厅、教育厅、省国资委联合发布《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负面清单》,明确了6项禁止转化的科技成果及18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禁止行为,持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底线"意识。
  其中,禁止转化的科技成果包括危害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等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或者已经限期淘汰的,违背科技伦理、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等6项。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禁止行为则包括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科技成果、擅自转化成果、未按规定奖励相关人员等18项。"覆盖成果取得、转化、收益等成果转化全流程。"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清单》的印发,有助于各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明确'可为'和'不可为',划清转化过程中的规则边界,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清单》还将根据国家和省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进行版本的迭代升级。
 
贵州专项整治"特供酒""内供酒"违法违规行为
 
  据悉,为规范酒类市场生产经营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制售"特供酒""内供酒"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贵州酱香型白酒原产地、主产区声誉,近日,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印发实施方案,开展为期1年的专项整治行动。
  此项行动旨在严厉打击假借"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名义制售伪劣酒类商品违法违规行为。
  按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贵州省将运用食品生产流通、网络、广告、商标、反不正当竞争以及联合惩戒等多元监管"工具箱",强化生产端治理、销售端清查、广告监管、包材市场检查、物流寄递环节堵截,全面开展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严查重处采购、销售"特供酒""内供酒"的行为,严查重处发布"特供酒""内供酒"虚假违法广告、开展虚假宣传的行为,严查重处印制"特供酒""内供酒"包装包材的行为。
  同时,贵州省市场监管局呼吁,消费者不买"特供酒""内供酒",经营者拒卖"特供酒""内供酒",共同维护酒类市场经营秩序,共同呵护贵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
 
广西出台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17条措施
 
  据悉,广西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推进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17条措施,以汽车客运站布局优化、规模调整、服务拓展、综合开发为重点,大力推进广西道路客运行业转型发展,服务旅客安全便捷出行。
  《意见》明确,到"十五五"末,广西基本建成网络化、便捷化、多元化客运站点服务体系,二级以上客运站在保留道路客运基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引入物流、旅游、商业等进行多元化经营,三级客运站及便捷车站总体转型为综合运输服务站,客运站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根据《意见》,广西支持客运站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对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国家支持产业、行业的客运站,给予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5年过渡期支持政策。
  拓展客运站站场服务功能。广西支持客运站利用闲置场地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拓展货物和邮件快件托运、仓储、分拣、配送等功能。鼓励客运站增加连接农村学校的客运班线、公交线路等。
  扩展客运站旅游商贸服务。支持客运站改造升级为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完善客运站至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直通车网络;支持客运站打造商业综合体。
  广西还将优化客运站布局结构,合理调整客运站存量规模,为客运站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巴西央行将2024年巴西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1.89%
 
  4月2日,巴西央行发布最新报告,将巴西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预期从1.85%上调至1.89%,对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为2%。
  据报道,巴西中央银行3月26日发布的《焦点报告》将巴西2024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1.8%上调至1.85%,同时下调了该国2024年和2025年的通胀预期。
  报告显示,巴西央行将该国2024年通胀预期从3.79%下调至3.75%,将2025年通胀预期从3.52%下调至3.51%。
  通过对100余家金融机构的调研,巴西央行每周定期发布《焦点报告》,对国内重要经济数据的形势与趋势做出预测。
 
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部分加入申根区正式生效
 
  据悉,自3月31日起,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与申根区其他国家之间的欧盟内部空中和海上边境将不再对出入境人员进行检查。
  罗马尼亚内务部长克特林·普雷多尤3月31日表示,自当天起,罗马尼亚前往或来自申根成员国的航班乘客将不再需要通过边境检查;而加入"海上"申根区,将使康斯坦察港更具吸引力。他同时表示,为防止跨境犯罪和非法移民,警方可能会进行个人检查。
  布加勒斯特国家机场公司发言人瓦伦丁·约尔达凯当天说,上述决定生效后,在布加勒斯特亨利·科安达国际机场,首架不受边境管制入境罗马尼亚的航班是从维也纳出发的奥地利航空公司航班。
  保加利亚3月31日举行官方活动,庆祝保加利亚部分加入申根区。欧盟委员会驻保加利亚代表处负责人约尔丹卡·乔巴诺娃在活动上表示,部分加入申根区将为保加利亚带来更多旅行、贸易和内部市场等开发机会,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据了解,欧盟理事会2023年12月30日宣布,自2024年3月31日起取消与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空中和海上内部边境管制,同意两国部分加入申根区。另据保加利亚媒体报道,保加利亚与申根区其他国家之间多瑙河上的边境属于欧盟内部陆地边境,仍需接受管制。
 
投资分析点评
 
▲兆易创新拟以15亿元参与长鑫科技增资
 
  3月28日晚,国内存储芯片巨头公司兆易创新发布公告称,拟对长鑫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鑫科技")增资15亿元,本轮增资完成后,兆易创新持有长鑫科技股权比例将由0.95%增加至1.88%。
  事实上,这已经是兆易创新第二次投资长鑫科技。早在2020年11月,兆易创新首次对长鑫科技(原"睿力集成")进行投资,当时增资金额为3亿元,增资完成后兆易创新持有长鑫科技约0.85%股权。据此计算,彼时,长鑫科技估值约353亿元。
  兆易创新的主要业务为存储器、微控制器和传感器的研发、技术支持和销售。其中,公司存储器产品包括闪存芯片(NOR Flash、NAND Flash)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
  兆易创新表示,长鑫科技是国内稀缺的DRAM存储产品IDM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布局最全的DRAM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一体化的IDM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另悉,除了兆易创新,长鑫科技本轮融资包括合肥长鑫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合肥产投壹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名投资人,融资规模合计108亿元,兆易创新与本轮其他所有投资人的投资条款及入股价格均相同。
  作为国产DRAM的探路者,长鑫科技截至目前已完成6轮融资。最近一轮是在2022年2月的C+轮融资,总规模达83.9亿元。参与资本方包括阿里巴巴、腾讯投资等互联网大厂,以及深投控、建信股权、华登国际和中邮保险等知名投资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兆易创新的实控人、董事长朱一明,同时兼任长鑫科技董事长。不仅如此,朱一明拥有的长鑫科技的表决权最大,表决权比例为25.27%。
 
  ▲诺德股份终止近25亿定增
 
  据悉,诺德股份(600110)4月1日晚公告称,公司将终止2023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
  此前,诺德股份2023年5月26日发布公告,拟定增募资不超2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资净额将用于江西诺德铜箔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高档电解铜箔工程项目、高性能锂电铜箔制造关键工艺技术研发项目,两项目拟投入的募资额分别是23.4亿元和1.6亿元。彼时,诺德股份表示,该次定增募资是公司在现有主营业务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加大对公司核心主业重点产品及重要研究方向的投资力度。
  诺德股份主要从事电解铜箔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多年以来一直是国内铜箔行业领先企业。目前,诺德股份铜箔产品主要为动力锂电池用铜箔,应用于动力锂电池生产制造,已成为国内动力锂电铜箔行业的领先企业。
  关于终止定增的原因,诺德股份在4月1日晚的最新公告中称,公司自公布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方案以来,一直与相关各方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综合考虑公司实际情况、发展规划,经审慎分析后,公司决定终止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
值得一提的是,诺德股份在2021年也曾进行过定增募资,最终的募资净额为22.72亿元。从诺德股份2021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看,截至2023年12月31日,惠州联合铜箔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三期扩建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均已完成,湖北黄石年产15000吨高档电解铜箔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为74.76%。
 
  ▲大连新达盟获600亿战投
 
  3月30日,太盟投资集团、中信资本、Ares Management旗下基金(Ares)、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旗下全资子公司和穆巴达拉投资公司在大连签署投资协议,联合向大连新达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大连新达盟")投资约600亿元,合计持股60%,大连万达商管持股40%。这笔投资,是近五年在中国私市股权市场中单笔最大规模,也是为解决商管平台上市对赌问题、对太盟与万达商管新投资协议的落实。
  大连新达盟则是万达方面为引入战投新成立的平台。今年1月16日,大连新达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注册资本高达162.07亿元,由大连万达商管持股99.9938%,大连万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持有0.0062%。其子公司为珠海万达商管,是一个商业广场运营管理平台,目前管理496个大型商业广场。
  据了解,本次新投资未设置对赌条款,对上市时间也没有做明确约定;后续,大连新达盟独立发展,投资者会进入新达盟董事会,参与公司治理。
  万达本次几百亿规模的战投,早在去年便有预告。去年12月12日,在万达急于处理上市对赌危机之际,太盟投资集团与大连万达商管宣布签署新投资协议,宣告了"上市对赌危机"解除。
  对赌问题源于2021年,郑裕彤家族、碧桂园、中信资本、蚂蚁、腾讯、PAG等22家投资人,曾对珠海万达投资约380亿元,投资人享有到期赎回权。协议约定,珠海万达最迟要在2023年上市,否则万达商管要向投资者回购股份,并额外支付补偿。而在去年12月28日,珠海在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再度失效,从2021年10月递表至今,已经四次递表、四次失效。几百亿的回购款不是小数目,万达急需新方案。就在这种关口,太盟投资集团牵头,与万达方面签署了新投资协议。太盟将联合其他投资者,在投资赎回期满时,经大连万达商管集团赎回后,对珠海万达商管再投资。
  阿布扎比投资局成立于1976年,是代表阿布扎比政府进行谨慎投资,专注于创造长期价值的全球多元化投资机构。穆巴达拉投资公司是一家阿布扎比主权财富基金,致力于为阿布扎比政府创造持续的财务回报。
 
▲微软欲携OpenAI斥资千亿美元建造AI超算
 
  据知情人士日前透露,美国科技巨头微软(MSFT.US)与ChatGPT开发商OpenAI正在就耗资高达1000亿美元的超大型全球数据中心项目规划进行细节层面的谈判,该项目将包含一台暂时命名为"星际之门"(Stargate)的AI超级计算机,这将是两家AI领域的领导者计划在未来六年内建立的一系列AI超算基础设施中最大规模的超算设施。
  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巨无霸级别的AI超算将配备"数以百万计算"的核心硬件--AI芯片,旨在为OpenAI未来更为强大的GPT大模型以及比ChatGPT和Sora文生视频等更具颠覆性的AI产品提供强大算力支持。
  自2019年与OpenAI签署第一份全面合作协议以来,微软已向OpenAI承诺提供了至少130亿美元资金。
  目前微软位列OpenAI第一大股东,微软对OpenAI的这些投资堪称"史上最顶级投资",这家美国科技巨头可能将继续负责为该项目提供庞大的资金支持,这也将是两家科技公司已经实施的"五阶段计划"的一部分。
  知情人士称,微软和OpenAI的合作规划分为五个阶段,目前双方两家正开发一台规模相对较小的AI超算机器--这是第四阶段规划,预计耗资100亿美元,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
据知情人士透露,微软对该项目的承诺将部分取决于OpenAI大幅增强其人工智能应用产品的能力,尤其是OpenAI后续GPT大模型能力能否显著提高。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浙商证券拟受让19%国都证券股份
 
  3月29日晚,浙商证券发布公告,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重庆信托、天津重信、重庆嘉鸿、深圳远为、深圳中峻分别持有的国都证券4.7170%、4.7170%、3.7736%、3.3089%、2.6289%股份,合计股份为19.1454%。本次受让成功后,浙商证券将成为国都证券的第一大股东。
根据公告,此次股份转让价格为2.673元/股,交易尚需履行中国证监会的核准以及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合规性确认。
 
  ▲南粤银行获准收购旗下村镇银行组建分行
 
  4月2日晚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批复称,同意广东南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中山古镇南粤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承接其全部资产负债、机构网点、权利义务并设立广东南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行。监管要求银行督促中山古镇南粤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按规定办理法人机构解散等相关事宜。
  这是年内首家获批解散的村镇银行。同时,这也将是行业内首例主发起行吸收合并村镇银行后新设分行的案例,也即"村改分"。此前同类案例均为"村改支"。
  本次将解散的中山古镇南粤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存续已有12年之久,其成立于2012年9月,注册资本2.5亿元。由广东南粤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发起银行,联合古镇当地实力雄厚的企业及个人共同出资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银行。
  据了解,在2023年累计有29家银行机构解散,退出历史舞台。不过,绝大部分银行机构解散的原因是因为被吸收合并而解散。
 
▲先正达撤回IPO申请
 
  据报道,计划募资650亿元的农业巨头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先正达集团),IPO终止。3月29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因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先正达")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根据规定,上交所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先正达集团当日亦发布声明称,集团基于对自身发展战略与全球行业环境的全面考量,经审慎研究,决定撤回主板首发上市申请。
  先正达2019年注册于上海,主要由瑞士先正达、安道麦及中化集团农业业务组成。追溯公司的前身,其历史超过250年。该公司为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主营业务涵盖植物保护、种子、作物 营养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从事现代农业服务。
  据悉,2023年5月19日,先正达在沪主板提交的IPO申请正式获得受理;6月16日先正达IPO上会,最终过会。
  该次IPO,先正达IPO拟募资650亿元,其中208亿元用于实施全球并购项目,195亿元用于偿还长期债务,130亿元用于尖端农业科技研发的费用和储备,39亿元用于生产资产的扩展、升级和维护以及其他资本支出,78亿元用于扩展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
  从A股IPO历史看,2010年7月登陆A股的农业银行,首发募资685亿元,创出迄今为止A股史上最大金额IPO,紧随其后的是2007年10月中国石油首发募资668亿元、同年9月中国神华首发募资665.82亿元,位居A股历史第二、第三大IPO。建设银行、中国建筑分别募集资金580.5亿元、501.6亿元;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工商银行、中芯国际均募资超400亿元。如果先正达最终以650亿元募资,将成为2010年农业银行之后A股最大IPO。同时,先正达也是A股史上第四大IPO,募资规模仅次于农业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神华。
  但去年6月过会后,事隔9个月后,先正达沪主板IPO最终折戟。
 
▲湖北省国资拟入主奥特佳
 
  据悉,奥特佳(002239)即将迎来国资股东入主。3月31日晚间,奥特佳发布公告称,股东江苏天佑、北京天佑将持有的公司合计5.84亿股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8%,以协议转让方式转让给长江一号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长江一号产投")。以上股份转让价格21亿元,约为3.60元/股,截至3月29日收盘奥特佳股价为3.00元/股,估算本次交易溢价约两成。
  同时,江苏天佑、北京天佑和西藏天佑将持有的公司合计1.58亿股份表决权,无偿、独家委托给长江一号产投行使。
  公告称,本次股权变动及表决权委托后,长江一号产投将持有公司18%股份,享有的表决权比例为22.86%。长江一号产投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湖北省国资委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本次交易前,奥特佳公司控股股东为江苏天佑、北京天佑和西藏天佑,实际控制人为张永明。
  长江一号产投是由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全资所有的企业,后者由湖北省国资委全资所有。  
  据了解,到2025年,长江产业投资集团目标控股6家以上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达5000亿元,基金管理规模达5000亿元,营业收入达500亿元,利润达50亿元,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奥特佳主营业务属于汽车零部件行业,生产经营汽车用空调系统零部件。
 
管理视点
 
看不清公司里的权力格局,就很难走得更远
 
哈佛商业评论月29日刊发PartnerExec公司总裁、高管教练尼哈尔·查亚(Nihar Chhaya)撰写的文章指出,两种能力的高下决定了你能否在组织中取得最终成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以及通过他人达成目标的能力。但刚接手一项新工作时,有时可能很难弄清谁是真正的掌权人,也很难找到接近他们的方法。
  这些实权人物有时不像挂在公司网站上的头面人物那样一目了然,但对你能否取得长期成功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在转型期间,例如接手新职务或入职新公司时,一定要跳脱职务级别对思维的限制,理清工作背后隐藏的权力架构。
  遵循以下五大策略,可以帮你辨别公司的权力格局,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最终在公司未来的权力版图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识别不同类型的权力
  要想弄清楚组织里谁有重要影响力,首先要弄清楚权力的类型。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弗伦奇(John French)和伯特伦·雷文(Bertram Raven)对人们用于驱使他人按照自己期望进行改变的五种权力基础进行了定义,分别为:
  强制性权力(基于强制力量获得的权力)
  奖赏性权力(基于激励获得的权力)
  法定性权力(基于等级制度获得的权力)
  参考性权力(基于人际关系获得的权力)
  专家性权力(基于知识权威获得的权力)
  数年后,他们又在自己的研究中加入了第六种权力基础,即信息性权力(基于稀缺数据资源获得的权力)。
  观察组织内部的权力格局时,你可能还会发现更多影响因素,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一大因素是管理者的声誉,该因素与其在组织中的级别或擅长领域无关,且可能随着时间变化提高或下降。
  举例来说,假设受市场变化影响,某位管理者成功带领“垂死”部门扭亏为盈,则可能会突然成为公司内外备受追捧的“当红炸子鸡”,给人一种权力得到强化的感觉。或者如果某位管理者负责的是公司的旗舰产品,外界就可能觉得他是公司的“门面人物”,这样即便在生意不好的时候,大家仍然可能认为他握有公司实权。
  找到别人眼中的权威人物
  在了解许多获取、使用权力的方式后,可以列出那些通过运用权力取得成功的人员的名单,看看他们使用的都是哪种类型的权力。比如哪些同事人尽皆知(参考性权力),或者哪些同事总能获准开展新项目,并且拥有雇佣更多人员的资源(信息性或奖赏性权力)。
  此外也要留意经常被人寻求帮助或建议的同事。研究表明,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广结人脉在工作中脱颖而出,但如果经常有人向我们寻求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概率将会提升四倍之多。
  你可以问同事如下问题:“公司里哪些人的风评很好”,或者“要想在公司里脱颖而出,需要认识谁”,因为升职是成功的一大标志,所以你也可以调查一下,哪些人被提拔的速度较快。同时留意那些被邀请参加可接触到高层领导和重要客户活动的同事。
  分辨不同环境中的权力变化
  你有时可能会觉得公司的权力格局一成不变,实际上权力是不断变化的。例如,仅在过去两年受混合工作制转型影响,许多组织的权力平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近期一项研究表明,在这种新的工作环境中,关系带来的权力往往强于等级带来的权力,因此,即便没有特定头衔,有些人依然可以影响公司事务,而身居高位者却未必能够保证自己的影响力。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考虑,随着时间推移,身边同事如何获得、失去了手中的权力。
  例如我最近培训了一位负责多元、平等和包容(DEI)事务的高管,一直以来,除了手下的人力资源团队,其他人对她都所知甚少。但在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事件后,她收到了数十家公司的DEI职位邀请,并可以直接向CEO汇报。
  还有一个类似案例,我曾经与一家公司的财务部门主管一起工作,作为ESG业务的负责人,这位主管突获擢升,进入了公司的最高管理层。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客户和员工对ESG战略提出要求,凭借相关专业知识,她也在公司意外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放宽眼界 跳脱职务级别对思维的限制
  初入公司,你很自然会认为权力掌握在“首席”“高级”管理者手中,但有时情况并非如此。
  我曾经和一家知名医院的执行团队合作,他们的医生会做一种罕见手术,来求医问诊的病患来自世界各地。你可能会猜,这些医生在医院里必然掌握了极高的话语权。但如果问管理层谁在医院里说了算,答案是这儿的护士。这些护士被视为医生得以完成卓越工作的幕后英雄。所以如果你是个新员工,因为觉得医生和管理层最重要而忽视了与护士搞好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再想获得成功势必会遇到一定困难。
  此外,组织内不同部门之间的空白地带同样需要得到重视,这些地方通常存在一些隐形权力。请注意,随着企业“客户导向”程度日益提高,要想完成工作,不仅需要垂直架构发力,还需要跨部门合作。因此,那些能够构建网络、打通各个部门的人往往(在组织内)拥有极高的影响力。
  我在与一位客户合作的过程中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该客户是一位刚入职新公司的副总裁,管理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品线。最初,他觉得影响自己成功与否的人是他的老板、他老板的老板(CEO)以及负责公司大客户的销售部门高管。但随着时间推移,他认识到,权力掌握在许多从未见过客户、但对满足客户需求至关重要的关键同事手中,也就是供应链、工程和其他共享服务的业务负责人,只要一个电话,这些人就可以优先处理他的产品线需求,也可以将其排期推到最后。
  借助好奇心与慷慨之心大幅提升与实权同事的关系
  了解公司的权力格局后,就该努力进入实权同事的视野了。但你要把自己和经常接近他们的人区分开来。要想让实权人士愿意与你待在一起,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谦逊的期待向他们学习,同时不带私心、充满热忱地向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然后,在与相关同事见面时,不要太过贪心,只要表现出恰当的好奇心和慷慨、让他们愿意再次接听你的电话即可。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可以问他们自己还应结识哪些人。他们甚至可能会热情地将你介绍给自己圈子里的其他实权人物。
  进入新组织时一定要弄清楚谁说了算,因为这直接决定了组织的工作风格,不过有时我们难以直接看出组织内的权力格局。遵循以上策略摸清公司的权力架构,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在公司未来的权力版图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信息化建设
 
2024年我国数据工作明确8大重点任务
 
  4月1日至2日,2024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后的首次全国数据工作会议。
  会议从着力健全基础制度、释放要素潜能、加快转型赋能、促进科技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安全保障、推进国际合作、抓好试点试验八个方面做出工作部署,奋力开创国家数据工作新局面。
  具体来看,一要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制定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和交易的政策,围绕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培育多层次数据流通交易体系;建立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机制;健全数据流通利用安全治理机制。
  二要提升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发挥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示范效应,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和运营机制改革,对建立资源登记制度、授权运营披露机制等作出安排,同时明确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合规政策和管理要求,一体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和授权运营,平衡好公益性和市场化的关系;持续探索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开发利用新路径,研究制定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降低企业数据资源流通使用成本;全力推动"数据要素×"行动,联合地方搭建区域性、全国性竞赛平台,开展数据要素应用典型案例评选;着力繁荣数据开发利用生态,大力发展服务型、应用型、技术型数商。
  三要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抓好年度工作分解分工,建立指标体系,加强监测分析和督促检查,办好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落实好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各项任务。
  四要促进数据科技创新发展。围绕技术发展加快产业布局,形成数据科技与数据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五要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和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区域、行业和跨境等重点应用场景,储备一批着眼当前、有利长远的数据基础设施类项目,做到适度超前,为未来深度应用提供前期基础,加快研究制定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发挥好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
  六要强化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始终绷紧数据安全这根弦,加强对数据采集、储存、流通、使用的全过程安全管理,实现数据安全"可知、可视、可管、可控、可溯";提升数据安全技术保障水平。
  七要提升数据领域国际合作水平。统筹做好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小而美"的数字合作项目,提升数字经济对外合作的时效性,助力企业"走出去";完善国际数字治理"中国方案",深入研究国际数字治理规则体系,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电子商务规则谈判;持续优化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强化数据跨境流动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鼓励自贸区因地制宜形成本地区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
  八要发挥试点试验的引领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支持更多地方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现路径和方法,为政策制定提供经验;推广局部地区或特定领域的主要成果,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据会议披露,国家数据局于去年10月正式挂牌,承担起统筹数字化发展和数据行业管理的职责。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改革,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完成机构组建,其中,独立设置机构的有26个,加挂牌子的有6个。
 
我国将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4月2日,国家数据局发布《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兴数字产业,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在城市场景中集成应用;加强数字化赋能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建设;同时加强对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并积极吸引社会投资。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数字经济创新活跃,数字治理高效精细,数字服务畅享便捷,数字应急韧性安全,生态环境智慧绿色。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在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指导意见》指出,培育壮大城市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平台企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文旅、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因地制宜发展新兴数字产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先进计算、未来网络、卫星遥感、三维建模等关键数字技术在城市场景中集成应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同时,加强数字化赋能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建设,推进适老助残无障碍设施与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造,推动打造低成本、高体验、交互式的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场景。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加快智慧餐饮、智能出行、数字家庭、上门经济、即时零售等新场景建设。
  在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城市算力网建设,实现城市算力需求与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高效供需匹配,有效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加快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设,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使用。
 
两部门要求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技改
 
  4月2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新技改,打造一批重大示范项目,促进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通知》提出,支持城市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组织示范项目。其中,"点"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包括打造智能工厂、老旧设备更新改造。"线"上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数字化改造,包括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形成重点行业典型场景解决方案。"面"上产业集群、科技产业园区整体数字化改造,包括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承载园区、高新区等科技产业园区聚焦主导产业,组织重点企业开展数字化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建设,引导园区内其他企业"看样学样"实施技术改造。
  《通知》明确,中央财政对入选城市给予定额奖励。按照每个入选城市不超过3亿元下达奖补资金,试点实施期第一年拨付50%奖补资金,实施期满考核评价通过后拨付其余50%奖补资金。
 
杭州立法促进数字贸易发展
 
  3月29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杭州市数字贸易促进条例》,并将于2024年6月1日起施行。商务部研究院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评价说,这是全国首部数字贸易领域的地方性法规,为通过地方立法促进数字贸易发展提供杭州方案。
  《条例》的起草者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张茉楠表示,杭州有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先行先试中碰到的制度性堵点、短板,也亟待立法得以破解,"立法将进一步构建杭州数字贸易核心竞争优势,为我国数字贸易的创新发展贡献杭州力量。"
  《条例》在国内创下多个首次:首次明确数字贸易的法定概念、范围和业态模式;首次立法明确政府可以推动制定和实施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首次明确政府各部门在促进数字贸易发展中的职责……
  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陈马多里看来,此次立法最大的亮点在于对杭州数字贸易业态模式进行界定。比如,将数字金融、视觉智能、智慧物流等作为数字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厘清数字贸易的概念,有哪些业态模式,实际上把下一步的应用场景明确了,后续政府将给予一定的产业政策,促进数字贸易发展也有了抓手。"
  如何让数据要素实现跨境自由流动,也是此次立法的重点。《条例》明确,市政府要推动制定和实施数据跨境流动及存储等方面的规则,探索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离岸数据中心和离岸数据服务外包试验区。
  这意味着,杭州建设国际离岸数据中心的战略布局被明确。离岸数据中心相当于一个数据的"来料加工"基地,来自全球的海量数据将在这里完成交换处理,可以有效破解当下数据流动的受阻问题。
  优质营商环境特别是数字营商环境,是保障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条例》明确,实施包容审慎的数字贸易监管政策,采取沙盒监管等方式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数字贸易监管模式。"让企业敢于试错,为他们减负卸担子。"杭州数据交易所董事长周宇说,立法体现的制度创新将大大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力。
 
甘肃省将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智改数转网联"
 
  近日,甘肃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政府国资委、省通信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甘肃省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甘肃省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为着力点,聚焦企业、链条、园区全方位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推动全省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发展能级。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6年,基本建成覆盖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过30座,建成3-5个以上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初步构建健康有序的标识解析体系;推动超过6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实现重点产业链、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力争建成100家以上5G全连接工厂,200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基本建成评估诊断和服务体系,工业软件、智能硬件等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打造10家重点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较为完备的网络、平台、安全、数据、算力等供给支撑能力。
  落实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将开展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加快制造业网络化联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4大行动,包括"聚焦企业,全面提升转型发展能级""聚焦产业,强化产业链融通协同能力""聚焦园区,深化整体赋能升级""提升关键硬件基础支撑能力""提升数字技术供给能力""加速基础网络设施提档升级""筑强算力网络运力体系""做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强用好创新载体""形成服务商资源池""加强工业信息安全保障""编制发布指标体系"等12项具体任务。
  《行动计划》明确,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数据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认定的"智改数转网联"示范园区、示范项目、公共服务平台等,事后给予奖补支持。
  甘肃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行动计划》为引领,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扎实开展"智改数转网联"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宣贯启动会、现场交流会、工作总结会等多种形式,确保政策加快落地、目标顺利实现。
 
企业信息员园地
 
新劳动法司法解释对企业用工管理带来的新要点
 
  特约信息员:江苏联盛(靖江)律师事务所  仇为民
  2023年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向公众征求意见。本次《意见稿》中不少内容与目前司法实践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差异,并出现了不少新的观点,可能会对今后劳动用工管理及司法实践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和突破,下面,我们针对《意见稿》中的部分内容和条款进行分析,与大家继续探讨。
  第一条【特殊劳动报酬的仲裁时效】
  劳动者主张用人单位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加班费的仲裁时效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四款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分析与解读:
  目前,由于各地对未休年休假工资性质的不同认识,导致司法实践规定出现较大差异,有必要对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性质作出明确严格的解释,形成统一的裁判思路。参照相关规定,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其未休带薪年休假工资中法定补偿诉请的仲裁时效期间亦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即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实践中大多数地区均未将未休带薪年休假工资认定为劳动报酬适用特殊仲裁时效,而此次征求意见稿中本条内容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强烈反对,我们认为如在后续定稿的司法解释中仍保留未休年休假工资的情况下,公司务必做到与员工以书面形式明确确认好应休带薪年休假天数、保留好近2-3年员工请休年休假的记录(如使用线上请假系统我们建议定期要求员工对请假情况进行书面确认或打印线上请假截图要求员工签字确认)、
  保留好2-3年工资台账(注明好发放未休带薪年休假工资的记录、建议单独发放并在转账记录中明确注明发放的为“未休年休假工资”)。
  第二条【竞业限制条款的效力】
  用人单位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约定在职期间竞业限制条款,劳动者以在职期间不得约定竞业限制、未支付经济补偿为由请求确认竞业限制条款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分析与解读:
  我们认为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履行期间负有诚实信用的根本义务,在职期间应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不被泄露,不利用公司的资源(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去做侵害公司利益的事情,同时公司应对特殊人员而非全体员工在职期间设置竞业限制要求以保护公司的核心利益不受侵害,此点就要求公司配备完善的《保密协议》与《竞业限制协议》对自身权益进行保护。
  该条款仅规定公司有权利在劳动者在职期间约定竞业限制要求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但未约定如劳动者在在职期间违反竞业限制要求企业是否有权利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我们认为可以要求支付违约金,但与离职后公司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下违约金数额应进行下浮调整。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对于竞业限制制度的规定仍较为笼统,难以涵盖司法实践中的各种情形,导致实务中容易产生法律适用不一致的情形。在期盼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之前,司法实践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规定,对竞业限制协议的合法性进行全面审查,尽可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审查标准和范围,对雇主和雇员的利益进行充分的平衡。
  第三条 【用人单位单方调整工作岗位、工作地点的审查标准】
  劳动者因用人单位单方调整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对调整工作岗位、工作地点的合法性负举证证明责任。
  劳动者主张调整工作岗位、工作地点违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认定:(一)不符合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规定的;(二)非出于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客观需要的;(三)劳动者的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存在不利变更且未提供必要协助或者补偿措施的;(四)劳动者客观上不能胜任调整后的工作岗位的;(五)存在歧视性、侮辱性等情形的;(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的。
  用人单位违法调整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劳动者以用人单位不提供劳动条件为由,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分析与解读:
  我们认为本条款其实已在大多数地方法院达成共识,也有部分地区高院出台的当地劳动争议案件相关解释也与本条内容和本条的精神完全相符。
  本条能够明确体现出法院保护企业的用工自主权、经营自主权,但该种自主权不能仅仅针对某一个人而是外部因素对某个部门或某类人员所带来的影响,而在公司消化此种影响的情况下应不侵害员工的合法权益(如调岗的情况下所到的新岗位与原岗位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也无差异性变化、对工作地点调整的情况下应保证劳动者不增加额外成本、时间或在增加额外成本、时间的情况下应提供对应的弥补措施),调整后的岗位不存在明显劳动者无法从事的情况,在此种情况下才能够达到合法、合理调岗、变更工作地点的目的。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建议如就岗位、工作地点等内容调整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务必签订《劳动合同变更协议》,如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务必多与劳动者沟通协商并留存好相关材料、痕迹。
  最后,我们还是比较期待解释(二)的出台的,至少针对现在司法实践中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获得了统一的解释和依据,劳动法地域性特点导致集团性企业或多地有经营业务的企业同一问题无法达成同一处理方式颇为让人事头疼,此解释颁布后起码再部分内容可以达成全国统一,也便于公司进行管理。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