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服务中心 > 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 >> 企业高层参考 第14期

企业高层参考 第14期

部委决策
 
李强强调提升宏观政策向微观传导落地实效
 
  据悉,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8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
  座谈会上,张宇燕、伍戈、彭文生、白重恩、顾捷、张少明、李仙德、姜英武等先后发言。大家认为,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经济运行延续回升向好态势。虽然困难挑战依然不少,但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市场信心增强。大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对进一步完善宏观政策、做好经济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在认真听取专家企业家发言后,李强指出,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靠前发力实施宏观政策,突出做好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工作,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持续用力,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同时要清醒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还需下功夫解决。我国发展具有坚实基础、诸多优势和巨大潜能,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李强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必须抓紧抓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的细化落实,推动各项部署加快落地见效。要继续固本培元,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发挥政策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强化组合效应,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系统破解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要注重精准施策,抓住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个关键和有效需求不足这个突出矛盾,提升宏观政策向微观传导落地实效。要坚决守牢底线,标本兼治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把民生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把民生实事一件件办好。
  李强希望专家学者扎根现实、深入研究,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希望广大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积极开拓市场、敢干敢闯敢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
 
最高检将依法惩治严重破坏营商环境和经济金融秩序的黑恶犯罪
 
  近日,最高检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从7个方面对2024年检察机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对不断提高扫黑除恶的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
  "检察护企"和"检护民生"是最高检今年部署的两个专项行动,今年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如何与这两项行动相结合?对此,最高检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指出,要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案件的办理,保持依法惩治力度。协同参与"检察护企"专项行动,聚焦金融放贷、工程建设、市场流通等经济领域,重点打击惩治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非法高利放贷、恶意阻工、插手企业经济纠纷等涉黑恶势力,依法惩治严重破坏营商环境和经济金融秩序的黑恶犯罪,深挖严查涉黑洗钱犯罪,维护公平公正的经济秩序。要完善办案机制,重点解决涉企黑恶案件准确认定问题,提升案件质量。
  如何进一步完善办案机制,提升办案质效?对此,该负责人表示,要深入推动数字检察赋能法律监督,加强线索发现核查以及风险排查,对黑恶组织惯常实施的犯罪的警情、线索、案件,重点审查、串并分析、建模深挖,及时发现掌握"乱生恶"的动向、"恶变黑"的线索、信号,监督督促公安机关及时查处、查深查透。持续完善省级院统一把关机制,继续开展省级院统一把关制度落实情况督导检查,压实把关责任,切实做到"是黑恶一个不漏、不是黑恶一个不凑"。
  如何更好防范整治行业领域涉黑恶犯罪?对此,该负责人认为,要坚持"标本兼治"不动摇,持续加强行业治理整顿和综合治理。立足检察职能,坚持以案促治,结合办理的涉黑恶案件,用好检察建议机制,开展黑恶势力犯罪破坏营商环境调研,持续巩固深化征地拆迁、矿产资源、信息网络、金融放贷、市场流通、交通运输、工程建设、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整治成果,定期开展检察建议回头看,配合职能主管部门构建防范黑恶势力长效机制。
  2024年,最高检将把发挥检察侦查职能查处"保护伞"情况作为扫黑除恶工作重要考核项目。该负责人强调,检察机关要聚焦惩治突出黑恶犯罪,切实加强法律监督,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深入参与社会治理,不断提高扫黑除恶的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助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
 
发改委发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办法》将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基于使用者付费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其内涵是指政府采用公开竞争方式依法选择中国境内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特许经营者,通过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风险分担,约定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投资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并获得收益,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
  适用《办法》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主要涉及中国境内的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水利、能源、体育、旅游等领域。
  具体来看,《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特许经营实施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改进特许经营项目管理程序,并明确了特许经营模式管理责任分工。
  其中,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办法》将特许经营最长期限延长到40年,鼓励民营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独资、控股、参与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特许经营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负责人指出,修订过程中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包括了"民营企业入场难"。
  为此,《办法》将促进民间投资作为立法目的在总则中予以明确,新增政府和社会资本共担风险作为基本原则,要求必须以公开竞争方式选择特许经营者,杜绝以单一来源采购、直接委托等方式规避竞争。专设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特许经营条款,不同所有制企业融资同等待遇等金融支持措施,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针对"政府履约诚信低"的问题,《办法》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一方面,完善支付管理制度,明确政府统一代收用户付费项目属于使用者付费项目,政府应当专款专用,定期向特许经营者支付,杜绝拖欠。另一方面,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明确政府应当将有关项目信息、履约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此外,还进一步完善价格和收费的调整机制,明确价格调整与绩效评价挂钩,并规定实施机构协调开展价格调整义务。
  上述负责人指出,《办法》还通过完善追究制度、完善投诉处理制度、完善争议解决制度,进一步强化新机制的执行效力。
 
中证协调整券商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相关证明材料要求
 
  据悉,为做好2023年度券商文化建设实践评估工作,中国证券业协会(简称"中证协")结合行业意见建议、监管部门有关要求、行业文化建设重点工作安排及上一年度实践评估情况,在业内进一步明确了实践评估指标相关证明材料要求,做出八项具体调整。
  具体调整方面:一是将券商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纳入考察;二是加强券商廉洁从业管理相关要求,将评估年度公司从业人员因行贿被纪检监察部门留置、调查或被采取刑事处罚的情况纳入考察,强化公司对廉洁文化进行宣导的考察,要求公司在文化理念引导加分指标中将廉洁从业管理作为必考察的内容;三是强调声誉风险管理有关要求,突出券商对员工社交媒体进行监督和引导的考察;四是在合规管理重点关注事项中,进一步明确券商因存在从业人员违规炒股情形被监管部门处罚的应当自评扣分;五是调整薪酬管理考察内容,重点考察券商违反薪酬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六是对券商落实《进一步巩固推进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工作安排》、增强内外部文化认同、推动文化品牌建设等重点关注事项,以及文化建设案例被高校收录加分指标的证明材料要求,在原有要求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七是将券商落实廉洁从业管理相关要求情况作为向监管部门征求意见事项,监管部门明确券商违反相关规定的,中证协将在实践评估中视情节轻重予以扣分;八是明确券商报送多项由同一单位组织实施的加分事项,且均符合加分标准的,复核中将最多对其中两个事项的证明材料进行认定,按可加分的最高分值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调整纳入明年(2024年度)实践评估。其中,关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五要五不"、促进基层员工和青年员工形成文化认同、讲好文化品牌故事并做好文化品牌宣传、开展全员廉洁文化宣导、文化理念引导加分指标中廉洁从业管理作为必考察内容、文化建设案例被高校收录事项中关于案例应用说明的证明材料要求,以及同一单位加分事项最多认定两项的复核标准,自2024年度实践评估起考察和执行。
  据悉,中证协此次对相关证明材料要求的调整,系此前调整评估指标相关口径的后续动作。今年1月,中证协已在业内下发《关于就进一步明确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相关口径征求意见的通知》,拟调整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相关口径,并同步下发相关口径调整的征求意见稿。
  在上述调整中,中证协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要求纳入文化建设评估考察。此外,还拟强化廉洁从业管理要求,考察券商文化建设工作向基层员工和青年员工覆盖等。中证协彼时特别强调,上述明确及调整的口径仅针对券商需提供的证明材料要求,不涉及指标内容调整。
  征求意见稿显示,"紧扣新时代金融行业核心任务"重点关注事项指标中,未来一年新增要求券商提交有关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情况说明。同时,证明材料还新增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司文化建设中的情况说明。该两项内容自2024年度实践评估起考察。
  需注意的是,证券行业文化建设评估自2021年启动以来,迄今已历经四年,逐渐成为衡量百余家券商文化建设实践成绩与不足的重要标尺,受到券商高度重视。
  根据文化建设实践评估计分的高低,中证协将实践评估结果分为A(AA、A)、B(BB、B)、C(CC、C)、D等4大类7个级别。2023年6月30日,中证协官网发布第三次(2022年度)文化建设评级结果,参与此次评估共105家券商,比2021年度新增2家券商。其中,A类公司12家,其中AA级5家,A级7家;B类公司34家,其中BB级10家,B级24家。国泰君安证券、南京证券、兴业证券、中国银河证券和中信证券等5家券商获得AA评级。
据报道,对于每年的文化建设评估结果,券商认为整体公正公平,评估指标不"唯规模论",中小券商通过努力各项小分加总,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较大程度改变了大券商"一枝独秀"的局面,且协会不断听取行业和监管部门意见,贴近实际,持续优化指标口径和相关流程,不断提升行业机构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七部门发文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
 
  4月9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有利于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案》指出,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为重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工业大省大市和重点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节能水平,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产品加快推广应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高。
  《方案》要求,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同时,做好升级高端先进设备更新工作,针对航空、光伏、动力电池、生物发酵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的行业,鼓励企业更新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
  具体来看,重点推动航空行业全面开展大飞机、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及航空发动机总装集成能力、供应链配套能力等建设;光伏行业更新大热场单晶炉、高线速小轴距多线切割机、多合一镀膜设备、大尺寸多主栅组件串焊机等先进设备;动力电池行业生产设备向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升级,重点更新超声波焊接机、激光焊接机、注液机、分容柜等设备;生物发酵行业实施萃取提取工艺技改,更新蒸发器、离心机、新型干燥系统、连续离子交换设备等。
  在实施数字化转型行动方面,《方案》提出,推广应用智能制造装备,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
  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推动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改造,打造智慧供应链。
  同时,还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构建工业基础算力资源和应用能力融合体系,加快部署工业边缘数据中心,建设面向特定场景的边缘计算设施,推动"云边端"算力协同发展。加大高性能智算供给,在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智算中心。
  为保障相关政策举措有效实施,《方案》提出,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财政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范围。加大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税收优惠支持力度,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纳入优惠范围。
  《方案》还明确,要加强金融支持,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编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强化银企对接,向金融机构推荐有融资需求的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我国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将迎来有序更新改造
 
  据悉,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印发《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简称《方案》),要求以住宅电梯、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环卫、城市生命线工程、建筑节能改造等为重点,分类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
  《方案》明确,各地要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加快行业领域补齐短板、升级换代、提质增效,提升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整体水平。到2027年,对技术落后、不满足有关标准规范、节能环保不达标的设备,按计划完成更新改造。
  住建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的重点任务分为十大类,包括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供水设施设备更新、污水处理设施设备更新、供热设施设备更新、液化石油气充装站标准化更新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环卫设施设备更新、建筑施工设备更新以及建筑节能改造。
  在配套政策上,实施方案要求,完善财税政策,提供金融支持,健全费价机制,提升实施标准,加强要素保障。对符合条件的相关设备更新,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渠道予以适当支持。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相关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中央财政对支持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贴息支持。指导各地建立健全供水、供热、污水与垃圾处理等价格和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七部门部署标准提升行动支撑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印发《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强化标准比对、优化体系建设,加快制修订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到2025年共完成重点国家标准制修订294项,有力支撑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方案》围绕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回收循环利用三个方面布置标准提升工作任务:一是加快提升能耗能效标准,持续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低碳技术标准攻关,提升设备技术标准水平,筑牢安全生产标准底线。今明两年完成重点国家标准制修订113项,持续引领设备更新。二是推动汽车标准转型升级,加快家电标准更新,强化家居产品标准引领,加大新兴消费标准供给。今明两年完成重点国家标准制修订115项,有效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三是推进绿色设计标准建设,健全二手产品交易标准,提升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标准,完善再生材料质量和使用标准,加大回收循环利用标准供给。今明两年完成重点国家标准制修订66项,有力推动产业循环畅通。
  此外,《方案》明确了相关保障措施。强化标准与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的协同,推动标准和政策统筹布局、协同实施。大力推进绿色产品、高端品质认证。配套出台一批"新三样"中国标准外文版,推动我国优势技术、产品、服务走出去。加强监督检查,监测评估标准实施成效和问题,最大程度释放标准化效能。
 
我国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据悉,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简称《行动方案》),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品种结构方面,综合考虑今后一个时期不同粮食品种消费需求变化趋势,《行动方案》将产能提升重点放在玉米和大豆上,按照"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思路,水稻、小麦重在提升品质、优化结构,玉米重在集成配套、主攻单产,大豆重在多措并举、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杂粮杂豆等品种,根据市场需求优产稳供。区域布局方面,主要是根据粮食生产现状和未来增产潜力,巩固提升优势产区,挖掘其他地区潜力,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格局。同时,在全国部署了720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带动重点粮食品种和产能提升任务有效落实。
  《行动方案》围绕粮食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根据加强水利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种业创新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集成配套推广重大增产技术、推进防灾减灾和机收减损等增产路径,谋划部署了农业节水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粮食单产提升、粮食绿色生产、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盐碱地综合利用、粮食加工仓储物流能力建设等9项支撑性重大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扎实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有效改善项目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补齐种业科技创新等短板弱项,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确保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落实落地,《行动方案》部署了6方面保障举措和扶持政策。一是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粮食生产投入保障,有效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支撑粮食产能提升的集聚效应。三是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积极性。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粮食生产相关信贷投放,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五是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六是健全现代粮食流通体系,提升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完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
 
政策要闻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2024年度重点立法任务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对2024年度重点立法任务作出部署,科学系统谋划立法工作。
  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立法工作将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有关立法项目。
  具体来说,一是持续提升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提高经营主体诚信守法水平,制修订公司法配套法规、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二是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修订禁止传销条例;同时,积极配合立法机关,继续推动已报审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法律法规早日制修订出台。三是持续推进"两个纲要"落地落实,推动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制修订产品质量法、认证认可条例、标准物质管理办法、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四是持续守牢"四个安全"底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修订医疗器械管理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食品委托生产监督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
  在推进各项重点立法任务中,市场监管总局将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切实提升立法质效,确保立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回应经营主体法治新期待、满足市场监管实践新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金监总局就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征求意见
 
据悉,为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4月11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反保险欺诈工作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共6章、37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反欺诈工作目标是建立“监管引领、机构为主、行业联防、各方协同”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反欺诈体制机制基本健全,欺诈违法犯罪势头有效遏制,行业欺诈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显著提升,消费者反欺诈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明确反欺诈监管职责,规定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定期对保险机构欺诈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对相关行业组织反欺诈工作进行指导。三是明确保险机构反欺诈职责任务,从组织架构、内部控制、风险识别与处置、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予以规范。对政策性保险欺诈风险管理提出特别要求。四是明确相关行业组织反欺诈职责分工,规定大数据反欺诈基本流程和各参与主体职责。五是明确反欺诈对外协作要求,规定与公安司法机关、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行刑衔接、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根据公开征求意见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办法》并适时发布实施。
 
▲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优化贸易外汇业务管理
 
  据悉,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优化贸易外汇业务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优化外汇业务流程,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通知》自2024年6月1日起实施。
  《通知》共6项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优化外贸企业名录登记管理。将"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的办理方式,由外汇局核准调整为银行直接办理。二是便利企业跨境贸易外汇收支结算。简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企业贸易收支手续。放宽银行办理货物贸易特殊退汇(非原路退回或退汇时间超180天)的权限。优化B、C类企业延期收付汇业务办理。三是清理整合货物贸易外汇管理规定。废止部分文件,整合关于货物贸易外汇登记业务办理的条款,修订部分文书样式。
下一步,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继续提升外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对外贸易促稳提质。
 
  ▲深交所发布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履职手册
 
  4月11日,深交所向市场公开发布《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履职手册》(下称《履职手册》),进一步提升监管服务能力,引导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规范履职行为、提高履职质效,推动上市公司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为深化推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和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要求,深交所强化主板及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自律监管指引有关规定的落地实施,系统梳理独立董事制度改革以来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履职要求,汇总形成《履职手册》,为相关主体提供工作指南,帮助其快速掌握要点,更好履职尽责。
  《履职手册》明确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履职的总体要求,强调相关主体应当忠实、勤勉、谨慎履职;详细梳理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履职基本要求、履职监督重点等内容,特别要求独立董事应当充分发挥事前审议监督职责、积极行使特别职权、加强对潜在重大利益冲突事项的监督力度;归纳细化审计委员会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内部控制事项、年报编制及披露的监督要求。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交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深交所将牢牢把握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持续落实落细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督促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归位尽责、积极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功能作用,多措并举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健康发展。
 
  ▲两部门发文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
 
  据悉,为加大汽车消费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汽车以旧换新,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2024年3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根据《通知》,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商用传统动力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0%,商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5%;二手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0%。
  此外,《通知》还提到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结合本机构汽车贷款投放政策、风险防控等因素,根据借款人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合理确定汽车贷款具体发放比例、期限和利率;切实加强汽车贷款全流程管理,强化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持续完善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和抵质押品价值评估体系,保障贷款资产安全,严防贷款资金挪作他用。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指导金融机构落实《通知》要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更好支持合理汽车消费需求。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17〕234号)同时废止。
 
  ▲黄金、铜、原油期货品种被实施交易限额
 
  4月10日,上海期货交易所发布《关于在黄金和铜期货品种实施交易限额的通知》,自2024年4月12日(即4月11日晚连续交易)起,在黄金和铜期货品种实施交易限额。非期货公司会员、客户在黄金期货品种日内开仓交易最大数量为2800手,铜期货品种日内开仓交易最大数量为2000手。实际控制关系账户组日内开仓交易的最大数量按照单个客户执行。套期保值交易和做市交易的开仓数量不受此限制。
  上期所表示,对于第一次超过交易限额的非期货公司会员或者客户,将采取限制开仓不少于5个交易日的自律管理措施,累计两次超过交易限额的,将采取限制开仓不少于1个月的自律管理措施,累计三次超过交易限额的,将采取限制开仓不少于2个月的自律管理措施。情节严重的,按照《上海期货交易所违规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同日,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在原油期货品种实施交易限额的通知》,自2024年4月12日(即4月11日晚连续交易)起,非期货公司会员、境外特殊非经纪参与者、客户在原油期货品种各合约日内开仓交易最大数量为3200手。
  上期能源提醒,对于第一次超过交易限额的非期货公司会员、境外特殊非经纪参与者或者客户,将采取限制开仓不少于5个交易日的自律管理措施,累计两次超过交易限额的,将采取限制开仓不少于1个月的自律管理措施,累计三次超过交易限额的,将采取限制开仓不少于2个月的自律管理措施。情节严重的,按照《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违规处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处理。
 
  ▲三部门联合发布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商品不予免税清单
 
  据悉,为完善边境贸易支持政策,优化边民互市贸易多元化发展的政策环境,近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商品不予免税清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除《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负面清单》所列的商品外,边民均可通过互市贸易方式进口。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不予免税清单共21项商品,包括烟、酒等,以及超出规定数量的小麦等农产品。进口免税额度以个人为单元计算和使用。
  《通知》强调,除国家禁止出口的商品不得通过边民互市贸易免税出口外,将应征收出口关税的商品、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列入边民互市贸易出口商品不予免税清单。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边民互市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动态调整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商品不予免税清单。
 
  ▲5A和4A级景区将实现境内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
 
  4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重点文旅场所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旨在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在文旅领域多元化的支付服务需求。
  《通知》明确,三星级及以上旅游饭店、国家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要实现境内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重点文旅场所相关经营主体应保留人工售票窗口,支持现金支付。积极推进在外籍来华人员较多的文旅场所布设外币兑换业务网点,提升外币兑换服务水平。持续完善移动支付服务。
此举是落实3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下称《意见》)。对于提升支付便利性,《意见》提出了多项具体举措,总的原则是"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在规模以上的大型商圈、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文博场馆、文娱场所、酒店、交通枢纽站点、医院等重点场所,必须配备受理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必需的软硬件设施,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支付方式及工具。
 
  ▲多部门修订印发《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4月7日披露,为进一步完善全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修订发布《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要依托国家级资源新建或改扩建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自然遗产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方案》列出多项建设任务,包括支持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党和国家建设成就的当代主题博物馆建设。支持依托国家级重要建设工程、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大国重器建设博物馆、纪念馆、展示馆、主题宣教馆等展陈展示、纪念宣教、配套服务设施等。
 
  ▲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制度正式建立
 
  据悉,为加强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食品安全行政执法领域建立和推行指导性案例制度。
  指导性案例是指已完成相应法律程序并产生法律效力,具有重大社会影响或者具有典型性的违法行为案件,虽然不能作为直接的法律依据,但在事实认定、证据运用、法律适用、政策把握、办案方法等方面对办理类似案件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在行政处罚时可以引述指导案例进行说理,推动裁量尺度统一,实现"类案同罚"的目标。该制度的建立,对于统一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标准、提高行政处罚质效、提升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公信力,以及服务高质量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规定》明确了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指导案例的定义范围、使用效力、推荐方式、评审流程、结果运用、失效替换等内容。市场监管总局将以推行《规定》为契机,加大对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指导力度,推动各地统一执法尺度,努力做到宽严相济、过罚相当、法理相融,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将于7月1日起生效
 
  4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情况。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柳军在会上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实施,今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30周年。为增强法律可操作性、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配合司法部起草出台了《条例》。《条例》也将于7月1日起正式生效。
  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一部配套行政法规,《条例》起到承上启下、辐射带动的作用,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柳军介绍,《条例》有五个方面的亮点: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加大了对消费者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安宁权、个人信息等保护力度,既是权利保障,也是行动指南。二是统领各方。作为基础性的、综合性的一般法,各领域的经营行为都要遵循其规定;作为倾斜保护消费者的特殊法,各行业的规章制度都要符合其精神。三是与时俱进。对预付式消费、直播带货、"一老一小"、"霸王条款"、"刷单炒信"、"大数据杀熟"、自动续费、强制搭售等新领域新问题,作出了专门的规定。四是关口前移。完善消费纠纷先行和解、行政调解、多元化解等机制,把更多纠纷化解在源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社会共治。强化社会监督和信用约束,更好发挥消费者以及消协组织的作用,同时明确反对滥用权利、恶意维权。
 
国资改革
 
央企加快新质生产力布局
 
据报道,按照“四新”即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标准,国务院国资委近日遴选确定了首批启航企业,加快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据了解,去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围绕加快培育创新型国有企业,启动实施启航企业培育工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遴选一批有潜力基础的初创期企业,在管理上充分授权、要素上充分集聚、激励上充分保障,加快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打造未来“独角兽”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
  此次遴选出的首批启航企业均为中央企业全资或控股子企业,多数成立于3年以内,是中央企业加快新领域新赛道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这批启航企业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企业核心技术骨干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
  2023年5月,中国电信以30亿元注册资本,在合肥成立中电信量子集团,聚焦量子科技攻关,锻造量子安全核心能力,协同创新发展,构筑“量子+”产业生态,促进成果转化,持续赋能千行百业。中电信量子集团正在加快重点量子技术应用规模化突破,将量子安全技术融入中国电信主营业务,形成“量子+通话”“量子+网”“量子+云”“量子+平台”四大业务方向。
  此外,西安煤科透明地质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传统地测业务形态,正全力研发地质垂直领域大模型产品,有望赋能我国煤矿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航天新长征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与北京协和医院开展医工结合,积极推进面向重症急救领域的“人工肺”等高端生命支持设备研制攻关。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版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各国企业竞争的新赛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目标,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数据显示,中央企业去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在光伏制氢、碳纤维制造、汽车芯片等领域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在激光制造、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组建了一批新企业,在电子科技、新能源、生态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推动了一批企业重组整合,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成为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下一步,我们将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支持政策,集全系统之力,持之以恒、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庄树新日前表示,要以央企产业焕新和未来产业启航“两个行动”为抓手,加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上取得关键进展,在央企布局结构上实现战略转型。
  具体来说,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工程,遴选战新产业“百项工程”,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AI+等专项行动,抓紧在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加快以技术突破支撑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启航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地深海、激光制造等领域形成标志性产品;系统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创新中央企业、地方及各类所有制大中小企业合作模式,强化跨企业、跨领域协同,共建高效协同、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战新产业基金落地见效,切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好发挥国资央企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中的引领作用。
  今年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24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作出部署,聚焦重点难点任务全力攻坚,紧盯重点任务和关键时点,全力以赴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其中包括强化统筹谋划、优化配置资源,指导中央企业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激发科技人员能动性,提高科技成果研发效率和质量,使更多科技创新者在创新中受益等。
 
自主创新
 
央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
 
  据悉,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4月7日宣布,在整合原有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基础上,设立额度5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旨在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
  此前,人民银行在2022年4月、6月分别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额度均为2000亿元以上,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23年末,两个工具余额分别为2556亿元、1567亿元。
  本次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是对原有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政策接续,在总结两项工具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完善,支持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更好满足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领域的融资需求。
  新设立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为5000亿元,发放对象、利率、期限等与原有的两个专项再贷款一致,即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
  人民银行表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设立将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人士介绍,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申请,参考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备选企业名单和项目清单,按照风险自担的原则,自主决策是否发放贷款及发放贷款条件。金融机构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对贷款台账进行审核,对于在备选企业名单或项目清单内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按照"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将市场化原则与政策支持有机结合起来,将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服务科技创新和大规模设备更新的积极性。
  董希淼指出,中小银行对市场和客户需求响应快,在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支持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特别是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力量。此次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发放对象仅限于3家政策性银行、6家大型商业银行及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及农商银行等中小银行未被纳入。对此,董希淼建议,下一步对再贷款政策进行优化,将优质的中小银行作为发放对象,以更好地支持中小银行发挥体制机制灵活等特点,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保持更加稳健的发展。科技创新周期较长、不确定性高,建议适当延长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期限,或增加展期次数,以更好地匹配科技金融发展的实际需要。
 
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2024"路线图"出炉
 
  3月29日,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以下简称联盟)2024年首场活动--走进中关村举行。会上,联盟秘书处中关村高科技产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发布了《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2024年计划》,介绍了"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有关考虑。
  2024年,联盟围绕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区域协同,开展"搭建常态化沟通交流平台,积极参与中关村论坛,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区域转化,聚焦'六链五群'促进产业协作,开展战略专题研究,推动资源信息对接"等七方面工作。全年计划组织24场交流活动,力求"月月有交流、场场都覆盖",切实加强京津冀三地高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
  据了解,为推进京津冀三地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度合作,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滨海高新区、石家庄高新区、保定高新区、唐山高新区、燕郊高新区、承德高新区7个国家级高新区及沧州、衡水2家省级高新区去年组建了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该联盟将发挥各高新区资源禀赋、创新要素等比较优势,促进京津冀高新区交流合作,以科技创新协同推进高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节能减排
 
国家发改委发布节能降碳和污染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
 
  4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和《污染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明确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和标准。两笔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均采取直接安排到具体项目的下达方式。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各类项目性质和特点、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原则、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统筹支持各地节能降碳项目建设,适度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碳达峰碳中和、能耗双控以及资源循环利用工作突出的地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倾斜。已有其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明确支持的项目不在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支持范围。
  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重点支持内容包括:(一)碳达峰碳中和先进技术示范及应用项目。(二)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项目。(三)循环经济助力降碳项目。(四)其他。以上支持范围中,列入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的参照技术攻关管理并按支持资金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控制,其他碳达峰碳中和先进技术示范及应用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项目支持资金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控制,循环经济助力降碳项目支持资金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5%控制,单个项目支持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亿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项目原则上全额安排。该专项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采取直接安排到具体项目的下达方式。
  同样,国家发改委统筹支持各地城镇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向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涉及地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倾斜。已有其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明确支持的项目不在污染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支持范围。
  污染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重点支持内容包括:(一)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等。(三)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四)水污染治理和节水。(五)其他。以上支持范围中,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和重点行业节水改造项目支持资金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5%控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项目支持资金按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控制,其他建设项目按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分别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40%、60%、70%、70%控制,单个项目支持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亿元(全额补助的地区除外)。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项目原则上全额安排。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南疆四地州、甘肃临夏州、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等地区项目原则上全额补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项目支持比例按西部地区标准执行,兵团向南发展项目按南疆四地州标准执行。该专项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采取直接安排到具体项目的下达方式。
 
七部委部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据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的核心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基本构建一个国际领先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强化信息披露
  《指导意见》要求,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强化信息披露。至于如何实现,一是推动金融系统逐步开展碳核算,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和数据库,制定出台统一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碳核算标准,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运用大数据、金融科技等技术手段为碳核算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三是推动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分步分类探索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完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健全碳排放信息披露框架;四是不断提高环境信息披露和评估质量,推动跨部门、多维度、高价值绿色数据对接。
  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
  《指导意见》要求,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一是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研究丰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金融产品及交易方式,逐步扩大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二是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再融资,募集资金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规范开展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业务。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保险和服务,完善气候变化相关重大风险的保险保障体系。五是壮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
  加强政策协调和制度保障
  在加强政策协调和制度保障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些举措。一是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绿色金融领域立法。二是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及能力的评价考核力度。三是丰富相关货币政策工具,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四是将高排放行业和高排放项目碳减排信息与项目信贷评价、信用体系建设挂钩,推进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五是深化绿色金融区域改革,稳步有序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和改革路径。六是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支持绿色发展。
  强化气候变化相关审慎管理和风险防范
  《指导意见》要求,强化气候变化相关审慎管理和风险防范。至于如何强化,一是健全审慎管理,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研究完善风险监管指标和评估办法;二是增强金融机构应对风险能力,推动金融机构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风险控制体系和公司治理框架,推动保险机构建立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气候灾害风险分析;三是加强对绿色金融的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提高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能力。
  《指导意见》的发布和实施,将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时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通过这些措施,我国将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持和保障。
 
两部门加强和规范民用运输机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据悉,生态环境部与中国民用航空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推动民用运输机场绿色发展的通知》,加强和规范民用运输机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助力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通知要求依法做好规划和选址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出依法开展布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深化选址阶段环境比选和影响分析论证、加强机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研究和分析等。
  根据这份通知,新建、迁建机场选址过程中,应统筹好民航安全高效运行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运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深入开展多场址环境比选和影响分析论证工作,相关内容应纳入选址报告。在满足民航安全高效运行基础上,所选场址尽量避免削山、填海、填湖(湿地)、改造河流等,避让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环境敏感区中依法应当避让的区域,降低对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影响。场址选择和跑道平面布置应充分考虑噪声影响,尽量减少受噪声影响的声环境保护目标数量和人口规模。
  在深化和规范机场建设项目环评管理方面,为提升环评审批效能,通知提出项目环评实施联动简化、加强项目环评审批保障、强化项目环评动态管理等要求。
  在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方面,通知提出噪声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其他环境保护措施,以及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鼓励开展绿色低碳机场相关科学研究等。
  通知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强化建设单位落实主体责任的方式,细化生态环境部门监管职责,提出依法公开信息等要求,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市场监管总局发文加快新建锅炉绿色低碳转型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落实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加快新建锅炉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存量锅炉更新改造,持续提高锅炉运行管理水平,不断完善锅炉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监管体系。
  《实施意见》要求严把新建锅炉准入关。一是落实锅炉生产单位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确保锅炉产品符合安全、节能、环保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二是落实锅炉检验机构技术把关责任。指导各锅炉检验机构加强能效测试和检验能力建设,确保设计文件鉴定、能效测试和检验质量。三是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源头监管,制定本地区锅炉使用负面清单,完善特种设备使用登记信息系统。
  《实施意见》支持在用锅炉技术创新与更新改造。市场监管总局将积极探索特种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沙盒监管"新模式。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作为,对于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锅炉,要引导相关单位争取科技、首台(套)等政策支持。要引导支持锅炉生产和使用单位用好现有资金渠道,开展锅炉更新改造。
  《实施意见》要求持续提高锅炉运行管理水平。锅炉使用单位全面落实使用安全责任制,按照《锅炉节能环保技术规程》的要求,开展定期能效测试,提高使用环节能效管理水平。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现场监督检查,杜绝违法使用、违章操作。运用智慧监管,提高锅炉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支持锅炉使用单位开展运行管理示范,引导锅炉使用单位开展能效水平对标达标。
  《实施意见》要求持续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快《工业锅炉能效综合评价技术规范》《锅炉碳排放测试与计算方法》《生物质锅炉技术规范》等相关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将修订《锅炉节能环保技术规程》《锅炉安全技术规程》,进一步强化锅炉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监管模式,从源头提升锅炉本质安全和绿色低碳水平。加强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联动,发挥示范作用,并及时总结上报。
 
重庆出台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2024-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年底,重庆将实现新能源汽车与超充网络相互协同、与电网融合互动,建成布局均衡、充电便捷、智能高效、机制完备、技术先进的便捷超充生态,推动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届时,全市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建成超充桩4000个以上。
  超充是一种基于直流充电技术的高压快速补能方式,旨在快速为电动汽车充电。
  根据发展目标,《计划》制定了以下八项重点任务:
  科学规划布局。到2025年,各责任单位要按照"智能便捷、适度超前"的建设原则,中心城区实现超充基础设施密集布点,建成超充站1340座;主城新区及万州区实现超充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和场景全覆盖,建成超充站430座;两群地区实现超充基础设施基本覆盖,建成超充站100座;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超充基础设施全覆盖,建成超充站170座。
  合理选址布点。各责任单位要在公共停车场、商业聚集区、加油加气站、轨道交通设施、广场和绿地、高速公路服务区、公交枢纽站、旅游景区等重点场景,加快推进超充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各区县发展情况、人口规模等因素,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
  加快先进技术应用。各责任单位要支持超充站建设单枪功率480千瓦及以上的液冷超充,充储一体化站原则上按照不低于配变容量的10%、时长不低于1小时、容量不小于200千瓦时的规模配置储能设备,全市新建超充站中充储一体化站数量占比不低于30%。
  优化建设时序。各责任单位要综合考虑超充需求旺盛、土地资源成熟、电力保障充裕等因素,结合2024-2025年期间各区县超充站规模,优化建设时序。2024年建成1005座超充站,其中,中心城区建成700座,主城新区及万州区建成180座,两群地区建成40座,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85座。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走廊"建设。各责任单位要持续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构建成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补能走廊,聚焦成渝主要高速公路,有效保障两地新能源汽车跨省出行充电需求。
  建设完善数字捷充平台。各责任单位要依托市级车桩监测平台,加快重庆市数字捷充平台建设,将其纳入"数字重庆"项目,引导全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全量接入,便于市民体验更智能的充电服务。2025年,建成重庆市数字捷充平台,实现超充、V2G、智能有序等充电负荷实时监测管理。
  强化电网企业支撑保障能力。各责任单位要持续推动配电网规划与超充站布局规划融合衔接,适当超前建设配套电力设施,全力满足超充站用电需求。依托现代智慧配电网建设,全面提高电网配电自动化率,拓展充放电负荷全面感知能力,切实保障电网安全。
 
广州发布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
 
  日前,中共广州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正式印发《广州市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与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更加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更加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更加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不断丰富。全市绿色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绿色贷款占比、绿色债券发行量不断提高,绿色保险全面深入参与气候和环境风险治理。
  到2030年,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绿色信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交易体系不断完善;碳市场运行实现成熟化专业化,与碳达峰目标相匹配的碳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支持广州实现碳达峰目标和推动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实施方案》提出了绿色金融发展能级提升行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行动、绿色金融服务产业优化升级行动、碳金融市场创新发展行动、绿色金融协同赋能行动、绿色金融风险监测防控行动、绿色金融激励约束行动等具体措施。
  "大力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服务绿色发展,打造完整期货产业链。"《实施方案》提出,支持依托广东碳市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积极发挥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碳金融中心功能,探索建设绿色认证中心。
  在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方面,广州表示,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加快推动电力、多晶硅等服务绿色发展的期货品种研发上市进程。积极推动期现货结合业务发展,服务绿色低碳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专业化、差异化服务。搭建绿色债券服务平台,建立绿色债券项目储备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和企业在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转型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和担保增信等方式,降低绿色低碳企业发债难度和成本。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理财、信托、基金等金融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创新绿色产业、绿色建筑、气候变化指数、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保险产品,探索差异化的保险费率机制。
  在丰富发展碳金融工具方面,广州提出,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研发上市碳排放权等期货品种。完善碳配额现货远期、碳配额回购业务,深化碳资产抵押融资、碳资产托管等碳金融业务,探索发展碳基金、碳信托、碳租赁、碳排放权收益结构性存款、碳资产管理、碳交易信用保证和碳汇损失保险等金融服务,提升碳市场流动性。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基于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绿证等环境权益及其他绿色项目收费权的抵质押融资模式,探索建立环境权益抵质押登记及公示系统。研究建立以碳减排量为项目效益量化标准的市场化低碳投资基金。
此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碳普惠等自愿减排项目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开设个人碳账户、发行碳信用卡等。积极对接国际金融组织和机构,吸引境外金融机构、主权基金、养老基金、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基金为绿色项目提供投融资和技术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以人民币计价的碳金融衍生品,支持使用人民币作为相关交易的跨境结算货币。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据报道,为深入贯彻落实2023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国发〔2023〕16号,简称《意见》),支持内蒙古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林草局日前联合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支持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简称《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对内蒙古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进一步工作部署,提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重点领域绿色发展、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深化区域全方位开放合作等政策举措。
  其中,在推动能源转型上,《政策措施》强调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从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化石能源绿色开发和清洁利用、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创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支持内蒙古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措施。
  在推进产业升级上,《政策措施》提出,既要做优做强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又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立足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支持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支持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打造国家新能源与先进高载能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鼓励能源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在深化区域合作上,《政策措施》提出,推进内蒙古与沿黄省区及毗邻区域合作,协同推动清洁能源输送走廊建设,在产业发展、能源保障等方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持内蒙古融入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深化与俄蒙等国绿色低碳务实合作,特别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无论是优化能源转型路径、探索产业与能源协同发展新道路,还是推动区域协作和国际合作,《政策措施》均立足内蒙古的特色优势,从资源禀赋、战略定位出发, 强调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湖南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据悉,湖南省生态环境厅4月7日公布《湖南省"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这标志着湖南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据了解,2022年,长沙、张家界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在探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五类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及提升综合利用水平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南省"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是在凝练长沙市、张家界市"无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浙江、上海、湖北等省市的做法提出的,包括五大方面16项建设任务,例如加大绿色信贷对"无废城市"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并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对市州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美丽湖南建设考核和绩效考核内容。
  《实施方案》提出,将"无废"理念融入固体废物治理全过程,坚持优先减量化、充分资源化、全程无害化,统筹城市发展和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统筹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污染防治,强化保障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固体废物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促进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实现城乡"无废",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湖南提供坚实支撑。
  到2024年底,省级层面推动2-3个省"无废城市""无废集团"建设;长沙市、张家界市完成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阶段性目标,其他市州推动1-2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废企业""无废园区""无废乡村"等"无废细胞"建设。
  到2025年底,所有市州5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无废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27年,60%以上市州达到"无废城市"建设目标要求。长沙市、张家界市全面完成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任务、达到试点工作要求。全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水平以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力争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据了解,"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美媒称阻挠中国绿色出口违背百年经济学原理
 
  据悉,美国彭博社4月9日发表评论文章说,美国试图采取保护主义措施阻挠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这种做法违背经济学原理,将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
  文章说,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近期关于中国新能源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言论违背了200多年来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根据该理论,如果一国能够以更低成本生产某种产品,其他国家不应设置关税壁垒,而是应该进口这一产品,同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文章指出,当谈论应对气候变化时,美国认为新能源产能仍然不足,而谈到中国新能源产业,美国又指责其"产能过剩",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近来欧美高度关切中国新能源行业产能问题,实际上与欧美相关行业企业转型不力等因素有关。中国企业积极投资是因为看到强劲的市场需求,不是因为得到了"不公平"的政府补贴。
  文章说,升级绿色保护主义将阻碍公众获得高性价比的中国新能源技术,影响全球绿色转型前景,这对美国及全球来说将是一场"保护主义灾难"。
 
报告称全球多家大公司减排力度严重不足
 
  据报道,两家欧洲非营利组织4月9日联合发布的2024年企业气候责任监测(CCRM)报告称,全球51家大公司中,多家公司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力度严重不足,达不到《巴黎协定》设定的控温目标所需要的水平。
  该报告由总部设在德国的"新气候"研究所和总部位于比利时的碳市场观察发布。报告深入调查了全球51家大公司2030年的气候承诺,而不是"遥远且往往模糊"的2050年"净零"目标。这些大公司包括丰田、H&M集团、雀巢和耐克等企业,涵盖从汽车制造商到快时尚等众多行业,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6%。
  报告发现,这些公司的减排承诺总体比前两年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公司没能达到整体经济意义上的减排要求,只有4家公司的减排计划体现了"将承诺落实到行动的必要转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计,要适应《巴黎协定》设定的控温目标,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比2019年削减43%。而按照这些公司当前的气候承诺,到2030年其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9年仅减少不到33%。
  报告指出,各国政府需要提高标准,对行动不足、甚至无所作为的公司实行更严格的监管。
  碳市场观察执行董事萨比娜·弗兰克说,该报告分析的数十家公司都没有走上与《巴黎协定》设定的控温目标相适应的减排轨道,这些公司亟需在2030年之前加大减排力度以减缓气候变化。"如果我们在未来几年引发失控的气候变化,那么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愿望就毫无意义。"
 
劳动用工
 
高校改革应强化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导向
 
证券时报4月9日刊发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张锐撰写的文章指出, 面向经济与社会需要不断推进学科建设与完善专业设置以及强化课程创新、同时优化学术资源配置与组织结构,最终培养出契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推出具有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的主旋律,因此,在经济建设即将全面切入新质生产力发展轨道的背景下,高等学校更应该以此为导向,富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学与科研改革,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
  新质生产力的最显著特点是创新,并且主要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来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此,新质生产力可以看作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产业、实现新价值、重塑新动能的先进生产力;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最关键指向是质优,不仅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而且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小,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因此,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绿色化、高效化、集约化与高质化的先进生产力。虽然新质生产力也表现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的组合,但各大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内容、结构与形式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融汇点的高等学校,可以说是生产力三大要素实现跃升的重要组织载体,在构建与推动新质生产力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使命。
  一方面,高校是新质劳动者的聚集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但与传统劳动者以体力支出与专业技能逼仄完全不同,新质劳动者则以脑力投入与智慧服务供给为主,不仅专业技能弹性较为充分,同时具有依赖自身与外部劳动工具进行创新的知识能力。就国内3100多所高校而言,在每年输送超千万的大学毕业生的同时,目前在读博士生数量超过61.25万人,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吸纳了全国超过80%的在读博士生和近60%的在读硕士生,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另外,全国本科高校拥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占比超过41%,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超过50%,"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20%。如此规模化与高端化的人才队列,不仅构成了培养新质劳动者的强大矩阵,而且组成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庞大集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高校可谓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基地。
  另一方面,高校是新质劳动对象的富集地。传统劳动对象基本上是固态化、具象化与弱关联化,但新质劳动对象具有流动性、虚拟性与强渗透性特征,比如信息资源、数据要素等,它们不仅可以无限开发,还能循环利用,对其充分占有与利用,既可实现基础研究的升级,也能带来前沿技术的破题,由此引领劳动对象的加速迭代升级,进而集合与转化成新型战略型产业与未来产业,因此,创新是新质劳动对象的必然凝结。据统计,"国家三大奖"即中国科技领域的三个最高等级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中,60%左右的奖项是授予高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0%左右是由高校承担的,一些国家重大工程技术项目也都是由高校承载实施。另外,国内总计达401万件的发明专利中,来自高校的有效发明专利量达79万件,由此观之,高校可以说是新质生产力的策源重地。
  再者,高校是新质劳动资料的云集地。虽然与传统劳动资料一样,新质劳动资料也表现为实体性、物质化以及重资产特征,但新质劳动资料的技术含量要高出很多,非实体性结构因素占比大大提升,同时轻量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轮廓在新质劳动资料身上得到越来越饱满的体现。就国内高校而言,除了纵横交错与完整齐全的学科专业群外,还有图书馆、网络数据中心等知识资源以及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等各种智库机构,尤其全国近40所高校盘踞着多达8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重点实验室以及与企业联手共建的智能制造中心等机构更是遍及高水平与双一流大学。这些新基础设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高校成为了新质生产力的聚合高地。
  需要强调的是,除了使命担当、职能所在以及资源要素能量决定了高校必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充当先锋与主力之外,新质生产力也同时为高校教研改革输配了全新的动力源泉以及鲜明的市场导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拓展了高校科研创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创设了更多的前沿技术需求和技术应用场景,由此可以牵引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对高校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增强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与深度融合的紧迫性,由此可以倒逼高校教学质量的改进。为此,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巨大优势,紧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窗口,激发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效能,以实现对新质生产力的增势赋能。
  首先,全力塑造与充分释放内部集成优势,为新质生产力配置高效协同力。响应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以及产业发展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精准需求,高校应当下好学科体系布局"先手棋",增强学科建设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的匹配度,尤其是要强化前瞻性学科发展,布局新赛道、新领域,紧密跟踪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着力打造一流学科引领、高峰学科林立、基础与特色学科交叉支撑的新型学科雁阵;与学科建设升级相适应,须及时调整与创设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通过优化存量推动新专业与新课程的资源增量集结,最终确保核心教学资源投放到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协同的学科与专业之上。
  其次,充分利用与有效组织自我集约优势,为新质生产力输送丰厚原动力。具有原创性和颠覆性的基础研究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高校首先要强化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并聚焦科学前沿,布局与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平台,推进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建设与重大科学发现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增强科学研究的靶向性,以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的科研资源的聚集和创新,集中解决关键核心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与此同时,强化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围绕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培育重大科研项目,强化项目、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建立"前沿探索-基础研究-集中攻关"的多层次科研体系,相应地,遵循有组织科研的原则导向,有必要彻底打破学科、专业以及研究机构的壁垒,实施富有弹性化的矩阵组织建制,沉淀与集结出有助于新质生产力的跨学科、多专业的联动化与规模化优势。
  再次,聚力寻找与倾心编织体外融合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增添充沛杠杆力。遵循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对接的基本原则,高校应当深化校地、校企的协同,优化政产学研用的贯通,培育出多体系多主体的互通互融格局。一方面,要构建校企联合的育人生态系统,推进企业优质资源进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度,面向企业打造出"教育、就业、创新"全周期人才培养链条,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牵引出一批课题、师生、平台和成果,并酝酿成新质生产力的发源高地。另一方面,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打造驻区、驻企、驻园创新平台,既依托高校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为创新人才营造交流空间,加速初创企业的孵化进程,也推动高校优秀学科、团队和实验室下沉产业一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捆绑与协同攻关;不仅如此,高校还须联合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等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锻造与巩固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筑出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编队。
  最后,举力打造与持久沉淀高端人才智慧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累积生猛驱动力。高水平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办好大学的第一资源和战略资源。为此,在供给端,高校需创造出良好的平台和机会,为人才提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舞台。
 
专家论坛
 
曾铮: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经济日报》4月10日刊发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曾铮最新的文章指出,消费和投资是国内需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更好地统筹消费和投资,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消费投资相互促进
  消费和投资的关系不是简单替代,也不是线性平衡,更不是互为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正向循环、互相引导,并维持动态平衡。
  消费和投资存在正向循环的关系。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生产投资和消费处于链条的首尾两端,生产投资是工具、是起点,消费是目标、是终点。投资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改进产品质量,从而带动就业和提供终端产品,进而为消费者收入增长和产品效用提升创造条件,以此拉动消费;而消费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进而引导、促进投资,二者存在正向循环的关系。
  消费和投资存在互相引导的关系。投资是形成长期有效供给能力的关键因素,消费是消纳长期有效供给的决定因素。消费结构升级能够从需求上引导新型供给领域投资规模的扩张,而扩大新型供给领域的投资又能够引致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消费和投资具有互相引导的关系。
  消费和投资存在动态平衡的关系。从稳定和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角度看,消费和投资的平衡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因为,投资过度会降低资本配置效率,消费过度会导致有效供给不足,消费和投资之间存在着动态的优化关系。从具体政策上来说,一个国家的财政和金融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平衡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的支出。只有在长期内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才能更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消费与投资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但市场行为同时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特征,这使得投资和消费之间总会存在一些总量和结构上的偏差甚至是矛盾。同时,由于长期结构性问题与短期周期性因素交织,我国实现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仍然有提升空间。解决这些问题,要找准关键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平衡好投资稳定增长政策和消费持续扩大政策。从需求侧看,消费和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拉动力。2023年,我国经济复苏态势良好,消费持续恢复向好,投资呈现较强韧性,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2.5%和28.9%。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缺一不可。面对短期内社会预期不稳定、消费持续扩大基础不牢、投资持续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在政策空间上平衡好消费和投资的关系,优化政策支持体系,统筹推进消费和投资,这既是提升中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的重要前提,又是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因素。
  统筹好有效供给逐步增加和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和产品供给升级正同时发生,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家居家装、5G手机商业应用等相关消费品生产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达到45.2%。但也要看到,生产型、投资型、出口型产业规模偏大,而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以及教育、旅游、医疗、娱乐文化、养老等居民消费型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不利于投资消费的相互促进。应以着力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升级为导向,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实现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
  协同推进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和企业利润稳健提升。收入是决定消费的首要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才能提升消费能力。不断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致富,才能进一步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释放消费潜力。企业利润稳健提升亦与扩大投资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一些民营企业投资动力不足,一部分原因也在于非金融企业利润的下降。从长期看,适度增加居民收入和稳健提升非金融企业利润,是促进消费与投资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础。
  深化改革促动态平衡
  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背景下,必须高度重视消费和投资的正向循环和动态平衡关系,在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有效平衡好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前提条件和基础动力。
  通过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一是聚焦重点群体发力。挖掘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持续稳定提升城镇居民收入,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大规模开展汽车、家电等大件商品以旧换新活动,建议放松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消费的限制性因素,有效带动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发力。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建立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和现代服务企业向农村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家电下乡,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有效带动耐用消费品制造投资和城乡物流设施与服务投资。三是聚焦重点领域发力。挖掘公共消费潜力,稳步增加政府在教育、体育、医疗、养老、育幼等方面的公共消费支出,扩大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健全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专项救助制度,带动城乡公共设施和服务投资。
  通过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一是以稳步提高居民收入为重点优化投资。加大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实体经济投资,强化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投资,加强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通过这些投资稳定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从而为持续扩大国内居民消费提供基础。二是以满足消费质量需求为重点强化投资。强化绿色和智能大件商品领域的制造业投资,推进城市城中村改造、老旧社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投资,扩大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物流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更好适应、引领和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三是以完善各类消费场景为重点创新投资。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进特色商圈、特色街区和农村商业体系、县城商业设施建设,培育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的新零售产业,强化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跨界融合消费产业投资,积极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不断降低消费成本、提升消费体验和扩大消费需求。
  切实优化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一是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区域间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健全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转向人群全覆盖,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投资消费均衡发展提供制度基础。二是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范围,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减少无序投资和无效投资,在政府资金投入层面平衡好稳投资与促消费关系。三是稳妥推进税制改革。加强谋划和顶层设计,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健全地方税和直接税体系,稳步推进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着力推进消费税改革。四是强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消费支持力度的体制机制,持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有效发挥金融对投资与消费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
 
从生产力维度解读数据要素
 
  据悉,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4月9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发展经济学用生产函数解释生产力的变化机制。在这个函数关系里,一些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自变量,通过内在相互关系和作用,解释了经济产出这个因变量。我们可以将生产要素看作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投入的主要资源。从人类史看,现代智人的文明经历了游猎采集、农业化、工业化等发展阶段,生产要素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
  对于游猎采集社会来说,地理和气候环境,(木制和石制)工具、社群的人是重要生产要素,土地当然很重要,但不是为了耕作,而是挖掘地里的植物根茎,所以群落之间也需要争夺土地资源。进入农业社会,主要生产方式分化为农业和牧业,土地和人变成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是在农业社会成熟阶段出现的,主要用来扩大对土地和改进农牧业生产工具,地理和气候环境仍是至关重要的禀赋条件,农牧业都要"靠天吃饭",不同区域的土地的产出潜力也是不同的。
  在上面的分析里,没有出现数据要素,并不能说明数据在人类文明的初期是不存在的,只是不那么明显和重要罢了。任何生产活动都需要相关知识,渔猎采集、农牧都有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彼时人们对数据的认知和加工方法非常粗浅,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交流学习,甚至求助于巫术,缓慢而持续地积累着维生所需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形成了当时的技术。所以,人们开始并没有数据这个概念,通过对观察到自然界信息的加工处理,即采集、渔猎、畜牧、种植等生产活动获得的技术,其实也未对当时的生产函数产生短期内的显著影响。
  数据和信息这两个概念被广泛使用,是计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的认知深化了,发现了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技能的递进关系。而计算机(器)让人类能够在数据层面对自然界和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利用,这是人类在工业化阶段实现的成就。这源于十六、十七世纪在西欧兴起的科学实验和启蒙运动,从此,知识和技能的产生具有了系统性的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成为经济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推动着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这个阶段,数据要素才真正成为生产力的关键推动力量。但是经济学家仍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索洛在生产函数里加入了一个涵盖所有无法分解因素的变量-技术进步率。因为当时无法解释技术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经济学家将其简单地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放在生产函数里。
  现在,我们有机会揭开技术的面纱了,一个直接方法就是回归本质,将数据要素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笔者用生产函数对数据要素进行了建模,得出一个结论,数据要素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变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人工智能近两年来突飞猛进的成就,可以为这个结论提供很好的例证。
  以语言大模型(LLM)为例,可以在快速处理文字信息的基础上,产生更综合和更有创意的新内容,甚至可以做到基于文字提示,进行文本、音视频、动画等内容创作,在研究和分析等方面也显示出不逊于人类的思考和发现能力。这种被称作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内容(AIGC)技术,结合已经相当成熟的视觉、语音辨识技术,以及快速发展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不难预测将会出现与人类生产能力相仿的人工智能行动主体。这些硅基"物种"可以承担碳基人类体能不适合的工作,也可以帮助人类提高经济活动的效能。换言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对数据要素进行有更高经济价值的加工和利用,从而提升生产力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数据要素明显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生产要素,以及驱动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应该重新评估土地、劳动、资本、数据等要素承担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土地仍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为人类生产粮食,并提供化工原料,是碳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基础。但是新技术会提高农业的生产率,甚至推出与传统农产品大相径庭的替代品。资本可能因为数据科技的进步而改变形态,比如采用加密通证、数字资产的形式,从而提高配置的效率和准确度,打破资本流动的物理界限。劳动这个要素的变化是最大的,从农业时代以人数计算的简单劳动力,到工业时代掌握基本技能的蓝、白领劳动者,到了数字经济时代,则要求劳动者掌握数据生产所需的技能。而站在人才金字塔顶端的是那些能够引导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的精英。那些没有掌握数据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对经济所做的贡献,可能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要探讨的是数据要素,一方面,数据要素仍然是知识和技能的源头,是孕育新技术的母亲,而人类掌握的数据处理方法极大地焕发了数据要素强大的活力,新技术以令人炫目的速度面世,比如sora、数字孪生等。另一方面,数据将进入生产环节,它本身变成了经济活动的产成品和再生产的"原料",数据可以做成各类商品进入市场流通,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进行配置,成为企业和个人重要的资产,并能够通过资本化产生更多的财富。当然,数据要素的应用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它只是从过去不为人关注的后台小角色走到了前台C位,这是时代不可扭转的大趋势。
 
从ESG视角看新质生产力
 
  据悉,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研究员匡继雄4月12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自去年9月提出以来,热度不断攀升。无论是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在博鳌亚洲论坛等重要会议上,新质生产力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议题。A股市场上,新质生产力也成为热点投资主线之一。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从ESG(环境、社会、治理)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发现两者并非孤立的关系,而是彼此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三个途径
  目前国内外ESG信披标准未将科技创新直接纳入通用的核心议题,但是无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解决,还是产品质量和治理效能的提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促进ESG目标实现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一方面,通过节能低碳、污染治理等创新技术手段,新质生产力在生产过程中显著减少废弃物产生和环境破坏,同时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优质产品和绿色指南;另一方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精准预测和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数字技术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运用,新质生产力有效提升政府和企业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倡导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从而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比重,增加环保型、资源节约型产业的比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是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政府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支持和规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如,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环保标准的执行等。这些政策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大作用
  作为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用于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标准,ESG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环境维度强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将激发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社会维度主要考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员工、供应商、客户以及所在社区的影响。企业通过提供公平的劳动条件、促进多元化与包容性、保障产品安全和人权等措施,提升社会绩效,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还能够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从而推动企业的研发和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
  最后,治理维度是企业ESG实践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着重审视企业的决策过程、信披透明度、利益相关方权益保护以及反腐败和道德规范的实施情况。这些治理实践将决定其如何应对与公司有关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以及文化、经济和政治问题。企业通过构建责任明确、监督高效、沟通透明、重视各利益相关方权益的治理结构,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更好地识别和管理潜在风险,增强市场对企业的信任度,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市场份额和合作机会,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项建议
  相较于海外欧美发达国家,国内ESG监管政策建设起步较晚,过去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但随着近年我国在ESG监管政策上不断发力,尤其是2024年初,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针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征求意见稿,引导上市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规范ESG信披,预计A股ESG建设将迈入快速发展阶段。近期,上海、北京和苏州三城先后发布了促进ESG发展的政策,其中苏州还提到了新质生产力,认为ESG将"为园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添强劲动能"。
  那么,上市公司如何通过打造ESG竞争力助力自身新质生产力发展呢?
  一是将科技创新纳入ESG核心议题。科技创新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也是ESG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上市公司应通过科技创新来践行ESG理念,并在ESG报告中充分披露其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以展示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应对风险、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是构建以董事会为核心的ESG治理架构。建立以董事会为核心,覆盖决策层、监督层、执行层各个层级,且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ESG治理架构,自上而下推动ESG体系建设,将ESG理念融入公司业务发展中,提高公司ESG绩效水平,助力ESG评级提升,减少融资约束,获得更多资金投入研发和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
  三是利用金融科技赋能ESG数据。ESG数据作为一种特殊数据,将其产品化、资产化可以提高企业数据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要素。然而,由于ESG数据体量庞大、数据来源分散、数据结构复杂且包含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目前采集工作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上市公司可以利用金融科技,依托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遥感影像分析等技术,协助其构建ESG数据生态系统,实现全方位、多视角、智能化的ESG信息的采集和量化。如,新加坡金管局专门成立了ESG影响中心,以金融科技赋能高质量、可信的ESG数据生态系统建设,这可为我国基于金融科技的ESG支持提供有益的启示。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与ESG理念相辅相成,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上市公司可通过集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力量,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力,以ESG理念为指引,共同开创中国经济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
 
全面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之“新”
 
羊城晚报4月12日刊发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撰写的文章指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政府工作报告列出十大任务,首项就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足见新质生产力之重要。
  为什么称之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全面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之“新”,无疑是深入理解这一重大创新概念,进而在实践中更好地践行其内在要求的基础性、前提性重要工作。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具有新质态的生产力
  这种“新质态”,就生产力本身而言,有两方面的突出表现。其一,构成要素具有新质态。具体说,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作为生产力的三大实体要素,在今天已经与现代新兴科技深度融合,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知识化、科技化,越来越多的劳动资料日趋信息化、人工智能化、自动化、数智化,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的新材料、新能源不断成为劳动对象。一言以蔽之,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现代新兴科技水乳交融、相互促动,一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是新兴科技“创生”出来的,这和传统生产力下的状况迥然不同。有人因此把“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新料质”劳动对象视为新质生产力的标志。
  其二,生产要素之间“合力”具有新质态。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生产力不是上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简单相加,而是三者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新质态生产力则使这种合力具有全新的样态。一是现代新兴科技本身具有强大的塑造力、整合力,二是它不断催生诸如物质形态的高端智能设备、数据等非实体形态的新型生产要素,也具有强大的渗透力、粘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这首先归功于诸如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量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当代新兴科技的群体兴起和日新月异,具有强大的加工塑造、整合聚变能力,使生产效率达到几何倍数的效果或“幂数效应”,不断创造聚变优势。在此过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得到充分彰显。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推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走深走实,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要求。
  新质生产力在“生产合力”形成上有新的路径和样态
  如前述,生产力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合力”,这种生产合力的形成除了生产要素之间的互动聚合,还包括外在推力即推动生产要素走向聚合的动力。新质生产力在这些方面都有新的表现。
  其一,现代科技和现代产业之间良性互动的合力。一方面现代科技创新影响产业,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塑造新的产业链,但另一方面,合理的产业布局、产业更新、产业链同样会促进科技创新,一些新兴科技是产业需求催生的。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现代产业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彰显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产业对新兴科技产生和发展的反作用不可忽视。为了促进两者之间的互动,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搞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促进数智化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其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这是新型生产关系发挥反作用的重要表现。除此之外,现代科技与新型生产关系已经处在深度互塑中,信息和数据作为新兴生产要素,其价值增益与共享(如信息流量、大数据)密不可分,共享反过来推动信息、数据技术进一步发展壮大。
  其三,现代生产力的科技化和知识化,人才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这不仅体现在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上,更重要的是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才上,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也正因此,综合上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它的发展路径与传统生产力的确迥然有别。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正是这三个“第一”更为凝练的表达和生动彰显。
  新质生产力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基础,符合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新兴技术具有强产业联动性,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双向互动推动科技革命加速,会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边界日益模糊化;新兴技术具有融合共进共同发展特点和群发性,多个技术门类同时发生变革性突破,不断释放“多点突破、群体跃进”效应。美国政府2022年《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清单中,同时罗列了先进计算、传感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系统、生物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太空技术等19项新兴技术。新质生产力正是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客观基础产生和兴起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体言之,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真正成为第一动力、发挥主导作用;协调成为内生特点,通过协调实现“生产合力”最大化、最优化,产生聚变优势;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是其普遍形态;开放是其必由之路、共享是其根本目的,也是新型生产关系的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理论强党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执政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健康前行的基本经验。新的生产力理论既要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它的本质特征、重大表现、核心诉求和关键环节是什么,还要在实践中为如何孵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前瞻性、引领性的指导作用。
 
专家论点辑要
 
  ▲高盛上调2024年中国GDP增长预测
 
  据悉,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闪辉及其团队于4月10日发表研究报告,上调中国一季度及全年GDP增长预测。
  报告分析,中国一至二月数据表现总体超过预期,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高于市场共识,近期高频数据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韧性。因此,高盛重新评估了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并相应调整对中国实际GDP增速的预测。
  基于制造业的强劲表现,高盛将中国一季度实际GDP环比年化增速预测从前值5.6%上调至7.5%,这意味着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从前值4.5%上调至5%。对中国2024年全年GDP增速的预测,高盛也从前值4.8%上调至5%。
根据报告,高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看法并未改变,中国在2024年很可能实现其5%左右的实际GDP增长目标。
 
中小企业
 
浙江力争到2027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达18%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宁波监管局和省委金融办、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浙江证监局、宁波证监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旨在推动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普惠金融体系,助力高水平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工作方案》分为总体要求、具体措施和保障措施三部分。其中,总体要求中明确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小微企业、"三农"、新市民、老年人等普惠客群金融需求,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保险保障,打造浙江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先行样板。力争到2027年末,活跃经营主体贷款覆盖率达50%,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达18%,出口信保渗透率不低于30%。
  具体措施部分聚焦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重点难点,从深化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促进普惠与科技、绿色、数字、养老金融深度融合、完善普惠保险保障体系、提升普惠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等六个方面,提出务实有效举措21条。
  在保障措施中,提出推进试点示范、加强监测评估和注重舆论宣传等三方面要求。
  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等六部门将以《工作方案》印发为契机,立足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大场景",加快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环比上升
 
  据悉,中国中小企业协会4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3,比上季度上升0.2点,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与2023年同期持平。
  分行业指数3升1平4降。一季度,工业、房地产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指数比上季度分别上升0.4、0.1和0.3点,批发零售业指数持平,建筑业、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社会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指数比上季度分别下降0.2、0.1、0.3和0.2点。
  分项指数全面上升。一季度,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成本指数、资金指数、劳动力指数、投入指数和效益指数均止跌回升,环比分别上升0.2、0.2、0.3、0.1、0.3、0.1、0.2和0.1点。
  分区域看,一季度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指数环比分别上升0.3、0.1和0.3点,东北地区指数环比持平。
  据介绍,春节后生产加速回升,全国两会后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显效,经济回暖势头增强,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改善,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较上季度回升。从一季度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来看,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有所提振。同时,在稳增长政策推动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多,中小企业市场景气回暖。
 
调查分析
 
中国外商投资信心排名重回全球前三
 
  据报道,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日前发布的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从去年的第七位跃升至第三位,并在新兴市场专项排名中位居榜首。
  该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高达88%的受访者计划未来3年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去年提高6个百分点,另有89%受访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将对未来3年其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打造发挥更重要作用,且认可比重高于去年的86%。
  整体盘点该报告的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全球榜单,美国连续12年位居榜首,加拿大再度拿下第二名,中国排在第三并保持新兴市场榜首地位,英国、德国、法国分列第四、五、六位。
  科尔尼大中华区总裁贺晓青表示,中国不但经济体量大,还具有相比其他一些新兴国家更为稳定积极的政策环境。而近年中国政府持续传递积极加强对外开放的政策取向,例如放开外资对银行业投资,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等,去年对德法等国,近期进一步拓展至瑞士、匈牙利等欧洲六国来华免签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振投资者信心。
  虽然投资者对整体外商直接投资趋势比较乐观,但对全球营运环境的风险日益谨慎。85%受调查者认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将影响其投资决策。
  上述信心指数来自科尔尼的年度调研,根据对全球领先企业高管专项调研获取的原始数据计算而来。此次调研时间为2024年1月,所有参与调研企业的总部分布于3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对象均为年营收在5亿美元以上的全球布局的公司高管,其中46%为服务业公司,45%为工业公司,9%为IT行业公司。
 
经贸态势
 
欧盟更新中国经济"扭曲"报告
 
  4月10日,欧盟委员会时隔六年更新了所谓的"中国经济扭曲报告"(Report on state-induced distortions in China's economy),针对的行业覆盖面由传统工业制造领域扩大至部分新兴产业,着重关注政策扶持、国企占比和全球产能占比情况。
  这份长达712页的报告,延续了欧盟2017年首次发布版本的基本框架,在保留原有针对中国钢铁、电解铝、化工和陶瓷行业的基础上,新增了中国电信设备、半导体、铁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五大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概况。
  中方对此高度关注并强烈反对,认为欧盟有关报告对中国政策、市场环境和经济制度进行歪曲解读,是为后续采取歧视性反倾销做法制造借口。
 
欧盟宣布对中国风机发起反补贴调查
 
  4月9日,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玛格丽特·韦斯塔格(Margarethe Vestager)宣布,欧盟正在对西班牙、希腊、法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五个国家的中国风机供应商开展反补贴调查。其依据是欧盟的《外国补贴条例》(FSR)。
  欧洲风能协会首席执行官Giles Dickson4月9日表示,中国风机在欧洲的报价比欧洲本地制造的风机低50%,且最多可延期三年付款。"这意味着中国制造商免费提供涡轮机,直到风电场运营商获得三年收入,对欧洲制造商形成不公平竞争。"他说。
  韦斯塔格称,不能让中国主导光伏产业的故事在电动汽车、风能等领域中重演。
代表在欧中资企业利益的欧盟中国商会4月9日回应这一调查称,欧方不断使用FSR这一经贸工具向中企发难,是一种经济胁迫行为,向世界发出了歧视中企和保护主义的错误信号。这是有意打压中资企业多年投资研发和耕耘取得的成果,造成严重不公平的市场竞争。
 
世贸组织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将逐步回升
 
  4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发布新一期《全球贸易展望与统计》报告。报告预计,全球商品贸易量今年将增长2.6%,2025年将增长3.3%。
  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1.2%,从商品贸易额看则降幅更大,达到5%。世贸组织经济学家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将逐步回升:今年通胀压力预计将减弱,从而使实际收入再次增长并提振制成品的消费,特别是在发达经济体。2024年可贸易商品需求的复苏已经很明显,新出口订单指数表明,今年年初的贸易条件已有所改善。
  但世贸组织也警告说,地区冲突、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可能会限制全球贸易反弹的程度。
世贸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表示,得益于有弹性的供应链和稳固的多边贸易框架,我们正在全球贸易复苏方面取得进展,这对于改善生计和福利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减轻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碎片化等风险,以维持经济增长和稳定。
 
土耳其对以色列实施部分商品出口限制
 
  据悉,土耳其贸易部4月9日宣布对出口至以色列的部分铝和钢产品以及水泥、光纤电缆、工程机械、建筑材料、化肥等共计54类商品实施贸易限制,直至以色列宣布在加沙地带立即停火。
  土耳其贸易部当天发表声明说,加沙地带人民正遭遇饥饿和贫困,其获得最基本的食品、医疗援助和物资受到阻碍。同时,以色列继续公然违反国际法,无视国际社会多次呼吁停火和提供不间断的人道主义援助。对此,土耳其决定自2024年4月9日起第一阶段限制向以色列出口部分商品,并立即执行。
  声明说,该决定将一直有效,直至以色列在国际法规定的义务框架内宣布在加沙地带立即停火,并允许向加沙地带提供充足且不间断的人道主义援助。
  该措施出台前一天,土耳其指责以色列阻止其向加沙地带空投援助物资。土耳其外长菲丹表示将对以色列采取报复措施,并表示将"逐步"和"毫不拖延地"实施这些援助。
  以色列随后指责土耳其单方面违反两国之间的贸易协议,并宣布将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
  根据土耳其出口商联盟和土耳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土耳其对以色列出口额为54.3亿美元。土耳其贸易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土耳其对以色列的出口额为4.3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7.2%。
 
贸易保护主义的动向与影响
 
据悉,北京日报4月8日刊发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撰写的文章指出,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为了应对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转移国内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其“优先”地位,一些西方国家打着保护主义旗号,对全球秩序造成破坏。应对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需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打造开放多元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保护主义思潮的形成原因
  保护主义思潮的发展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构紧密相连,并且与经济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原则和保护主义政策交相呼应,最早的保护主义理论和政策是在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先发资本主义国家关于霸权和资源的争夺中产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进入稳定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国家间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世界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局部战争频发,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保护主义思潮再度泛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发展,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巩固先发优势,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政策,导致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而逐步走向虚拟化、空心化,不断爆发债务危机甚至经济危机。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西方很多跨国公司利润率锐减,大量工人失业。在金融领域,由于受到来自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地位的挑战,美元世界货币地位开始动摇的同时,欧元区经济也遭遇严重危机。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自身力量衰落趋势形成鲜明对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积极融入到世界经贸中来,影响力逐步提升,非西方国家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国际规则的影响者甚至是制定者,成为世界发展不容小觑的力量。
  西方孤立主义的影响。为了突破资本的内外限度和强化对全球的控制,一些西方国家在重新思考自身国际地位的基础上,将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视作其控制力减弱的主要威胁,这也为孤立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强权政治,在国际事务处理上推崇本国利益优先,并尽量避免承担国际责任。对于一些西方国家来说,其政治孤立主义不仅体现为多次撕毁多边协议,退出代表全球共同利益的多个国际组织,还反映在以自身标准肆意裁定民主与非民主阵营,在国际范围内煽动组建种种具有排他性和歧视性的政治联盟等方面。应当看到,西方强权思维模式试图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视为世界其他国家都将要达到的“历史的终结点”,将“自由”“民主”“人权”等抽象价值观念输出至世界各地,干涉插手别国内政。此外,一些西方国家依靠某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设置话语议题,依靠对新闻媒体以及互联网的垄断占领话语阵地,依靠对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选择性美化描述建构话语叙事,打造话语标识,操控话语霸权,从意识形态领域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这种强权政治本质上是以极端民族主义、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保护主义。
  一些西方国家内部矛盾外引的需要。当前,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合流,西方不少民粹主义者反对自由贸易,不甘于西方中心主义式微,尤其是右翼民粹主义者排外思维强势,试图印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欧洲,因大量难民涌入,民众对于自身就业机会被抢占、本国利益和本民族之独特性受欧盟成员国身份影响的担忧日益加深,这种担忧在英国表现为通过举行全民公投正式脱离欧盟;在德国表现为宣扬退出欧元区的选择党发展为德国联邦议会最大的反对党,并在大选中广受支持;等等。总之,世界政治格局受西方世界广泛兴起的民粹主义影响日趋复杂化,全球治理难题愈加凸显,既有的国际政治体系面临巨大压力。一些政客试图改善国家治理模式,实行振兴计划,导致保护主义思潮抬头。
  保护主义的动向与危害
  经济上逆全球化而行。“逆全球化”特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发生的经济和外交政策调整、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潮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减缓,原来主张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开始持反对意见。受世界各国贸易需求锐减、用工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增加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增长速度持续低迷。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主要是传统制造业因人力成本上升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些国家对原有的国际贸易秩序和法律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对国外产品设置关税壁垒,制定有利于自己优势产品出口的规则,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创新和技术升级产品进行出口限制,破坏了全球自由贸易规则,这些措施极易诱发全球市场经济风险。在知识产权领域,一些西方国家阻止发展中国家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并通过制定一些国际规则限制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导致国际合作不确定性和发展中国家交易成本上升。纵观世界发展大趋势,生产力极大发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内在矛盾将继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生影响,随着发达国家人力成本与生态成本的提高,资本逻辑逐渐达到其内在张力的最大限度,一些西方国家实行的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特征的“逆全球化”战略,试图继续维护其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
  政治上霸权主义盛行。霸权主义主要指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霸权国家在国际政治领域掌控话语权,向其他经济军事实力较弱的国家强势推行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强迫其他国家接受其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理念。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但是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是拥有强大经济军事实力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获取本国利益而去控制、干涉甚至侵略其他弱小国家,这导致一些国家战乱频繁、动乱不断。一些国家的民众至今都生活在战乱之中,在寻求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稳定方面面临严峻挑战。此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甚至借“反恐”的名义打击主权国家,给全球战略稳定带来威胁。当前,为确保霸权地位,其打着发展经济的旗号打压别国的发展权和生存权,强势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及政治制度,影响他国的经济发展建设以及政治稳定。
  文化上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19世纪,‘白人的责任’的思想有助于为西方扩大对非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统治作辩护。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出于对西方现代文明“优越性”的维护,先发资本主义国家在民族交往过程中拒斥异族文化,宣扬本族文明优越论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以西方标准裁定各民族国家的文化价值及文明意义。例如欧洲极端右翼势力冲击政坛。与右翼民族主义在西方兴起相伴的是反犹太主义的卷土重来。2018年法国出现541起反犹太人袭击事件,同比激增74%。同年在德国有1646起反犹案件登记在案,比2017年增加了100余件。2020年美国反诽谤联盟统计在册的反犹太人袭击事件为2024件,成为有据可查的第三高纪录。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炮制新词污名化中国,借此鼓动国际舆论,进一步输出西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以维持西方的“文明优越”。
 
投资视点
 
北京、广州、珠海出台生物医药支持政策
 
  据报道,全国多地瞄准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产业开展的竞争,迎来新一轮配套政策的升级。4月7日,北京市、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同天印发了支持创新医药及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此前的4月1日,珠海市也印发了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文件。
  其中,北京市《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等9部门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4)》(简称《北京措施》)和《珠海市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简称《珠海措施》)还是征求意见稿,处于拟出台阶段;《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办法》(简称《广州开发区办法》)则现行有效。
  3月13日,市场曾流传国家将推"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政策的传闻,同时一份名为《关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的征求意见稿》的文件被广泛传播。
  相比上述传闻,此次北京、广州、珠海三地文件,均列出了详细的实施细则,且明确相应的责任单位,但在具体实施上,各地则各有偏重。
  其中,《北京措施》的亮点在于从研发端与支付端两方面发力,指出要在研发上加快审批速度,在支付方面对创新药限制松绑,鼓励多元化支付。具体来看,在研发端,包括但不限于支持将临床试验启动整体用时压缩至28周以内,并支持重点企业实现全球同步开展临床试验、推动实施"药品补充申请审评时限从200日压缩至60日、药品临床试验审批时限从60日压缩至30日"的国家创新试点、到2024年底累计纳入项目制管理品种数量提升至200项,以及在出海方面,2024年推动5个品种"走出去"。在支付端,重点的措施包括取消医疗机构药品数量限制,在国谈药目录公布后一个月内召开药事会,且全年药事会召开不少于4次、将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病种治疗中使用的国谈药品,纳入门诊特病管理,提高报销比例、将治疗费用较高的国谈药品纳入按固定比例支付、对符合条件的新药新技术费用,不计入DRG病组支付标准,单独支付,等等。
  相比之下,《广州开发区办法》则侧重于提供全链条的财政支持。具体来说,针对全球顶尖项目,给予人才奖励、研发和产业化奖励、投资入股、贴息贷款等全链条支持,最高支持额度50亿元、国家级平台成果最高1亿元支持、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完成I/II/III期临床的,最高给予1000万/2000万/3000万元的支持、获临床批件-注册证均可获得50-1000w政府资助。
  在支持企业出海方面,针对首次取得FDA新药临床试验许可的新药,给予30万元资助,单个企业每年最高资助200万元。对新取得FDA批准,并在国外市场销售的药品,每个品种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资助。
  与广州类似,《珠海措施》也是围绕引进、落地、研发、产业化等各阶段提出促进措施,在多个环节给予资金支持。
 
北京发布促进二手车出口工作方案
 
  据报道,作为首批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北京正加快推进二手车出口。4月7日,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海关等5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促进二手车出口工作方案》,将通过创新监管模式、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形成二手车出口主体多样化、市场多元化、商品标准化的繁荣态势。
  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快速攀升,已成为全球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和二手车交易量,以及更多高性价比的车辆、更丰富的车型,为我国二手车出口提供了充足的车源。目前,我国二手车已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认可。
  2019年5月,商务部、公安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在条件成熟地区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的通知》,将北京列为全国首批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试点地区。试点开展以来,北京将其作为稳外贸、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二手车出口潜力加快释放。
  此次发布的《工作方案》,明确了企业资格、禁止出口情形、出口企业的责任义务等要求。据悉,企业应在2024年3月1日后登录"商务部业务系统统一平台"企业端填写申报材料,提交至市商务局审核,企业在审核通过后一年内可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下一年需再次申报。
  二手车出口企业是质量追溯责任主体,须如实明示车辆里程、维修情况等车况信息,进行出口产品检测,同时还要快速响应并及时处理境外买家投诉事项。本市鼓励出口企业提供出口车辆在"全国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维修记录。
《工作方案》也提出了本市对二手车出口的保障措施。各部门之间将形成"组合拳",优化二手车许可证申领、车辆转移和注销登记、出口通关等流程,提升二手车流通效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在政策助力下,本市二手车出口企业将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以出口二手车带动产业链和服务"走出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
 
上海发文进一步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4月11日,上海举行2024“首发上海”全球推介启动仪式。为强化“首发经济2.0”政策保障,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首发经济聚集高地,会上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重点包括以下七方面举措:
  一是打响“首发上海”品牌。每年3月至5月,上海举办“首发上海FIRST in Shanghai”全球新品首发季。
  二是吸引高能级首店落地,对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予以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在“首发上海”活动期间开设的亚洲及以上级别首店,予以1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是支持举办首发首展,对高规格首发首秀首展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贴。对“首发上海”活动期间的高规格首发首秀首展,给予最高120万元的补贴。
  四是构建首发经济专业服务生态圈。对专业机构组织开展的相关项目按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五是优化首发活动报批管理,对1000人以上大型新品首发活动,推行同一场地同类活动一次许可报批制度。1000人以下小型新品首发活动,参照大型活动试行同一场地同类活动一次报备制度。
  六是提供进口首发新品通关便利。建立涉及首发首秀首展首店的进口商品通关便利“企业服务包”。推进进口商品检验结果采信制度在服装类等新品进口通关中的应用,对用于样品展示、新品发布等不进入国内市场销售的进口消费品提供便利化措施。开展在沪首发的新品海外预先检测试点。支持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业态发展,为进口新品在国内销售提供便利。
  七是鼓励各区出台支持措施。支持有条件的各区,出台首发经济财政支持政策。鼓励各区建立首发经济服务绿色通道,为企业引进高能级首店、举办首发活动等做好服务。
 
上海出台"检察护企"专项行动方案
 
  据悉,为贯彻落实最高检今年部署开展的"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4月9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出台《上海市检察机关关于落实最高检"检察护企"专项行动分工方案》(下称《方案》),努力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方案》围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全面加强涉金融、贸易、科创等重点领域法治保障,细化形成惩治犯罪、法律监督、服务保障等三方面22项任务。
  《方案》强调,全市检察机关要重点打击非法高利放贷及衍生犯罪;对利用网络平台违法恶意散布传播涉企虚假不实信息、蓄意造谣抹黑企业和企业家、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会同行政监管部门开展商业秘密保护、知识产权恶意诉讼、恶意抢注囤积商标等治理;加大对企业内部人员背信损害企业利益犯罪惩治力度,帮助企业去疴除弊、完善内部治理;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加大对行贿不正当利益的追缴和纠正力度,尤其加强金融领域反腐和风险防范,高质量办好金融领域新型职务犯罪案件。
  方案强调,要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职能,促进解决影响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执法不严、不规范等问题。加强涉企经济案件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常态化推进"挂案"清理;防止和纠正以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纠纷和违法"查扣冻"等情况;加强对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犯罪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监督。依法开展涉企民事生效裁判监督,加强对涉企虚假调解、虚假仲裁、虚假公证问题的监督和治理。积极稳妥开展涉企行政诉讼监督和行政违法行为监督,监督纠正涉企"小案重罚""过罚不当"等监管执法行政违法行为。加大医药、金融等领域反垄断公益诉讼办案力度,开展不正当竞争、单用途预付费卡、涉企业税收、补贴等领域公益诉讼。
  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最高检"检察护企"专项行动部署基础上,此次出台的方案还新增了多项上海特色创新举措,服务保障城市能级提升。比如,开发"上海知产检察"应用程序,完成知识产权线上集成一件事,深化知识产权全链条检察保护,做优做强知识产权综合履职;协同提升对不法金融中介治理质效,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畅通企业融资渠道。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推动刑事合规从检察环节向侦查环节、审判环节延伸,推行新入经营主体合规告知制度,助力企业加强自身合规建设,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检察协作机制平台,建立健全跨区域法律政策适用标准统一协调机制,加强涉企案件办理联动协作,共同维护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
 
2024年上海市老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出炉
 
  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国发〔2024〕7号)工作要求,进一步促进上海市汽车更新消费,做好老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工作,4月9日,上海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印发《2024年上海市老旧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根据《实施细则》,自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以下日期均含当日),个人用户购买国六b排放标准的燃油小客车新车,注册使用性质为非营运的,且在规定期限内,报废或转让(不含变更登记)本人名下在上海市注册登记的国五及以下排放标准非营业性燃油小客车,上海市给予个人用户一次性2800元购车补贴。
  《实施细则》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补贴资金申请截止日期为2025年2月28日,异议复核申请截止日期为2025年3月31日。
 
浙江出台若干举措推动"换新"
 
  近日,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举措》(简称"《若干举措》"),要求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进一步释放投资和消费潜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在设备更新方面,到2027年,全省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30%以上,重点行业主要用能设备能效基本达到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3%、75%。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到2027年,全省汽车以旧换新50万辆,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达100万辆、渗透率达50%以上,家电年销售量较2023年增长20%。
  在回收循环利用方面,到2027年,全省建成再生资源集中分拣处理中心300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5万个,二手车交易量增长至160万辆以上,报废回收机动车超65万辆。
  在标准提升方面,到2027年,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00项以上,发布省级地方标准80项以上、"浙江制造"标准200项以上,培育"双碳"认证企业200家以上。
另外,为了推动《若干举措》四大行动重点任务落细落实,近期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年重点任务清单》,明确了今年重点实施的32项任务,确定具体工作目标和牵头部门,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下一步,各领域、各行业将加快出台10余项行动方案和政策,形成"1+N"政策体系。
 
安徽出台优化制造业营商环境"20条"
 
  近日,安徽省工信厅印发《2024年优化制造业营商环境若干举措》(以下简称"20条"),从创新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法治环境四个方面,出台20条举措,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企业提质增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环境方面,"20条"提出强化产业科技协同创新,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共建合作机制,打好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模式创新,改进和优化创新性产品服务。聚焦"智改数转网联",深入贯彻数字化引领制造业转型方案及支持政策。研究编制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新型工业化方案。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石化、化工、有色等行业加快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聚焦全生命周期、投资吸引力、监管与服务等维度,致力光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场景应用创新,进行定制优化,打造营商环境"光储版"。
  政策环境方面,"20条"提出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有关单位完善差别化政策实施细则,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质项目优质园区倾斜。全面落实企业诉求快速响应闭环办理机制,定期组织"听心声·快呼应"听取企业意见活动,高质高效办理"民声呼应"、省为企服务平台反映的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第一时间+顶格兑现",统筹推进国家和省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财政税收支持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等落实到位。对符合"免申即享"的省本级惠企专项资金,力争3月底前精准兑现到位。
  服务环境方面,"20条"提出大力推广"亩均英雄贷"金融服务模式,开展"一链一策一批"融资促进活动,实施"十行千亿万企"融资专项行动4.0版。分层次分行业持续开展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能对接、集中互采、协作配套等"大手拉小手"活动,力争举办"百场万企"对接活动200场以上,惠及企业2万家以上。编制实施工业项目投资导向计划,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200项以上,推动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
  法治环境方面,"20条"提出加快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立法进程。持续深化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严格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加大企业投诉办理力度,全面完成清欠专项行动任务。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违法行政行为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监管。
 
陕西为34条产业链征集可实现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
 
  据悉,为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日前,陕西省工信厅印发通知,面向全社会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全省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征集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核心技术。
  此次征集活动旨在加快陕西省34条工业重点产业链基础创新能力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征集过程中,业内专家将论证遴选出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应用面广的关键核心技术,分批次张榜发布,由有技术需要、符合项目产业化条件的陕西省内企业揭榜,并按照程序实施项目建设,省级专项资金给予揭榜方支持。
  此次征集活动重点面向目前确定的光子、商用车(重卡)、航空、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34条省级工业重点产业链。
  省工信厅产业链推进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征集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是处于国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陕西补短板技术,属于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材料及工艺,并且在技术攻关中已完成原理样机、小试,拥有拟转化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且无产权纠纷,具备产业化和推广应用条件,市场用户和应用范围明确,符合34条省级工业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
 
江西省开展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
 
  据报道,从4月1日起,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2024年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
  此次执法专项行动将聚焦中介、医药、教育、日用消费品等重点领域,加大对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查处力度;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水电气热领域限定交易、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等问题,加强对经营自然垄断环节业务企业的反垄断执法;充分运用执法约谈、提醒告诫和合规指引等手段,推动行业协会整体规范有序发展,依法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反垄断监管;聚焦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关切,依法查处限定交易、利用信用评价等手段设置市场准入门槛、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自由流通等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湖北省税务局出台23条措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4月2日,在第33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启动活动上,湖北省税务局发布《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税收措施》,推出精简办税缴费流程,提升民营经济组织办事体验;落实税费支持政策,推进民营经济组织创新发展;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便利民营经济要素获取;改进税务执法方式,强化民营经济组织权益保障等4个方面23条措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在精简办税缴费流程方面,对系统已经采集的资料,不要求纳税人缴费人重复报送,减证便民实行告知承诺,提升税费业务办理智能化水平,持续推进"被动式"服务向"主动式"服务转变。
  落实税费支持政策方面,完善税费优惠落实机制,进一步优化政策找人,不断拓展自动算税,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做到应享尽享、应享快享;全面落实普惠性税费优惠政策,精准实施创新优惠政策,持续推进税费优惠精准推送,落实落细出口退(免)税政策。
  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方面,文件提出,全面推广数字化的电子发票,降低纳税人开具、打印、查验、交付、存储等制度性交易成本;健全民营经济组织税费诉求响应机制,持续推广"数智通"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民营经济出口企业使用该平台,利用平台中已有数据或补充上传影像化资料,替代纸质单证,实现单证备案电子化;大力提升缴费便利度,依托政府大数据能力平台,推动核定类非税收入实现"核定、征收、对账"全生命周期可视化网上办理,减少申报缴费时长。
  改进税务执法方式方面,文件提出在一般纳税人登记、发票领用开具等6个业务领域推进非强制性执法,提高税务执法精确度,维护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
 
鄂尔多斯市新质生产力基金政策发布
 
  3月29日,在鄂尔多斯市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金融支持"六个工程"新质生产力基金发布仪式上,鄂尔多斯市发布了新质生产力基金政策,引导金融资源精准高效支持"六个工程",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为切实用好用活多层次资本市场,鄂尔多斯市积极组建新质生产力基金,按照构建多元化产投平台、组建多元化基金矩阵、形成多元化股权融资、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制定出台了高质量发展产业基金五年行动方案,为金融赋能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鄂尔多斯新质生产力基金主要包括产业引导、产业支持、产业发展三类基金。其中,产业引导基金主要围绕鄂尔多斯市加快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高标准推进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鄂尔多斯市片区创建等工作,以招引产业项目落地和引导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积极发挥基金在行业整合和产业链聚合的带动作用,通过"领投、跟投"等方式,加大对相关领域拟上市重点企业的投资力度。产业支持基金主要围绕落实自治区"五大任务"、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等重要部署,发挥产业基金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引领撬动作用,扩大相关领域投资和资金供给。同时通过设立天使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围绕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拓宽资本招商渠道等领域,强化与国内头部基金管理公司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基金管理公司合作,全力挖掘成长价值较高的优质科研项目。
  据了解,鄂尔多斯新质生产力基金采取"市级基金发展运作联席会议+市属国企出资平台+基金管理公司"三级管理架构,进一步优化决策流程、提高决策效率,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推动基金实现5个"100"发展目标,即出资100亿元以上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发起设立不低于100亿元规模的产业支持基金、出资参股不低于100亿元规模的产业发展基金、落地不少于100个基金投资企业和项目、落户鄂尔多斯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规模超100亿元,同步动员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基金参与基金建设,全方位打造地区千亿级产业基金大集群、万亿级产业投资大平台和西北地区产业基金投资新高地。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邬建勋在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将以鄂尔多斯新质生产力基金矩阵为载体,全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加速形成'以引促投、以投促产'产投结合的良好金融生态和'资本、人才、创新、项目'高效互动的良好投资环境,为推动金融与地方经济共建共享、共荣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保障。"
广州推出"投顾十条"
 
  4月8日,中共广州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广州市大力发展投资顾问业态的若干措施》(下称"投顾十条")。 本次印发的"投顾十条"是国内首个支持投顾业态发展的地方政策性文件。
  "投顾十条"提出,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按照"1+4+N"框架思路推进广州投资顾问业态建设,即:打造1个投资顾问培训"黄埔军校"(广州投资顾问学院)、4类标杆性投资顾问机构(证券公司、资管、银行、独立投资顾问)、集聚N类产业链机构(投资顾问服务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打造形成广州投资顾问产业链。建立广州市投资顾问业态建设工作组,由广东证监局、市委金融办牵头,有力有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统筹规划广州市投资顾问业态发展,进一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产管理中心建设。
  "投顾十条"提出支持本地金融机构发展投资顾问业务。鼓励本地证券公司、资管、银行、独立投资顾问等重点金融机构发展投资顾问业务,支持本地金融机构申请国家监管部门审批的投资顾问牌照,设立独立投资顾问管理团队,进行投资顾问相关的展业工作。支持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为投资者提供投资顾问服务。推动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上市公司等各类资本与广州投顾产业链投资公司等投资顾问领域投资机构加强合作,投资、培育投资顾问产业链上下游优质公司并推动其在穗落户集聚发展,共同参与广州投资顾问业态的建设。
  "投顾十条"要求推动投资顾问机构在"跨境理财通"业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探索将符合跨境理财通试点条件的银行和证券公司纳入投资顾问业务范围,支持投资顾问机构向合格投资者提供跨境财富管理服务,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相应监管和引导机制。鼓励一体化服务模式创新,实现安全、高效和便捷的开户、交易和服务通道。
  "投顾十条"提出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顾问业态机构落户广州。支持国内外投资顾问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独立投资顾问机构、投资顾问产业链服务企业落户广州或设立分支机构。引导本地基金投顾机构加强与境外知名财富管理机构合作,支持境外财富管理机构申请国家监管部门审批的投资顾问牌照并落户广州,与广州本土金融机构共同建设广州投资顾问产业生态。支持投资顾问产业链服务企业在广州建设产业集聚区,促进投资顾问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相互协作。吸引优秀投资顾问人才来穗参与广州投资顾问业态建设,助力广州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投资顾问产业发展中心。
 
广州打出“1+3”组合拳优化空间载体支撑制造业
 
  4月10日,16届66次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关于优化空间载体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等“1+3”一揽子政策。
  其中,“1”为《实施意见》,“3”为《关于推动工业用地高效利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工业用地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工业厂房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工业厂房若干措施》)、《关于加快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工业园区若干措施》)三个若干措施。
  在“1+3”的引领下,广州正全力优化空间载体,全面服务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发展战略再添政策支撑。
  到2028年,每年工业用地供应量不低于10000亩
  《实施意见》提出工作目标。到2028年,每年工业用地供应量不低于10000亩,占年度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例达到30%左右,打造5个左右特色标杆工业园,推动15个左右低效工业园改造提升,推动20个左右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
  为实现以上目标,《实施意见》明确了四项主要任务:加强用地供给,突出规划保障;加大厂房供给,推动“工业上楼”;打造各类园区,形成梯次体系;引培专业运营企业,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为加强用地供给,《实施意见》规定,各区纳入工业产业区块的规划工业用地面积占全区规划工业用地面积比例原则上不少于80%,单个工业产业区块内的工业用地面积不少于该区块总面积的55%。新增工业用地原则上位于工业产业区块内。
  为推动“工业上楼”,《实施意见》鼓励建设符合《广东省高标准厂房设计规范》要求的高标准厂房,通过弹性租期产权分割、落实容积率计算标准等政策,打造“工业综合体”。
  在保障设施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强财政金融支撑、加强工业用电保障、构建产业监测体系五项内容。
  鼓励土地弹性供应,探索混合产业用地
  《工业用地若干措施》提出,严格工业产业区块管理,按照“底线规模不减少,空间布局更优化,成片连片、集聚发展”原则,按需推动工业产业区块动态调整优化。
  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赁后出让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采取长期租赁方式的,租赁期限一般不低于5年、不超过20年。采取先租后让的,出让条件中一并明确租赁年限、出让年限、租金收取标准及收取方式、出让后的出让金标准、租赁期满的绩效评估指标。先租后让租赁期一般不超过5年,租赁期内承租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在完成开发建设前不得转让、转租、抵押。同时,推动标准地供应,将“标准地”具体控制指标纳入土地供应公告。加快推动“带项目”“带方案”供地,实现“拿地即开工”。
  《工业用地若干措施》还提出探索混合产业用地。在满足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公益性设施用地等相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各区可供应以工业为主的“工业+科研”“工业+公用设施”“工业+商服”等混合产业用地(不包括商品住宅),其中普通工业用房计容建筑面积占比不得低于用地总计容建筑面积的50%。
  随着制造业企业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所需要的不再是单纯的生产工厂,而是需要一个用于技术研发和品牌打造的综合性环境。为此,《工业厂房若干措施》鼓励高标准厂房建设,打造集设计、研发、创新、运营、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工业综合体”。
  制造业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工业园区则是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工业园区若干措施》明确市区联动培育特色标杆工业园,单个园区总面积原则上不低于1000亩,在达到相应产业发展目标后给予相应奖励。
 
广东出台六大举措加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4月1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促进内外贸规则机制对接、畅通内外贸双向流通渠道、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主体、健全内外贸一体化服务保障、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共提出14条具体措施。
  在促进内外贸规则机制对接方面,广东提出,促进内外贸标准认证衔接以及内外贸监管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广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提升国际国内标准一致性。落实不当干预市场行为问题整改机制,促进内外贸资源要素顺畅流动。推进内外资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适用各项政策措施。
  在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方面,广东提出,加强国家现代流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跟踪培育,以及国家内外贸一体化经营"领跑者企业"后续服务,形成一批内外贸一体化示范企业案例。加强内外贸一体化试点企业培育,指导企业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标准衔接、品牌营销、渠道布局能力。做好风险预警,帮助企业加强内外贸市场风险识别、监测及管理,协助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在加快内外贸品牌建设方面,《若干措施》提出,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收购知名品牌。
  在健全内外贸一体化服务保障方面,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内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发挥融资增信作用。积极推动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稳步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推广工作。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前提下,统筹用好现有专项资金,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强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协同运用,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内外贸一体化支持力度,优化承保条件,提高理赔服务质效。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推动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通过共保、再保等形式,提升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承保能力等。
 
海南自贸港、横琴合作区探索构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
 
  据悉,为更好地服务海南自贸港、横琴合作区实体经济发展,提升两地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国家外汇局海南省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国家外汇局广东省分局在总行、总局指导下,分别制定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业务管理办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统称《办法》)。
  接近中国人民银行人士表示,构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海南自贸港、横琴合作区与境外实现跨境资金自由便利流动提供基础条件,是海南自贸港、横琴合作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办法》对此作出了明确要求。
  《办法》的总体思路是,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配套更加开放的外汇和跨境人民币管理政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海南自贸港和横琴合作区发展。同时,《办法》设计了有效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隔离和防控措施,把住风险底线。
  《办法》主要聚焦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通过"一线放开",让企业与境外贸易投资更加自由便利。构建能够与普通账户相隔离的账户体系(即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对账户内的资金与境外汇划实施更加开放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政策(即"一线放开")。在满足"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除证券投资和境内居民个人业务外,其他资金可依法自由划转,免除前置业务登记、备案或开立专户等管理要求,进一步便利企业贸易和投融资资金使用。
  另一方面,对资金在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之间划转按照"视同跨境、有限渗透"原则进行管理,守好跨境资金流动的安全底线。一是对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资金的划转视同跨境进行管理。二是对参与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的企业提出资质要求,要求企业对外贸易投资有真实业务需求。三是对企业在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和境内同名账户之间划转自有资金实行宏观审慎管理,可根据形势适时做好逆周期调节。四是加强监测预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业务管理办法》,"跨一线"可依法自由划转,海南自由贸易港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OSA账户、NRA账户之间,以及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之间"跨一线"资金可依法自由划转,凭收付款指令办理。除证券投资外,海南自由贸易港内注册机构使用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开展的资本项下业务不受投注差外债、全口径跨境融资、境外放款相关额度和审批限制。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业务管理办法》遵循"一线放开、二线按照跨境管理、同名账户跨二线有限渗透"的总体原则。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个人在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合作区内账户之间,直接凭收付款指令办理薪酬汇划、就医、旅游等工作生活方面及前置部门同意的其他方面资金结算,便利澳门居民在合作区生活就业;统筹发展和安全,建立健全本外币协调监管工作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资金跨二线交易实施可调节的宏观审慎管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海南自贸港、横琴合作区建设本身是渐进的过程,很多方面需要持续探索。"上述接近中国人民银行人士表示,《办法》聚焦关键环节,先行在看得准、有共识的领域进行探索,未来将结合两地业务开展情况和建设进程不断完善,视情况适时动态调整、优化相应政策,更好满足海南自贸港、横琴合作区高水平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需求。
 
联合国呼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据悉,联合国4月9日发布名为《2024年可持续发展融资报告:发展融资处在十字路口》的报告说,亟需大规模资金动员来"挽救"当前面临挑战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填补目前每年高达4.2万亿美元的发展融资缺口。
  该报告指出,一方面,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正面临发展融资缺口,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气候灾害频发以及生活成本危机已波及全球数以十亿计民众,阻碍了医疗、教育及其他联合国发展目标的推进。
  报告说,距203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只剩6年时间,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正遭受"逆转",这一现象在最贫困国家尤为突出。联合国预计,如果这一态势持续,到2030年全球仍将有近6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状态下,其中超过半数是女性。
  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李军华表示,人们正面临一场可持续发展危机,这场危机源自不平等、通货膨胀、债务问题、冲突以及气候灾害等多重因素,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入资源。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呼吁各国践行承诺,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没有全球合作、有针对性的融资和政治意愿,世界将无法(如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IMF确认格奥尔基耶娃为下任总裁唯一候选人
 
  据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执行董事会协调人4月4日发表声明确认,现任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是下任总裁唯一候选人。
  声明说,提交下一任总裁提名的期限已于2024年4月3日截止,格奥尔基耶娃是被提名的唯一候选人。执行董事会的目标是最迟在今年4月底完成遴选程序。
  前世界银行首席执行官、保加利亚籍经济学家格奥尔基耶娃于2019年10月1日出任IMF总裁,将于今年9月30日结束5年任期。她是IMF自1944年成立以来首位来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总裁。
  格奥尔基耶娃1953年出生于保加利亚,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1993年,她加入世界银行担任环境经济学家,2008年被任命为世行副行长。2010年起,她先后担任欧盟委员会委员和副主席,2017年回到世行出任首席执行官。
 
欧洲央行宣布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
 
  据报道,欧洲中央银行4月11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继续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
  欧洲央行当天发布公告说,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将分别维持在4.50%、4.75%和4.00%不变。
  这是欧洲央行自去年10月以来连续第五次维持利率不变。公告指出,欧元区关键利率在必要时间内保持足够的限制性,将有助于实现2%的中期通胀目标。
  公告表示,欧洲央行不会承诺其利率走向,将继续基于数据并通过逐次货币政策会议确定利率水平。"若通胀动态、前景以及货币政策传导强度等因素增强了实现中期通胀目标的信心,则适宜降低当前利率水平。"
  欧盟统计局4月3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3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4%,低于2月的2.6%。
 
欧元区3月通胀率降至2.4%
 
  据报道,欧盟统计局4月3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3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为2.4%,低于2月的2.6%。
  数据显示,3月欧元区食品和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7%,非能源类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1%,能源价格下降1.8%。当月,剔除能源、食品和烟酒价格的核心通胀率为2.9%。
  从国别来看,欧盟主要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3月通胀率分别为2.3%、2.4%、1.3%和3.2%。
  荷兰国际集团欧元区高级经济学家贝尔特·科莱恩认为,3月通胀数据低于预期,增加了欧洲央行降息的可能。但他同时表示,欧洲央行本月不太可能采取行动,6月将是开始审慎降息的时机。
  欧洲央行3月7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重申了2%的中期通胀目标,决定继续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
 
德国3月通胀率降至3年来最低水平
 
  据报道,德国联邦统计局4月2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3月德国通货膨胀率降至2.2%,为2021年4月以来最低水平。
  当月,德国能源和食品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7%和0.7%,食品价格为自2015年2月以来首次同比下降。去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因素,3月德国核心通胀率为3.3%。
  根据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当天发表的声明,德国通胀率将持续降低,预计在今年夏季降至2%以下。
  3月底,德国经济研究所、伊弗经济研究所、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哈雷经济研究所和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经济研究所发布联合报告,预测2024年德国通胀率将由去年的5.9%大幅降至2.3%,并将今年德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为0.1%。
 
欧盟批准斯洛伐克补贴企业建设电动汽车工厂
 
  据悉,欧盟委员会4月8日批准斯洛伐克一项总额为2.67亿欧元的国家援助计划,支持沃尔沃汽车公司在斯洛伐克东部科希策附近新建一家电动乘用车工厂。
  根据斯洛伐克向欧盟委员会通报的计划,斯洛伐克将向沃尔沃汽车公司直接补贴约2.67亿欧元,支持后者在斯洛伐克建设该公司在欧洲的第三座汽车工厂。
  据悉,沃尔沃将对该项目投资12亿欧元,预计工厂建成后的初期年产量约为25万辆电动汽车,创造超过3300个就业岗位。
 
欧洲六国签署《北海安全公约》
 
  4月8日,比利时、荷兰、德国、英国、丹麦和挪威六国签署了新的《北海安全公约》。根据此公约,六国将投入大量资金并开展合作,以确保北海的电信和电力电缆以及天然气和石油设施的安全。
  六国联合发布的新闻稿表示,这将在与北约和欧盟的密切合作下进行。
  此外,比利时将投资1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786万元),建设安全通信平台,以帮助各国开展合作。据悉,该平台被命名为"北海豹"(North Seal),通过该平台,六个国家将能够交换有关可能影响北海基础设施(例如天然气管道)安全的可疑事件的信息。
目前尚不清楚其他五个国家的投资计划。
 
欧盟将延长对乌克兰农产品关税豁免政策
 
  据悉,欧盟理事会4月8日发表声明表示,成员国常驻欧盟代表支持欧盟轮值主席国比利时同欧洲议会代表达成的临时政治协议,同意对乌克兰农产品实施的关税豁免政策再延长一年。
  欧盟理事会当日发布公告说,除将欧盟市场视作整体,以强化现有保障措施外,协议还将单一或多个成员国的情况纳入考量,并采取新的保障机制。
  协议将燕麦、玉米、去壳谷粒和蜂蜜等四种农产品新纳入保障机制,对诸如家禽、鸡蛋、糖、燕麦、玉米、去壳谷粒和蜂蜜等敏感类农产品采取自动保障措施,如果这些农产品的进口配额高出欧盟2021年下半年、2022年和2023年从乌克兰进口平均水平,欧盟将对其重新征收关税。一旦触发保障机制,欧盟委员会"将在14天内采取措施"。
  此外,根据协议,欧盟委员会承诺将加强对粮食,特别是小麦进口的监控,并在市场出现混乱时采取措施。
  乌克兰危机升级后,欧盟为支援乌克兰,对乌克兰部分农产品免除关税。由于乌克兰农业生产成本低于欧盟,再加上农产品关税优惠带来的价格优势,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农产品利润空间被压缩,由此引发多轮农民抗议活动。
 
加拿大央行宣布继续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据悉,加拿大银行(央行)4月10日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当前5%的水平不变。加拿大银行行长蒂夫·麦克勒姆表示,央行将在未来几个月密切关注核心通胀率的变化以决定何时降息。
  加拿大银行说,核心通胀率2月放缓至3%出头,过去3个月的年化利率呈现下降势头。预计,今年上半年通货膨胀率将接近3%,下半年将低于2.5%,2025年将回到2%的政策目标。
  麦克勒姆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央行无意让货币政策超需紧缩,但如果过早或过快降息,可能会危及在降低通胀方面取得的进展。
  新冠疫情2020年初在加拿大暴发后,加拿大银行迅速下调基准利率,从当年2月的1.75%一路下调至3月底的0.25%。2022年3月至2023年7月,加拿大银行加息10次,将基准利率上调至5%,然后一直维持基准利率不变。
 
亚行预计亚太经济持续强劲增长
 
  据悉,亚洲开发银行4月11日发布《2024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说,亚太地区经济将持续强劲增长,预计亚太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为4.9%。
  报告认为,尽管外部环境面临不确定性,但全球主要经济体结束加息周期、商品贸易持续复苏等因素将支撑亚太经济增长,地区总体展望积极,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等地区将引领经济增长。
  亚行行长浅川雅嗣在报告中说,亚太地区经济面临多重考验,地缘政治紧张可能扰乱供应链并推升通货膨胀水平,一些经济体公共债务仍保持高位。各经济体应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区域内贸易、投资等合作,维护供应链安全,并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等领域发展。
  报告还预测,亚太发展中经济体通胀率2024年将降至3.2%,2025年将降至3.0%,但南亚、中亚和高加索地区今年通胀率将分别达到7.0%和7.9%。
  亚洲开发银行是聚焦亚太地区发展的多边开发银行,成立于1966年,总部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亚洲发展展望》是亚行的年度旗舰经济报告,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作出预测。
 
投资分析点评
 
  ▲物联网公司特斯联完成20亿元D轮融资
 
  4月9日,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创业公司特斯联发布声明,宣布完成D轮20亿元融资交割,本轮融资由澳大利亚豪华地产开发商Aqualand旗下基金 Capital与国内产业基金阳明股权投资基金领投,国家发改委旗下投资平台、福田资本、金地集团、光大控股、商汤科技等新老股东跟投。此前,特斯联曾获得光大控股、IDG资本、中信系产业资本、商汤科技、京东、科大讯飞、万达投资、Investcorp等顶级投资机构和头部企业的投资支持。
  特斯联在声明中称,所募资金将用于完善具有多模态能力的领域大模型在园区、企业、经济、能源等场景的应用,打造智算基础设施,构建技术壁垒,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形成产业化、集群化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在"百模大战"的市场环境中,特斯联没有选择加入基础大模型的烧钱大战,而是走出了自身大模型发展的差异化技术路径。特斯联CTO华先胜介绍,大模型浪潮下,LLMs(Large Language Model大语言模型)对世界的理解局限于单一语言模态,要实现对世界更完善的理解,本质上需要融合语言、图像、视频等多模态数据和知识,这是大模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其提出了"大模型+系统"的产业落地路径,由与具体场景深度结合的领域模型切入,通过场景定义的系统来克服跨模态数据的建模难题,并由此使领域模型逐步具备跨模态能力,"这是短期内大模型得以在场景中规模化落地的更快路径",这位负责人称。
  据了解,特斯联于2015年在重庆成立,其主要产品为智慧城市的AIoT的解决方案。
 
▲美国FDA对采纳股份子公司出具进口警示
 
  4月7日晚间,采纳股份(301122)发布公告称,U.S. Food & Drug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FDA") 4月3日宣布对江苏采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采纳医疗")发出进口警示称,"采纳医疗不符合器械质量体系要求,以防止塑料注射器产品进入美国"。
  公告称,该进口警示将导致采纳医疗部分的医疗器械产品可以被美国海关执行不经检查即扣留,致使部分医用注射器产品暂时无法进入美国市场。采纳医疗是采纳股份的全资子公司。
  根据FDA的监管程序手册,移出进口警示名录应向FDA相关机构提交证据材料,来充分证明已经解决了导致违规行为出现的事项,以使FDA相关机构认定符合美国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
  采纳股份是一家专业制造注射针、注射器等其他相关医疗器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公司主要生产一次性无菌安全自毁注射器、一次性胰岛素注射器,一次性无菌胰岛素笔针、一次性无菌采血针等无菌医疗器械。采纳股份2023年半年报显示,其与欧美为主的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医用和兽用注射穿刺器械、实验室耗材等产品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批量生产等全流程服务。
  2023年半年报中,采纳股份特别披露了国际市场变化引致的出口业务风险称,美国是全球主要的注射穿刺医疗器材进口国,欧美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是公司现阶段海外销售的主要市场之一,近三年公司出口美国市场的销售收入占比较高。截至目前,美国针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清单中尚未包含注射穿刺类产品。若今后中美贸易摩擦再次升级,美国继续扩大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产品的范围,可能会涉及注射穿刺产品,则美国客户有可能要求公司适度降价以转嫁成本,会导致公司来自美国客户的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下降,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构成不利影响。
根据美国调研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发布的相关研究,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也是最大的一次性医用耗材市场,其一次性医用耗材产品销售额约占全球市场销售额的40%,欧洲则为全球第二大一次性医用耗材市场。
 
▲中国对讲机巨头海能达遭遇美国法院禁售令
 
  据悉,中国对讲机头部企业海能达(002583.SZ)与竞争对手美国摩托罗拉解决方案公司(下称"摩托罗拉")之间的诉讼纠纷已经持续七年。4月2日,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区地方法院对海能达发出藐视裁定处罚,内容包括无线电产品禁售令和罚款等。这些处罚将持续至海能达完全遵守法院命令,或由法院主动下令终止。
  该法院在裁定处罚文件中称,施加上述禁令是针对海能达于2022年6月向深圳中院起诉摩托罗拉,寻求中国法院判定其产品未侵犯摩托罗拉的商业秘密和版权。美国法院称,其在2024年3月25日指示海能达停止在中国的进一步诉讼,并在29日命令其退出该诉讼,但海能达违反了这些要求。
  海能达已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美国法院的法令,在另行通知之前,海能达不得在世界任何地方销售任何含有对讲机技术的产品。"
  这项禁令是海能达与摩托罗拉7年官司的延续。早在2017年3月,摩托罗拉指控海能达侵犯商业秘密和美国版权,2020年2月,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北部联邦地区法院陪审团做出一审裁决,认定海能达侵犯摩托罗拉一项或多项商业秘密及美国版权成立,并判处其向摩托罗拉支付侵权损害赔偿34576.12万美元及惩罚性赔偿41880万美元,合计76,456.1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3.34亿元。
  其后,双方在美国和中国法院进行了一系列较量,并在2021年1月协商将整体赔偿金额由7.65亿美元调减至5.43亿美元。案件到此并未结束,2022年2月7日,美国司法部还亲自下场,宣布对海能达提起刑事诉讼,指控海能达窃取摩托罗拉的商业机密。
  海能达公告称,公司于2022年6月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简称"深圳中院")诉请公司全新设计开发的H系列产品不侵犯摩托罗拉商业秘密和版权(简称"深圳案件")。该案件进入庭审环节后,摩托罗拉向美国伊利诺伊州联邦地区法院("美国法院")提交了禁诉令动议,要求公司撤回深圳案件的起诉,美国法院于2024年3月25日批准了该动议。近日,公司收到美国法院的判令,判令认定公司未能完全遵守其禁诉令,临时禁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双向无线电技术的产品,并处以每天100万美元的罚款,直至公司完全遵守禁诉令之时止。
另据报道,4月8日早间,海能达发布公告称,在美国法院"禁售令"压力下,海能达撤销了在深圳法院对摩托罗拉的诉讼。海能达称,公司还按要求暂停销售双向无线电技术产品,并已向美国法院申请撤销禁售、罚款等处罚。
 
  ▲上汽出售印度公司部分股权
 
  据报道,继去年底与印度钢铁巨头JSW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4月7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104,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JSW集团以265.1亿印度卢比(约22.56亿元人民币)认购上汽集团MG印度公司26%股权,并以92.6亿印度卢比(约7.88亿元人民币)认购MG印度公司增发的3.54亿股股份,交易完成后,JSW集团合计持有MG印度公司35%的股份。此外,JSW、投资基金、经销商信托、员工持股计划还将共同为MG印度公司注资256亿卢比(约合人民币22.22亿元)。在此次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之前,MG印度公司是上汽集团全资子公司。
  2023年末,上汽集团曾发布公告表示,为抢抓印度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上汽将引入JSW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并通过增资扩股方式进一步支持MG印度公司拓展市场份额。
  据了解,2017年,上汽集团斥资32.75亿元收购通用汽车位于印度哈洛尔的工厂,设立MG Motor India Pvt. Ltd.(下称"MG印度公司")。经上汽集团改建后,工厂在2019年落成投产,MG印度公司正式开始运作。
  MG是英国汽车品牌,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05年原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MG。2007年,上汽集团并购南汽集团,获得MG品牌及其相关资产。MG中文名称为名爵,在国内市场销量平平,上汽集团主要以MG品牌开展海外业务。2023年,MG单品牌海外销量超过80万辆。
  在此次转让股权和增资扩股完成后,上汽将保留MG印度公司49%的股权,印度JSW集团将拥有MG印度公司35%的股权,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8%,员工持股比例为5%,经销商持股3%。
  同时,上汽集团最新的公告还显示,增资扩股后,经销商信托、员工持股计划将不具备投票权,这意味着上汽仍然保有更高比例的投票权。
  上汽集团相关人士认为,上汽与JSW的合作是双向选择的结果,通过合资方式开拓海外市场将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重要方式。此前,上汽也曾与泰国正大集团合资成立上汽正大有限公司,上汽正大生产制造基地服务于MG汽车的东南亚市场产能。
公告称,上汽将在继续掌控技术和品牌的前提下,通过引入优势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支持MG印度公司做大规模、做强实力,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竞争力,争取至2030年上汽MG印度的总体销量能从第八位攀升至第五位。
 
  ▲台积电获美66亿美元补贴
 
  4月8日,台积电宣布,已和美国商务部签署一份不具约束力的初步备忘录,基于美国芯片法案,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将获得最高可达66亿美元的直接补助。
  台积电还宣布,计划建设第三座亚利桑那晶圆厂,扩大在美国的先进制程产能,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总资本支出规划升至650亿美元。
 
经营管理
企业改革动态
 
▲胡润发布2024全球独角兽榜
 
  据悉,胡润研究院4月9日发布《2024全球独角兽榜》(Global Unicorn Index 2024),列出了全球成立于2000年之后,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非上市公司。本次榜单估值计算的截止日期为2024年1月1日,在发布之前更新了估值的重大变化。这份报告也包括《2024全球独角兽投资机构百强》,列出了全球最成功的独角兽投资机构,基于他们投资的本次榜单上的独角兽数量。
  榜单显示,胡润研究院在全球找到1453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53个国家和291个城市。430家独角兽企业的价值比去年上升,其中171家新面孔。170家企业的价值比去年下降,其中42家因估值低于10亿美元而"降级"退出榜单。另有37家因"升级"退出榜单,其中29家上市,8家被并购。895家企业价值没有变化。全球独角兽总价值4.6万亿美元。
  1453家独角兽企业中,美国以703家独角兽领跑,增加37家,占全球总数的48%;中国以340家位居第二,增加24家;印度以67家保持第三,减少1家;英国以53家排名第四,增加4家。欧盟国家有109家独角兽,增加5家。
  从城市来看,旧金山拥有190家独角兽企业,保持"全球独角兽之都"称号,并且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城市,增加了9家。纽约以133家位居第二,北京以78家位居第三。合肥是增长最快的中国城市,其次是广州、杭州、苏州,以及重新进入30强的南京。
  榜单还显示,OpenAI价值增长最快,增长近5700亿元人民币,以7100亿元成为全球第三大独角兽。SpaceX价值增长第二快,增长近3100亿元,达到1.28万亿元,位居第二。字节跳动仍然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独角兽,价值1.56万亿元。
  据悉,在过去一年上市的29家独角兽公司中,中国有18家,远远领先于美国的5家和世界其他地区的6家。
  全球独角兽企业正在改变金融服务、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和医疗健康等行业。78%的企业提供软件和服务,主要来自金融科技、软件服务和人工智能行业,22%的企业提供实体产品,主要来自新能源、生物科技、食品饮料和半导体行业。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过去五年是创业的黄金时代。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新科技进入市场的最大规模爆发。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增长至五年前的三倍,从494家增加到1453家。以拥有全球近半数已知独角兽的美国为首,拥有至少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国家数量从24个增加到53个,增加了一倍多,而拥有至少一家独角兽企业的城市数量从118个增加到291个。"
  胡润说,今年是AI之年。OpenAI领涨,价值增长近5700亿元,达到710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成立一年的总部北京的月之暗面和成立两年多的总部上海的名之梦在类似ChatGPT的产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胡润研究院自2017年以来追踪记录独角兽企业,这是第六次发布全球独角兽榜。
 
▲抖音拟收购联动商务
 
  据悉,已经拥有互联网支付业务牌照的抖音集团,拟再收购一家支付机构,以补齐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
  4月3日晚间,A股上市公司海联金汇( 002537.SZ )发布公告称,拟将全资三级子公司联动优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称:联动商务)100%股权转让给天津同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称:天津同融),交易价格为基准转让对价7.5亿元+交割日净资产±其他事项调整金额。按照评估基准日联动商务净资产约为6.49亿元计算,整笔交易价格约为13.99亿元±其他事项调整金额。
  公告还表示,天津同融同时持有抖音支付的牌照主体--武汉合众易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合众易宝)100%的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联动商务将被合众易宝合并,抖音支付将兼具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收单许可两项业务。公告强调,上述交易与合并均需获得央行的批准。
  天津同融成立于2013年8月7日,法定代表人为抖音集团董事长张利东,注册资本7亿元,北京石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石贝)持有前者100%股份,穿透后北京石贝的自然人股东均为抖音集团高管。
  抖音支付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抖音支付将补齐银行卡收单业务许可。该交易是为了支持生活服务等线下交易场景,给抖音体系内的用户和商家提供更便捷的支付、服务体验。
  据悉,抖音在2020年8月收购合众易宝之后,去年抖音曾与万达进行初步接洽,拟10亿元收购万达旗下支付牌照快钱支付,但最终该方案无疾而终。而这次海联金汇发公告宣布拟转让联动商务一事,业内人士认为,这或意味着这次收购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央行的信息显示,联动优势的支付牌照业务类型为"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且业务覆盖范围为全国。该牌照的首次许可日期为2011年8月29日。联动优势刚刚在今年的1月9日换证,目前牌照有效期到2026年8月28日。
  这比抖音原本持有的支付牌照业务范围更加广泛。央行信息显示,合众易宝的业务范围中仅有互联网支付,业务覆盖范围亦为全国。而该牌照目前的有效期至今年7月9日。
联动优势成立于2011年1月19日,法定代表人为黄自力,海联金汇通过联动优势持有联动商务100%股权,权属清晰不存在争议,后者拥有银行卡收单许可。
 
  ▲创力集团拟购申传电气51%股权
 
  4月10日,创力集团(603012)与申传电气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郑昌陆及申传电气股东刘毅签署了《关于上海申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转让框架协议》,前者拟通过自有或自筹资金方式收购申传电气51%股份,成为申传电气的控股股东。
  根据协议,经各方协商一致,创力集团以现金购买郑昌陆所持的标的公司16%股份,以现金购买刘毅所持的标的公司35%股份,创力集团合计受让标的公司51%的股份,以实现对标的公司的收购。
  公告显示,此次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最终的现金支付方式、交易价格等,尚需各方进一步协商确定。
  创力集团称,公司主要从事煤矿机械装备制造及服务业务,主要产品覆盖智能化采煤机、掘进机、乳化液泵站、链臂锯等设备,此次交易有助于丰富公司智能煤矿机械设备产品线、拓展公司业务延伸至矿用智能化辅助运输领域、提升公司产品研发技术实力,有利于公司智慧矿山成套技术与装备的服务方案升级,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交易标的申传电气于2024年1月在新三板基础层挂牌,股东包括郑昌陆和刘毅。其中,郑昌陆持有65%股份,系标的公司实控人、董事长、总经理;刘毅持有35%股份。
  申传电气是一家致力于矿山智能化辅助运输装备和矿山智能化系统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矿用防爆蓄电池单轨吊机车、矿用防爆蓄电池电机车以及矿山智能化系统等。申传电气长期以来面向煤矿安全生产的国家战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是业内技术领先的矿用智能化辅助运输装备及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新疆银行吸收合并库尔勒银行获批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新疆银行吸收合并库尔勒银行,并承接库尔勒银行清产核资后的资产、负债、业务、机构和员工。
  批复指出,新疆银行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办理吸收合并事宜,并督促库尔勒银行完成法人机构终止相关事宜,吸收合并自该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
  新疆银行是以国有资本为主导、民营资本适度参与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现有股东17家。新疆银行也是自治区唯一一家省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新疆银行也算是一家年轻的城商行。2016年年底,筹建近5年的新疆银行正式开业,该行由新疆天山农商银行发起成立,也是国内首家由农商行发起设立,并最终参股城商行的案例。成立初期,新疆银行注册资本为50亿元,其中,新疆国投公司、兵团投资公司、天山农商银行分别持股20%,中铁建投作为第四大股东持股10%。
  2023年上半年,新疆银行首次增资扩股工作圆满完成,合计募集股份22.62亿股,募集资金27.14亿元,募股后总股本72.62亿股,其中国有资本持股91.43%。
  被合并方库尔勒银行则在库尔勒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筹建而来,后于2016年完成更名,注册资本约7.2亿元,国有股占比超过55%。其中,库尔勒市财政局持股9.9%,为该行单一第一大股东。
  实际上,有关此次吸收合并由来已久。早在2021年10月,新疆银行、库尔勒银行即开展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选聘项目招标,但招标公告未披露合并重组事宜。
  此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融运行报告(2023)》披露,当地中小法人银行改革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新疆银行吸收整合库尔勒银行、农信社一揽子改革化险工作相继启动"。
  2022年9月,《新疆银行吸收整合库尔勒银行改革方案》被审议通过,辖内城商行改革化险进入实施阶段。
  去年下半年,为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据新疆银行、库尔勒银行官网,新疆银行、库尔勒银行股东大会已先后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新疆银行吸收合并库尔勒银行方案》。相关工作完成后,区内城商行数量将减少至4家。
 
▲广汽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合资公司获批
 
  4月7日,广汽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宣布合资公司--广州安滴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工商执照。这是L4自动驾驶公司和车企为了打造Robotaxi量产车,在国内成立的首个合资公司。
  目前,双方联合打造的首款Robotaxi已完成产品定义,正在进行设计造型的联合评审,计划2025年实现量产。
安滴科技总部位于广州黄埔,广汽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各持股50%。董事长由广汽埃安副总经理张雄担任,总经理由滴滴自动驾驶COO孟醒担任。
 
▲毛戈平交表港交所
 
  据港交所4月9日披露,在IPO路上几经周折的毛戈平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毛戈平")于4月8日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主板IPO申请,由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
  招股书称,本次IPO募集所得资金的25.0%将用于扩大销售网络;约20.0%将用于品牌建设活动;约15.0%将用于海外扩张及收购;约10.0%将用于加强生产和供应链能力;约9.0%将用于增强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约6.0%将用于化妆艺术培训机构;约5.0%将用于运营和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化;以及约10.0%将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毛戈平是由化妆艺术大师毛戈平在2000年创立的同名品牌,主要从事"MAOGEPING"与"至爱终生"两大品牌彩妆、护肤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化妆技能培训业务。
  据报道,毛戈平曾于2016年底首次提交招股说明书,成为首个申请A股主板上市的彩妆企业。然而2017年,该公司突然终止IPO审查,上市计划搁浅。直至2021年10月,毛戈平首发过会,但过会后IPO再度按下暂停键。
  2023年3月,毛戈平再次更新招股书,拟登陆上交所主板。然而10个月后,2024年1月4日,上交所官网显示,毛戈平主动撤回了发行上市的申请,这也是该公司第三次主板IPO计划搁浅。
  据报道,业界认为,此前毛戈平上市之路的阻滞,或许受其大股东九鼎系的"暴雷"影响。毛戈平曾于2010年和2015年完成两轮融资,融资金额合计6450万元,其中均有九鼎投资的身影。
  2018年,九鼎集团发布公告称,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遭证监会立案调查。2021年,九鼎集团时任董事长吴刚因其相关行为涉嫌违反基金相关法律法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2023年,九鼎投资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对公司实际控制人吴刚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市场禁入决定书》,对吴刚处以100万元罚款并采取5年市场禁入措施。
 
管理视点
 
为什么求稳妥反而是风险最高的选择?
 
哈佛商业评论4月8日刊发SageBerry Consulting公司总裁史蒂夫·丹尼斯(Steve Dennis)撰写的文章指出,以往,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意味着大量研究、谨慎分析、精心制定计划并完美执行,密切关注业务优化和持续改善是非常明智的。可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
  在如今这个不断发生数字颠覆、似乎无休无止的时代,变革的节奏迅速加快,变化往往是指数级的而非线性的。各个行业里都有全新的竞争者已经开始利用强大的计算机、机器学习、连接买家和供应商的新方法,以及其他正在重塑行业格局的新兴技术,创造和捕捉全新的价值来源。很多更为谨慎的品牌,或者在转型方面行动迟缓的品牌,与时代脱节——乃至自取灭亡——的风险都大幅度增加了。
  阳狮集团前首席数字官、《恢复商业灵魂》一书作者里沙德·托巴克瓦拉提出,过去三十年里,我们已经经历了三个改变我们相互连接和商业往来方式的“互联时代”——从电子商务到智能设备,再到5G、VR、云技术和AI。我们几乎还没有开始体验生成式AI带来的变革性的影响。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丰富的选择、途径和信息的世界里,购买时的摩擦(让顾客的购买过程变得缓慢、复杂或昂贵的阻碍)不断减少乃至消失。过去只靠服务性的产品就能生存的公司已经不再有这种奢望——优步、Lyft和Grab等公司对传统出租车业务的颠覆就证明了这一点。“够用就好”其实并不够。面对这种深远的变化,如果只是提供比以往稍微好一些的产品——我听到别人把这种战略称为“无限渐进主义”——失败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面对不断加速的变化,继续做以往在做的事、只是做得稍好一点,或许会让人觉得安全,但却往往是我们选择的风险最高的道路。
  创新者的(新)窘境
  在位企业低估了颠覆性技术和反叛性竞争者带来的风险,这种情况并不新鲜。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他1997年的经典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首次指出了这一点。随着变化速度加快、变革加剧,如今创新者的窘境变得更加棘手,而未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后果也更加严重。
  虽然有证据表明转型大多以失败告终——麦肯锡给出的比例是70%——但大部分高管也意识到了公司面临的困境。2021年麦肯锡的一项研究发现,80%以上的高管表示创新是自己所在组织最重视的三大优先事项之一,但只有不到10%的高管对公司业绩满意。
  AlixPartners在2024年的颠覆指数研究中发现:参与调研的CEO有65%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面临着严重的颠覆56%的CEO预测明年就会发生重大颠覆;61%的CEO表示自己所在的企业调整的速度不够快,无法在颠覆中保持领先地位;78%的CEO认为,要优先考虑的颠覆性力量越来越难以把握。
  这种新的创新者窘境的核心,通常是有所意识却没有足够的胆量采取行动。
  保守转型的诅咒
  如果我们选择了缓慢且稳定的创新,跟不上颠覆的速度,市场需求和我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一旦差距拉大,往往就再也赶不上那些目标更高、行动更快、胆量更大的竞争对手了。
  我长达四十年的职业生涯里一大半都在零售业担任高管、咨询顾问和战略顾问。现在在零售行业,这种现象最为明显。举例来说,曾经占主导地位的百货商场,市场份额已经被低价零售商(TJMaxx、HomeGoods和Ross Stores等)、美容专业品牌(Ulta、丝芙兰)、亚马逊等所谓的商场外竞争者夺走,而超快时尚带来的威胁还在不断增加。
  虽然这类转变已经持续了20年以上,但最近梅西百货、JCPenney、诺德斯特龙和其他连锁零售商大抵都在进行一种保守的转型,维护着原本主要以购物中心为主的实体店现状,通常不遗余力地宣传各种各样的新措施,同时也关闭了数百家门店,进行了几轮成本削减。
  这些保守的选择,不仅无法阻止市场份额下降,向反叛竞争者的价值转移也很明显。Ulta虽然只销售美容产品——在大多数百货商店只占收入的20%左右——但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Ulta的市值已经超过了北美前五大百货商场的总和。TJX(旗下有TJMaxx、Marshall’s、HomeGoods和其他低价概念品牌)的股价在过去五年里翻了一倍,而各大百货商场的股价都有大幅度下跌。Ulta和TJX都愿意重新定义传统百货店的价值主张,集中于更狭窄的目标客户群和产品,并且摒弃了这类产品必须在区域购物中心的大卖场销售的传统观念。
  维持现状是最危险的战略
  我总是问客户:“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你的变化只有这么点?”他们的回答通常很复杂,但大多是因为难以直面恐惧、没有认识到不愿采取大胆的行动会带来高风险。人类这个物种不擅长理解自己的恐惧。
  再回到零售行业,我们不难发现,Bed, Bath & Beyond’s、Blockbuster’s和Borders倒闭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们没有认识到,维持现状是最危险的战略。这些零售商曾经都占据着主导地位。未能转型适应新时代、如今面临困境的零售商还有很多,而且还在增加。
  我们必须从根本上重新思考自己和风险的关系。要看到和承认不采取行动的潜在高昂代价,将这种代价更全面地量化。我们必须理解令我们陷入停滞的恐惧从何而来。我们必须接受不完美之美,并接受赛斯·戈丁的提醒——“如果失败不是一种选择,那么成功也不是。”
  我们还必须采取措施,在这个越来越动荡且不确定的世界里加快进展。要培养一种实验文化,设法“缩小变革”——也就是把复杂的、似乎难以承受的做法分解为一系列易于管理的环节。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在每个节点进行调整,决定是否停止、重新评估、转向或加大投入。
  如果接受了稳妥通常是风险最大的战略这种观点,我们就会发现,面对越来越快的颠覆,唯一可能成功的选择是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更快且更大胆地采取行动。
  这并不意味着不顾后果或无休止地进行大型项目,也不一定符合硅谷流行的标语“快速行动、打破常规”。正如格拉哈姆·格林的名言,“破坏是创造的一种形式。”我们经常需要破旧立新,让一些新的、强大的事物出现。不过,只要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足够大的价值,快速行动和修补也很可贵。大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我是你,我会选择抓紧时间快点行动起来。
 
信息化建设
 
工信部部署2024年信息通信业安全生产和网络运行安全工作
 
  4月7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信息通信业安全生产和网络运行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按照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工作部署要求,把安全生产和网络运行安全的任务、措施、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切实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的信息通信网络底座。
  具体来说,一是要坚持安全发展。切实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抓细抓实安全生产和网络运行安全工作,完善安全治理体系,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二是要坚持预防为主。树牢"隐患就是事故"理念,着力消除由于重大风险管控措施缺失或执行不到位而造成的重大事故隐患,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三是要坚持技管结合。强化科技保障,构建事前风险预警、事中研判处置、事后溯源管理的技术手段体系,增强网络运行智能感知、快速响应、自治自愈能力,提升智能化水平。
  《通知》明确要求完善制度政策体系。一是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和网络运行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做好政策制度宣贯培训,不断提高工作制度化水平。二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安全生产和网络运行安全标准化基本规范、5G网络运行安全风险评估系列标准等,推进安全生产和网络运行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和评估,持续深入推动标准落地实施,发挥标准引导规范作用。
  《通知》要求加强重点问题整治。一是从严网络操作管理。要严格遵守网络运行重大变更操作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严格权限审批,避免在业务忙时进行风险操作。二是维护配套设施安全。加强对通信机房供电、制冷等配套支撑设施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对通信设施"超期限、超负载、超容量"风险隐患开展集中整治。三是严格基本建设流程管理。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工期,提高工程物料检验、开工前安全技术交底、现场施工人员到岗、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有效性,加强工程项目中抗震、防雷接地、防火等强制性标准要求在设计、施工和验收等环节的检查落实。
 
我国将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
 
  4月10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部署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
  根据《通告》,率先开展试点工作的地区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通告》明确,在获批开展试点的地区取消外资股比限制,包括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内容分发网络(CDN)、互联网接入服务(ISP)、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以及信息服务中信息发布平台和递送服务(互联网新闻信息、网络出版、网络视听、互联网文化经营除外)、信息保护和处理服务业务。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扩大开放政策旨在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激发市场竞争和主体活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全球共享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通告》指出,将根据试点实施情况,适时扩大试点地区范围。
 
上海印发信息通信业助力新型工业化指导意见
 
  据悉,上海市通信管理局近日印发《关于上海市信息通信业主动作为 以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助推新型工业化。  
  《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完善以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新型工业化的"1+5+12"的工作体系。即锚定1个目标:全力推进信息通信业与工业经济实现深度融合,以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助推新型工业化。提升5大核心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引领能力、基础支撑能力、转型促进能力、生态赋能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实施12大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作:6G预研高质量发展专项、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专项、双万兆网络高质量发展专项、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专项、IPv6智能网络高质量发展专项、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专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高质量发展专项、5G车联网高质量发展专项、5G+智慧海洋高质量发展专项、行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专项、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专项、信息通信业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高质量发展专项。
  为此,上海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提升创新引领能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关键引擎;二是进一步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夯实新型工业化基础底座;三是进一步提升转型促进能力,赋能新型工业化提质增效;四是进一步提升生态赋能能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强链补链;五是进一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筑牢新型工业化安全屏障;六是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区域协同,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合力。
  为提升创新引领能力,《指导意见》提出,上海要推进5G-A、6G、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与工业生产适配的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鼓励信息通信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理论研究,提升原始创新水平。联合推进工业芯片/模组/网关、智能传感器、边缘操作系统等基础软硬件研发。加强工业机理模型、先进算法、数据资源的积累、突破与融合。推动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牵引和激发数字技术与业务创新。
  聚焦6G预研高质量发展专项,上海要前瞻布局6G技术研发试验设施。努力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基础电信企业集团支持,率先在上海打造地面外场技术试验环境和宽带卫星通信与感知验证系统,为未来6G设备和卫星设备入网认证提供实验和测试条件。支持信息通信业主动参与6G技术与产品试验验证专项,构建智能超表面技术验证实验室、6G试验网络测试实验室、6G射频基础测试实验室和设备环境可靠性实验室等,加速芯片、模组、终端等关键领域前沿技术突破。
  聚焦实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专项,上海要抢抓通用人工智能孕育兴起的历史机遇,推动国产芯片、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础性原创性技术在算力中心的应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布局建设智算中心,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工业理解计算、工业视觉、代码生成、知识问答、自动化建模等服务,大幅提升质检、远控、调度、设计和生产安全等场景智能化水平。基于AI大模型,打造产业大脑、工业数字孪生等信息服务,促进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未来工业场景成熟落地。
  围绕转型促进能力提升,《指导意见》提出,上海要抓住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变革突破机遇,加快新技术新应用在工业领域部署。大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5G+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的深度应用和全面普及。推广5G工厂,落地5G专网运营平台、云上数字工厂、5G机器视觉等一批工业数智应用。全面推动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分类、分业、分阶段体系化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实现全域、全链、全环节数字化发展。
 
四川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
 
  日前,四川通信管理局、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印发《四川省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四川省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数字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数字技术适老化服务体验显著升级,数字技术适老化产业生态初步形成,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稳步提升。
  《实施方案》提出三大重点任务:提升数字技术适老化产品服务供给质量,丰富硬件产品供给,引导企业推出适应"老年模式"的手机等智能终端,深化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优化数字技术适老化服务用户体验,支持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5G网络覆盖,各基础电信企业应保留线下营业厅服务渠道,为老年人提供"人工直连"电话服务,畅通老年人诉求响应通道,保障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安全性;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电信企业要针对老年群体持续推出专属电信资费优惠,打造适老化信息消费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智慧养老、智慧旅游等领域的创新融合应用,培育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优质企业。
 
江苏省数据条例(草案)征求意见
 
  据悉,江苏省数据局日前发布《江苏省数据条例(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
  《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共九章七十四条,包括总则、数据权益、数据资源、数据流通交易、数据产业、数据应用、安全与保障等内容。
“总则”主要明确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信息数据等三类数据的定义、管理机制、部门职责等内容。
"数据权益"部分提出,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依法享有的数据资源持有、数据加工使用、数据产品经营等权益,以及获取与其数据价值投入和贡献相匹配的合法收益,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数据产权登记工作。
  "数据资源"部分提出,建立完善一体化的数据资源体系,加强公共数据资源供给,引导企业开放数据,在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促进个人信息数据合理利用,并对三类数据资源采集、管理等活动进行规范。
  "数据流通交易"部分,明确了公共数据开放、授权运营以及企业数据和个人信息数据流通使用规范,数据交易场所管理要求以及入场交易和禁止交易情形,规范数据评估定价、入表、收益分配等活动。
  "数据产业"部分,包括建设数据要素产业发展载体、高水平创新平台、数据要素型企业、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等方面的内容,为引导数据产业做大做强,这部分还提出具体的培育措施,如有关部门制定数据产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性措施,探索多元化投资融资模式等。
江苏省数据局指出,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去年1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数据要素优质供给、高效流通、安全发展,实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先行示范"。当数据工作进入由战略部署向落地实施的关键阶段,加快制定江苏省数据条例,有利于抢占数据要素化发展先机,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数据产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数据活力。
 
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
 
  4月11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在首届超算互联网峰会上正式上线。
  根据科技部部署,国家超算互联网通过算力网络将全国众多超算中心连接起来,用互联网思维运营超算,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实现算力资源统筹调度,降低超算应用门槛,带动计算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据了解,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已建立起运营体系,连接了10余个算力中心和软件、平台、数据等200余家技术服务商。该平台还建立了源码库,拥有3000余个源代码,覆盖百余行业千余场景。
  去年4月17日,科技部启动了国家超算互联网部署工作,并于同日发起成立了国家超算互联网联合体。截至今年3月底,已有128家成员单位加入该联合体。
 
数字经济带来“结构性机会”
 
据悉,北京大学国发院院长黄益平4月8日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指出,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的短期复苏挑战与长期持续增长目标,数字经济能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思路?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发展数字经济?数字技术与经济复苏的关系并非那么直接,数字技术的直接作用更多表现在疫情期间,它促成了无接触交易,引导经济活动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如电商、外卖、远程科研教学等活动,数字技术对疫情期间正常经济活动的维持发挥了很大作用。后疫情下的经济复苏过程中,数字经济的作用更直接,其有助于民众延续疫情期间形成的数字化习惯:比如参加各种线上研讨、外卖与网购等。
  但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结构性机会”,本质上涉及一个长期增长的问题,而不是考虑周期性因素,比如:第一、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形态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能否跟上?数字经济如何发挥作用?第二、人口老龄化使得将来劳动力供给减少,与之相应的医疗社会护理需求增加,类似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否解决或者缓解劳动力供给的压力?
  中国正好处在一个从中等收入走向高收入门槛的阶段,我们人均GDP大概是13000美元左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艾肯格林的研究显示:通常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到一个阶段,会出现停顿,大概停顿在15000—16000美元。中国已经很接近这个水平。当我们人均收入再提高2千到3千美元后,就面临这个问题:经济将持续发展还是有可能停顿在那个水平?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数字经济提供了一个“结构性机会”,对于经济的贡献,其结构性意义要大于周期性意义。
  国家为什么在数字经济领域战略规划频出?如何抓住数字经济的战略机遇?我们都能感受到数字经济的突出表现和国家的特别重视。这可以从几方面看:
  从宏观指标来看,我国数字经济在全世界排名前列。比如:数字经济的规模、市场的渗透率、独角兽公司的数量,以及在一些关键领域的创新等,中国比较稳定地排在全世界第二,这非常了不起。
  从决策视角看,数字经济对民众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治理方式带来全方位的改变,很多方面活跃了经济。
  从政府角度看,当前的问题更多是如何实现长期增长。官方说法是从第一个百年目标以后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两个百年目标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差别就是:第一,现在收入水平和成本均提高了之后,创新变得很重要。过去是粗放式增长,现在要靠创新驱动;第二,过去是有人口红利,现在变成人口老龄化,怎么化解其对经济带来的影响;第三,过去全球化的环境非常开放,现在国际环境不同了。
  基于这些改变,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新的动力。如果过去是靠出口、靠投资、靠房地产,下一步中国经济靠什么?这就是我们现在要面对的问题,数字经济提供了下一步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能性。比如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政府这种提法是有开拓性的。数据要素如果利用好,整个生产过程效率就可以提高。同样的资本、劳动、土地、技术投入,数据如果利用得好,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不增加劳动、资本、土地等投入的情况下,产出可以增加,这就是数据作为第五要素的最根本作用。
  当前的问题是数据量比较大,数据利用程度比较低,但这确实给中国持续赶超提供了机会。过去我们靠市场化改革、靠学习、靠模仿创新,现在数据要素和数字经济本身有可能提供一个新的加速器,成为效率的助推器,使中国一开始就站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沿。
  那么,企业发展如何抓住数字经济的“结构性机会”?观察银行数字化过程,可以看到一个所谓的“马太效应”——规模比较大的,投入了很多资源、人力、物力去做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发展效果相对好一些;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银行也试图做数字化转型,但客观来说效果一般,真正对效率的改进不明显,回报也很少。
  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每个人都离不开,但是真正走向数字化,对每个企业家来说,还是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做法,不是说自动化程度越高越好,自动化程度要看规模效益,得有规模才行,没有规模硬去做难有好的回报。
  所谓规模,简单说包括:大的市场、多的客户、多的数据。如果你没有规模就上系统,恐怕是要赔钱的。但这不意味着小企业就没有办法做数字化。
  企业家要从根本上厘清最核心的问题:企业当前面对的最大痛点是什么?要尽量去解决痛点问题。解决问题不是否认战略眼光。解决痛点问题的好处在于,不管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数字技术,只要数字技术的应用能改变经营效率,就能产生回报。这样的数字化经营,才是长期可持续的。否则都去做一个非常宏大的系统,最后没有一定规模的客户积累,其实没有意义。数字化方向不可逆转,大家都要做,但要找最适合企业自身的事情并把它做好。
 
我们需要一部怎样的人工智能法
 
3月21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全球首个关于监管人工智能的决议《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机遇,促进可持续发展》。决议表示,各国认识到“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部署和使用速度加快,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对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潜在影响”,为此呼吁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带来的机遇,让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惠益”,并以此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此,《法治日报》4月10日刊发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中方成员、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政策法规工作组组长张凌寒撰写的文章指出,这是联合国大会首次就监管人工智能这一新兴领域通过决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事实上,人工智能治理的紧迫性不仅在全球层面日益凸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参与国的立法也都在紧锣密鼓推进当中。美国作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领跑者,在2023年10月由总统拜登签署了《关于安全、可靠和可信地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行政令》。而欧盟经过内部长达三年的筹备与谈判,预计今年4月将正式完成《人工智能法案》的立法流程,出台全球首部关于人工智能的全面立法。对比欧美两大法域的立法动向,美国的行政令以浮动算力为监管门槛,体现出产业发展为先的导向;而欧盟则确立了基于风险的人工智能监管体系,并设定了例外和豁免,在寻求人工智能的安全的同时促进欧洲联盟内部产业的发展。
  各国关于人工智能的立法和政策,无不反映出各自国际生态位下相应的治理诉求。中国作为人工智能产业大国,将需要并制定一部怎样的人工智能法?
  首先,我国人工智能立法的基本逻辑必须适应我国独特的国际生态位。放眼全球,我国身为人工智能产业中“领先的追赶者”,始终将兼顾发展与安全作为国内技术监管的核心诉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下,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因此,我国人工智能立法的基本逻辑是一方面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切实的安全需求。在设计具体制度时,既要体现我国作为技术领先大国对于监管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的担当与责任,更要以支持和促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重要考量。此外,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的跨国性和涉及国际竞争的复杂性,我国的人工智能立法还需充分考量法律制度的涉外溢出效应,将人工智能法打造成一张展现中国治理理念与智慧的名片。
  其次,人工智能立法要坚守“人本主义”的主旨立场。具体来说,要警惕在过度追求技术理性使机器日益“人化”的同时,人也被“机器化”。“以人为本”理念是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的基本理念,在去年10月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我国在倡议首条即明确表示,“发展人工智能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这既是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对世界的承诺,也是我国对处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每个人的承诺。为充分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我国应在人工智能立法中设立个体权益保护的专门章节,涵盖更广的个体权益保护范畴,关注和重视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更加完整地构建人工智能时代个体权益保护的制度体系。
  最后,我国的人工智能立法应当力求治当下,谋长远。与传统立法相比较,人工智能立法会面临技术飞速发展带来的调整对象不确定性、技术产业迭代带来的社会关系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种类和程度的高度不可预见性。与之相匹配,立法不仅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要充分考虑应对长远的不确定性。基于此,我国人工智能立法需要考虑设计具备迭代演化能力的监管制度,使治理充分适应产业特点,如可以考虑设计合理的分类分级认定规则,建立人工智能动态监测、预警、响应机制。在现阶段技术产业发展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立法还可以考虑为产业创新发展开发监管试点(沙盒监管)制度,既着眼当下划定监管红线,也面向未来为发展的不确定性留足空间。
  总而言之,我国的人工智能立法应当保持扎根本土的理性,兼具国际视野,适应我国生态位需求和产业发展特点,力求达到前瞻性、先进性与本土性,集中体现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企业信息员园地
 
公司减资的所得税处理
  
特约信息员:靖江中鸿天衡税务师事务所 朱丽斌
  (一)
  新公司法规定,自公司成立之日起5年内,必须全额缴纳注册资本金。这一新规定有效遏制了盲目认缴、过高认缴以及过长的认缴期限等问题,这意味着那些一创立就将注册资本设定为上亿元的极端情况将不复存在。过去十多年,确实存在部分企业随意设定注册资本,但新法生效后,这些企业很可能需要进行减资。本文对减资的税务和会计处理进行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减资相关规定
  第二百二十四条: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应当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股东会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或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的自公告之日起四十五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公司减少注册资本,应当按照股东出资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相应减少出资额或者股份,法律另有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另有约定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百二十五条:公司依照本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弥补亏损后,仍有亏损的,可以减少注册资本弥补亏损。减少注册资本弥补亏损的,公司不得向股东分配,也不得免除股东缴纳出资或者股款的义务。
  依照前款规定减少注册资本的,不适用前条第二款的规定,但应当自股东会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议之日起三十日内在报纸上或者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告。
  公司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减少注册资本后,在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累计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百分之五十前,不得分配利润。
  第二百二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减少注册资本的,股东应当退还其收到的资金,减免股东出资的应当恢复原状;给公司造成损失的,股东及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减资时被投资企业盈利
  (一)法人股东减资的所得税处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其取得的资产中,相当于初始出资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回;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其余部分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
  (二)个人股东减资的税会处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终止投资经营收回款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1号公告)第一条规定,个人因各种原因终止投资、联营、经营合作等行为,从被投资企业或合作项目、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以及合作项目的经营合作人取得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的款项等,均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未完)        

近期企业高层管理者参考

活动预告更多>>
热点关注更多>>
项目推荐更多>>
栏目总排行
省企联动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