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曝出,正在进行的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束了第一轮核查,部分地区的普查工作遭遇了
企业
的“不合作”。一家央企负责人甚至对普查员说:“我们不搞经济普查,你们也没资格普查我们。”
但《中国
企业
报》记者经调查发现,企业不配合经济普查,除了上述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企业被要求在填报数据时要“配合”相关主管部门需要,数字浮夸。记者同时了解到,为了使数据达到一定高度,相关主管部门会做多方努力,多部门联合“动员”企业,最终得到“满意”数据。
刚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11月16日,在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年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透露,中国将在国民经济的国际标准和核算体系方面做出变革。
一些企业被要求数据浮夸10倍 “经济普查时有的企业确实不太配合,但这也不能怪企业。因为企业经常被要求将所填数据上浮,虽然上报数据不能作为税收和处罚的依据,但企业毕竟还是担心。”日前,河北省某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向《
中国企业报
》记者表示。
没有给我们开过会,但上报的数据肯定不会有水分,因为我们年产值超过20亿元,这是硬碰硬的数据,没有再掺水分的必要。同时,我们的数据不仅要报给地方主管部门,还要受上级监管,肯定不能跟事实有出入。”
谈到此现象的原因,上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大型企业无论是为了现在的经营还是以后的发展,都会呈报真实数据,所以上浮数据的工作,主要由中小企业来完成。
河北省某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统计数据造假实属无奈。经济普查每5年一次,到现在是第三次,由于以前工作不严谨、监管不严格,造成了之前的数据就有水分。“别的地方我不了解,以我们县为例,作为一个贫困县,我们一直想在经济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但毕竟底子薄发展慢,到了汇报的时候谁也不想自己数据不好看,所以就只能让下面把数据上浮后再报上来。”
上述工作人员表示,这样年复一年的积累,使得历史数据变成了政府和企业的包袱,经济建设不可能凭空突然爆发,虽然一直有所增长但也无法把之前数据中的水分消化掉,包袱只能一直背着。
“今年《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但省里给市里下达的任务指标要高于这个数值,到了县里,任务指标就已经超过了10%。虽然中央已明确表示改变考核方式,但GDP还是当地领导干部的重要考核指标。”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三令五申难改注水现实 关于此次经济普查,中央有过非常明确的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要求,这次普查最根本、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普查数据必须客观真实、全面准确、可靠可信,绝不能带水分,更不能弄虚作假。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在对经济普查工作作出进一步动员部署时也强调,要坚决查处普查数据上弄虚作假行为,对于任何在普查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行为,不管涉及什么地方、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对典型案件要予以通报曝光。
企业上报数据由主管部门“安排”的现象已成顽疾。某地统计局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现在的干预之手,直接伸向了源头。而天津市一位统计部门专业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向企业“游说”,或变相施压,是企业不上报真实数据的原因之一。
上述专业人士说,统计数据具有连续性,不能突然出现大的偏差。对基层企业统计数据的调整,大多通过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上级主管部门,对其所属企业中规模较大的个别企业进行调整。更加隐秘的做法是,由统计部门帮助测算,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与企业落实,让企业按照测算结果上报。
另一种方式就是重复上报。他说,“比如某集团下属独立法人上报一次数据,然后集团再将已上报过的数据汇总,以集团的名义再上报一次。”
【链接】
关于经济普查 经济普查是指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奠定基础所进行的全面性调查。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标准时点为普查年份的12月31日。除2004年条例发布,第一次经济普查为2004年外,以后逢3和逢8年份为经济普查年。